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政府大幅提高明年防務預算

2022年8月25日

台灣行政院本周四通過明年的總預算案,其中整體防務預算創下新高,達5863億新台幣(折合約194億美元),比今年增加716億新台幣,漲幅為13.9%。該預算案尚需獲得立法院通過。

台灣空軍的F16V戰機在花蓮空軍基地參加夜間演習
台灣空軍的F16V戰機在花蓮空軍基地參加夜間演習圖片來源: Johnson Lai/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行政院周四(8月25日)通過明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出新台幣2兆7191億元,較今年增加4680億元,約增20.8%。台灣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表示,明年度預算規模為史上最大,還債金額是22年新高。其中,台灣明年的公共建設預算將近6000億元,較今年度大幅增加近1460億元,成長32%;科技發展預算規模也達1777億元,較今年增加180多億元。

在國防經費方面,台灣行政院核列明年度國防部主管歲出預算4151億元,較今年度法定預算增加475億元,增長約12.9%。加計新式戰機採購及海空能力提升計劃採購特別預算1083億元,以及非營業特種基金629億元後,整體防務預算規模達到新台幣5863億元,較今年增加716億元,增幅達13.9%。

以上防務預算兩位數的增長率,與台灣近年來的國防開支增長相比,增幅明顯。自2017年以來,台灣防務預算年增長率一直低於4%。

防務開支增加將主要用於營運成本

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表示,國防開支的增加將主要用於營運成本。他說,"因應兩岸情勢我方飛機升空,船艦要出海,油料與維修費等作業維持費用評估增加很多。"

據台灣自由時報報導,朱澤民受訪時進一步指出,"明年度國防預算的大增確實與因應兩岸情勢有關,未來我方飛機升空,船艦要出海,油料與維修費等作業維持費用評估會增加很多。軍方的作業維持費因此較今年大增271億元,增幅25.4%,達1337億元。"此外,他說,明年度國防部的作業維持費,要不要動用政院等相關的預備金支應,要看兩岸情勢的發展。未來若真的不夠用,國防部的第一預備金與政院的第二預備金都會充分支應。

台灣去年曾宣佈到2026年增加86.9億美元的防務預算,這筆預算在每年的軍費開支之外,主要用於海軍武器,包括導彈和軍艦。

中國對台軍事活動猛增

今年3月,中國官方透露2022年國防預算超過1.45兆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1%,為2019年以來最大的增幅。軍事專家則相信,實際軍費遠高於對外公佈的數字。

中國一直在台灣附近展開軍事活動。根據法新社資料庫的統計,去年台灣記錄了大約970架中國戰機侵入其防空識別區,是2020年大約380架的兩倍多。而今年的這一數字已經超過980次,僅8月份就有超過360架入侵台灣的防空識別區。

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中國向台灣周邊海域派遣了軍艦和戰鬥機,展開了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規模最大、最具侵略性的軍演。

據"福建海事"微信公眾號8月24日公佈的訊息,莆田海事局發布航行警告,8月26日6時到21時、8月27日6時到21時,將在福建福清市沙埔鎮目魚島附近海域、莆田市南日鎮東月嶼附近海域開展實彈射擊訓練,禁止一切船舶進入。

中國軍演繼續 兩岸民眾如何看待?

02:3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推動豪豬戰略

北京方面針對台灣活動的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對台灣落後的軍事資源,尤其是老化的戰鬥機机隊的壓力。過去,台灣軍方偏愛購買戰鬥機和軍艦等大件商品。近期,美國和台灣的戰略家越來越多推動台北採取不對稱作戰的"豪豬"戰略。該戰略強調購買相對廉價和機動的武器系統,如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以及訓練士兵和文職預備役人員在敵後作戰,以抵禦入侵的登陸部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多次表態,美國將盡一切努力確保台灣擁有自衛的手段。

蔡英文:不會挑起事端或升高衝突

本周四,台灣總統蔡英文在總統府日本東京大學學者松田康博今(25)日拜會總統蔡英文時表示,台灣要向中國發出訊息,台灣政府和人民要有保衛台灣的強烈意志與實力。如果缺乏實力,無論是國際合作或與中國的溝通,都無法反映出台灣在安全上的利益。

蔡英文表示,大家都看到中國近期在台灣周邊進行軍演,對區域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她再次強調台灣捍衛主權及守護民主自由的決心,並表示,台灣身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不會挑起事端或者是升高衝突,期盼民主國家攜手合作,共同維護區域的安全,也希望和日本深化交流合作,一起促進印太區域的自由開放及穩定繁榮。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