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前景-再談邦聯制設想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1月29日

本來不打算詳細地設想邦聯制應該是什麼樣的。由於一些網民來函把「邦聯制」稱為「變相台獨」或「漸進式台獨」,我們不得不稍微具體一些地談談這個「邦聯制」。

孫中山先生會怎麼說?

首先要聲明,作為記者,而非研究人員或決策者,筆者並沒有打算提出某個建議,而只是在考慮台灣前景時希望把問題想得全面一些,看看除了已知的途徑外,是否還有其它途徑。因此想到了邦聯制,說出來僅供參考。希望引起討論。

筆者在「台灣前景分析兼談邦聯制設想」一文(以下簡稱「前文」)裡寫道:「不一定非是『邦聯制』,完全可以聽聽台灣的建議,有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名稱與體制。」實際上,最關鍵的、基本的想法是,設想一下,是否有某一種體制,或許雙方都能夠接受。換中共的話說:「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都可以談。」意思是差不多的。

前文裡提到「邦聯制」基於兩點,一是歐洲的經驗,二是長期保持現狀的可能性很大。在此再細說一下所謂「歐洲的經驗」。

邦聯制,現在世界上成型的也許只有兩個,一是原蘇聯的獨聯體,二是歐盟。原蘇聯的獨聯體是原來一個統一的國家散開後設立的,目的是讓這些散開的國家仍然保持一定的內在聯繫,不至於太散了。由於這個獨聯體並沒有以今後的統一為目標,因此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邦聯,所以不在參照之列。而歐盟則是許多原來沒有關係的國家逐步走向融合,最後形成一個「准國家」,甚至可能在許多年後成為一個國家。

對中國大陸和台灣來說,歐盟這個模式也只能參照一半。即參照它的融合。因為,中國大陸和台灣本來是一個國家,分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雙方也都希望融合,現在則是大陸人基本上希望融合,而台灣人局部希望融合。另外一個跟歐盟的大區別是,歐盟是由許多個體構成的,融合成一個國家談何容易;而中國大陸和台灣只是兩個個體,按理說要容易得多(當然只是「按理說」)。

以上說的是中國與歐盟的不同之處。可以參照歐盟的則是:逐步走向融合。「兩岸三通」的提法是雙方基本上都接受的,只不過實際落實艱難。而「兩岸三通」,按筆者的看法,就是「邦聯制」的組成部分與第一步。因為:雖然中國大陸不承認台灣是「國家」,但至少你不得不看到,台灣是一個50多年來實際上完全獨立的「個休」,不管你叫它什麼,它所做的一切,確實是單獨做的。

在沒有重新統一為一個國家之前,如果實行了「兩岸三通」,下一步應該是什麼呢?下一步可能是:無休無止的「汪辜會談」。但也不是非這樣不可,可以有些實際成果。什麼實際成果呢?如果台灣永遠不接受「一國兩制」(請細讀前文,筆者並沒有否認「一國兩制」,相反認為「一國兩制」有一定的實現可能性,但唯一的問題是可能會顯示為不現實,因為台灣反對),是否可以談經濟數字的合並(象歐盟一樣),體育盛會上以一個名義共同出場,甚至搞一個「鬆散」的國名,共議一些國事,貨幣統一,最後水到渠成,坐下來談統一呢?而所有這些,每實現一個,至少從中國大陸的角度看,都會被歡呼成重大成果。而,在兩個「個體」完全統一,重新成為一個國家之前,你說這叫什麼體制呢?不就是邦聯制嗎?

這當然不是歐盟的邦聯制,更不是獨聯體,中國人不是喜歡說「中國特色」嗎?那就說它是「中國特色」的邦聯制好了。

一個體制,不在於它叫什麼,而在於它實際上做到什麼,它將來會引向何方。你可以不叫它邦聯制,你可以不給它任何名稱。但實際上,如果做到上述一些步驟,你不叫它邦聯制,那你說它叫什麼呢?愛怎麼叫怎麼叫吧。但總得有個名稱,否則如何討論?

至於它將來會引向何方,是否會引向統一,現在議論可能為時尚早。但,至少現在大陸的出發點是,搞個「兩岸三通」,先接近了再說。「接近」是個關鍵詞,一步步地走向接近,就是邦聯制的另一個出發點。換句已經說過的話說,除非真打,否則首先要考慮的是:什麼是最現實的。如果台灣真的永遠不接受「一國兩制」,大陸又永遠不打,那還剩下哪些道路呢?不斷接近,走著瞧,恐怕在這種情況下是唯一的真理。

「中國特色」的邦聯制,完全可以像中共要求的那樣,存在於「一個中國」的前提之下。並且,可以逐步地由邦聯制走向聯邦制。中國有不少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那些自治地區有一定的自由,但那還是十分有限的。而「一國兩制」的香港,目前才真是一種聯邦制。德國、奧地利、美國等都是聯邦制。所謂聯邦制,就是各州有一定的立法權和其它權利,但在外交、國防等大的方面是一致的。中國與香港目前還沒有走到德、美這樣的程度,也許50年到期後會那樣?

可以給邦聯制取個名稱,讓它逐步地擁有一定的機構,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協商機構。在取名方面,如果雙方願意,就可以體現出「一個中國」的前提來,比如象美國那樣,叫個「United States of China」,難道美國叫了「United States",從此就分裂了嗎?恰恰相反,它正是在這個名字下逐步統一起來的。為了防止熱血青年們大聲抗議,不得不再強調一遍,本文所說,都不是建議,而只是設想。美國名字裡的這個「states」中國人並沒有翻譯成國家,而是翻譯成州了。德國和奧地利的組成部分同樣如此。如果這樣叫覺得不舒服,當然可以叫別的,甚至叫中華聯合共和國(United Republik of China)也未嘗不可。當年的蘇聯,名義上也是聯邦制的,它的組成部分甚至就叫「共和國」,但那時人人都把蘇聯看成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一個邦聯的名稱,可以這樣叫,也可以那樣叫,而到了邦聯有了個名字的時候,邦聯制才真正成熟了,而恰恰是到了這個時候,走向聯邦制的前提也已經實現了。或者說,聯邦制已經開始了。

不少來函網友提到「大一統思想」,實際上他們想說的是「以大統小」。我就是老大,你就是一個省,所以你就得聽我的。你這樣說,難道真的是為中國,為兩岸人民著想嗎?除非講打,否則這種說法就等於是說:我實際上根本不想統一。因為,筆者再強調一遍:最關鍵的是「現實」二字。虛的東西,哪怕看上去是熱血,也起不了任何作用。當年的熱血青年,現在都已成了熱血老人了,統一仍然遙遙無期。

既然都說「都是中國人」,為什麼非要指望那至少在相當長時間內不現實的「以大統小」,不能給人家至少是談判中的平等地位呢?中國人不是講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嗎?借用一位網友的語調:即使將來選舉哪一個台灣人當了統一後的全中國的領導人,其他省的中國人就應該不舒服嗎?假如你是北京人,選舉一個廣東人當國家領導人,你就反而抗之?離開大一統思想,可能對許多人來說是很艱難的,也許根本不可能,對當政者來說同樣如此。但是不離開大一統思想,統一恐怕很難,甚至就是天方夜譚。

講到一個「打」字,大家都要想到種種可能性。假如有可能不打而解決問題,難道不是更好嗎?何況講打已經講了50多年了,明天真的就打了嗎?

前文最後提到,20年後,如果中國的整體國力已經跟美國不相上下,那時統一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在那種情況下,台灣也沒有多少抗力了。但一定要等到20年後嗎?對很多熱血者來說,20年就是20個年頭的心理折磨。何況20年之說,也不過是一種假設而已。

再強調一遍,本文與前文所述,都只是一種客觀分析,一種設想,絕非建議,自然也並不指望為哪一方所接受。總結一下關鍵詞:現實,靈活,試試離開大一統觀念,有時也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想一想。

(平心)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