(德國之聲中文網) 本周末,六四30周年紀念的系列活動在台北揭開序幕,一如往常,香港支聯會與"華人民主書院"共同舉辦了一場大型研討會。 但不同的是,這次的地點從香港移師台北。 雖然台灣社會對六四事件的關注程度遠不及香港,但主辦單位也認為,香港近年來的發展趨勢令人擔憂,所以把會議搬到台灣似乎也是合理的決定。
「近來香港的形式緊張,特別是言論自由空間緊縮,許多與會者表達不願到香港,或擔心會有壓力」,華人民主書院董事主席曾建元向德國之聲表示: 「台灣沒有什麼政治上的顧慮,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
香港支聯會主席何俊仁也在會議開幕時提到,本次研討會之所以選在台北舉辦,是因為許多講者被香港政府拒絕入境,而引渡條例通過後,他更不敢邀請這些講者赴港與會。
何俊仁告訴德國之聲: 「港府一直有黑名單,即使港英時代都有人因為身份太敏感來不了,回歸後更緊。 」
王丹在記者會上以16字替這場研討會做了詮釋圖片來源: privat 永不忘記 永不放棄
六四學運領袖王丹在開幕談話時,以「永不忘記,永不放棄,重新團結,再次出發」來詮釋這次六四30年紀念會議的主題。 他表示,在中國成長的年輕一代不怎麼知道六四,而海外也正在逐漸淡忘六四事件。
王丹說,這個記憶是屬於世界的記憶,他希望透過這場會議替國際社會跟華人圈重建關於六四事件的記憶。
此外,他說雖然不少人說當年的六四參與者都已放棄了,但在他看來,仍然有許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在堅持與努力。 但王丹也坦承: 「30年了,我們還是停留在過去的作法上。 我希望能透過新成立的智庫總結過去30年的發展基礎,並為以後的工作找尋更多道路。 」
當被媒體問到如何看待中國政府對年輕人進行思想教育時,王丹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過去一年來一直強調要對年輕人做思想工作,而現在連幼兒園或小學都要接受思想教育。 他認為這顯示中國年輕人的氣氛與情緒已有所改變。
王丹說: 「如果中國年輕人還是這麼老實,一點波動都沒有,習近平也不會這麼緊張這個問題,也不會一直強調年輕人的問題。 我想年輕人已開始不安定,也值得觀察。 」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64memo 中國對公民社會打壓加劇
美國著名漢學家林培瑞也出席本次會議,他告訴德國之聲,跟當年鎮壓八九學運比起來,中國政府現在以更高強度的方式來治理公民社會。 林培瑞說,跟六四相比,中國民眾現在對「權」的概念更廣,而這也對中國政府造成一種壓力。 他表示: 「為了鞏固面子,中國政府必須假裝他是個合法社會,而當民眾依照法律表示他們有特定權利時,中國政府不能否定。 所以中國民眾便能以這種機制去壓政府。 」
林培瑞也說,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的第一目標都是維持權力,所以有時當他們看似在讓步時,並不是因為他們看開或有民主的思想,而是民間的壓力迫使他們不得不讓步。 然而他也指出: 「現在高壓又回來了,中國民眾連這個權利也沒了。 」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戴雅門 (Larry Diamond) 也在研討會指出,中國政府不斷以各種方式打壓與六四相關的學術研究,並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管道消除與其政策背道而馳的觀點。
戴雅門強調: 「我們在面臨一個超級強權,而這個強權正試著消滅世人對任何民主價值或民主動員的歷史記憶。 這是個極沒自信的政府,每天都很擔憂1989年那個夏天所發生的大規模動員,會再次重演。 」
六四流血事件過去三十多年後,中國當局仍然試圖抹殺一切有關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的記憶。但是,美聯社攝影師威德內爾(Jeff Widener) 等記者還是成功地留下了一些歷史畫面。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天安門晨曦下,抗議者用塑料泡沫和石膏材質在金屬支架上樹立起一座高約10米的民主女神像,女神所處位置正對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像。在6月4日清晨,士兵動用坦克和武裝車輛推倒了這座塑像。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在中國政府六四鎮壓之前,局勢已經趨於緊張,但市民們經常會向士兵和警察送東西。有時候,入城部隊會與示威者一起高唱愛國歌曲。圖中這位女警在天安門廣場上引吭高歌,而幾天之後,軍隊進駐,民主運動遭到武力鎮壓。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1989年6月3日,六四鎮壓一天之前,人民大會堂附近,一位婦女被夾在了民主派示威者和軍隊中間。當天午夜,第38軍向手無寸鐵的民眾開火,最終奪取了被示威者佔領數周的天安門廣場。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鎮壓之前一天,數千名示威者圍繞在一輛公共汽車周圍,一張擺在車頂的桌子上擺放著繳獲的武器。在政府宣佈戒嚴之後,士兵和示威民眾之間曾一度關係微妙。示威者有時向士兵送上禮物慰問,而部隊也曾暫時退卻。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6月3日深夜,一輛裝甲運兵車剛剛沖破了示威者搭建的路障,便在人民大會黨門前被示威者團團圍住。與此同時,不遠處的戒嚴部隊士兵正在準備對示威者開火。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6月3日晚間,示威者在天安門長安街上點火焚燒一輛裝甲運兵車。這是攝影師威德內爾(Jeff Widener)當晚拍攝的最後一幅照片,此後不久他便被示威者擲出的磚頭意外擊中。雖然遭受劇烈腦震蕩,但由於手中相機的外殼抵消了大部分衝擊力,威德內爾逃過一劫,沒有生命危險。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6月4日,學生領導的民主運動遭血腥鎮壓之後第一天,一輛裝載著士兵的卡車在北京賓館門前的長安街上巡邏。當天,一輛類似卡車上的士兵向北京賓館大堂內站立的旅遊者開槍。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6月4日,一個拿著購物袋的孤身男子站在長安街的正中間,試圖阻擋坦克編隊的去路。二十五年之後,此人的最終命運依然不為人所知。這一場景成為了天安門民主運動最具象徵意義的圖像之一。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6月5日,一群民眾在長安街上展示一張據稱攝於當地一處太平間的圖片,畫面上的死者據稱都是38軍士兵在搶佔天安門廣場過程中槍殺的示威者。死者身上巨大的創口顯示士兵動用了達姆彈。國際特赦組織組織認為,至少300名平民被殺。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軍隊鎮壓民主運動後,兩位婦女正在打掃廣場,她們身後是一輛已經被燒毀的公共汽車。抗議運動中多輛汽車和軍車被燒毀,一些士兵因此身亡或受傷。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1989年5月下旬,美聯社攝影記者威德內爾(左)和華人攝影師劉香成在紫禁城前留影紀念。當時可能他們都沒有想到,幾天之後中國政府便動用武力鎮壓了天安門民主運動。
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