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海局勢升溫:香港隔岸旁觀有感?

Phoebe Kong
2022年8月4日

兩岸局勢因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而進一步升溫,在香港也引來廣泛關注,台港之間的政經互動如何被牽動?

Hong Kong | Asienreise Pelosi | Pro-China Demo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香港也有親北京社團到美國領事館外抗議,也有人在報章刊登譴責聲明圖片來源: Kin Cheu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在8月2日晚間乘坐專機降落台灣時,香港不少電視台以直播報導,當時許多港人也守在電腦前觀看台灣新聞台的直播,關注這位重量級美國政治人物能否順利抵步。網絡上關於佩洛西訪台的熱度大增,其中不少人關注中國軍方和外交部的反應,也迅速出現一些調侃中方回應的討論。

而在佩洛西抵達台灣後一個多小時,在8月3日大約凌晨時份前後,香港政府及各高官罕有接連發出官方聲明,一式一樣用上「竄訪台灣」形容佩洛西此行,予以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行政長官李家超和特區政府的聲明稱,會全力支持和配合中央對美國的反制措施,批評佩洛西助長檯獨意識,「拿台灣2000多萬人民當賭注」。即便不涉政治的部門也加入譴責的行列,例如運輸及物流局批評美方「下三濫行徑」,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的聲明更指「美國逆天而行」、「沉溺於偷雞摸狗的政治把戲」。

在以往,港府鮮有就兩岸關係和北京的對外事務發表意見,這次上上下下十多個政策局緊跟北京腔調,以強硬和罕見措詞迅速發聲,分析家視之為香港角色和政治氣氛的轉變。香港主權移交後,長年以來扮演兩岸之間的緩衝角色,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和郝龍斌皆曾以台北市長身份訪港。北京希望以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示範,最終以此模式「收復」台灣。

台港也互設經貿文化辦事處,進行另類官方交往。但近年兩岸交惡、北京收緊對港管治,令此情不再。去年,港府公告駐台經貿辦暫停運作;台灣駐香港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人員因拒簽「一中承諾書」而無法續簽證,陸委會最終把全數台方官員撤走。

這幾天台海局勢成為香港新聞頭條。36歲的宋先生告訴德國之聲:「香港和台灣的交流很密切,大家有份感情所以很關心。而香港離台灣很近,也會擔心擦槍走火甚至打仗,香港會受影響,例如可能實施緊急法或金融市場動盪。」

佩洛西在台灣訪問期間會見了一批社運人士,包括移居台灣的「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林榮基向路透社及台媒表示,佩洛西有提出關注香港抗爭的年輕人,他希望佩洛西協助可能被控國安法、而又未能取得台灣居留權的在台港人前往美國。

民間關注 港官罕有高調譴責

佩洛西訪問台灣後,中國海關隨即出台新一波禁運措施,暫停台灣柑橘類水果、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進口,理由是「檢出檢疫性有害生物」以及化學物質超標。中國商務部也宣佈暫停對台灣出口天然砂。而在本週一,佩洛西抵台前,中方已禁止台灣數以百家食品廠及農產品進口。

根據香港政府數據,台灣是香港的第二大貿易夥伴,2021年貿易總值6913億港元,較前一年上升37%;而香港則是台灣的第四大貿易夥伴。香港也是兩岸商品的重要轉口港,去年台灣經香港轉口貨值有1355億港元,港府資料顯示,主要轉口和進口貨品為電動機械、電訊及錄音設備等。

《明報》引述商會人士指,相信最受影響的是經香港轉口中國內地的晶片及電子配件;而台灣水果佔香港進口量僅一成,禁運令對漁農食材供應影響有限。過去曾被中國禁止進口的台灣鳳凰、釋迦、蓮霧等,仍然可以在香港發售,甚至因為相關新聞而銷路不俗。不過,有分析認為在目前緊張局勢和政治原則下,香港未來或會跟隨中國對台的制裁,令影響擴大。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林宣武向媒體表示,台灣食品主要通過兩種途徑進口內地:原料食品大多直接經福建輸入,而加工食品例如肉乾、蛋捲、鳳梨酥等會在香港集散,然後視乎需求轉口至中國內地及東南亞國家。林宣武指,當北京宣佈禁運措施,香港海關也會即時禁止相關產品經香港轉口,已經抵港的貨品或須在港出售或轉銷他國。他希望禁運不會擴大至工業加工原料,否則對中港的企業、甚至全球供應鏈都有影響。

台海局勢升溫也影響航空業。台媒報導,在中國解放軍演習第一天(8月4日),桃園機場取消最少51班航班,機場稱「與軍無關,大多關乎疫情」。國泰航空今天由香港飛往台北的班機如常出發,但因應軍演,公司表示航班會避免飛越台灣地區的指定空域,飛行時間或會因此而增加,會密切監察事態發展。

在新冠疫情之前,香港飛台北曾經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線,2018年有大約2.9班次,相等於每天約80個航班。即便後來失卻榜首,依然是世界上最頻密的航段之一。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