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副總統在歐洲議會呼籲加強合作 中國強烈抗議

德正 美聯社
2025年11月8日

台灣副總統蕭美琴赴布魯塞爾參加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2025年峰會,並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強調台海和平對全球穩定乃至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並呼籲國際社會反對以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

圖為蕭美琴於2024年1月9日在台北舉行的國際記者招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
台灣副總統蕭美琴赴布魯塞爾參加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2025年峰會,並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圖片來源: Chiang Ying-yi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副總統蕭美琴周五((11月7日)在布魯塞爾罕見發表講話,呼籲歐盟加強與台灣的安全與經貿合作,並在在面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威脅時支持台灣的民主。

蕭美琴在歐洲議會大樓舉行的一場以中國問題為主題的國際會議上對多國議員表示,台海和平對全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國際社會堅決反對任何以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的立場至關重要。

雖然蕭美琴並未正式在整個歐洲議會發表演說——因為歐盟與台灣並無正式外交關係——但她此行仍引發了北京的強烈不滿

蕭美琴在講話中補充道:「在一個日益分裂、動蕩、威權主義上升的時代,這次會議傳遞了一個重要訊息——即便相隔遙遠,民主國家也並非孤立無援。」這句話贏得了在場議員的起立鼓掌。

從台獨青年到國民黨主席:鄭麗文談「兩岸和解」

22:2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呼籲歐盟深化供應鏈與科技合作

蕭美琴呼籲來自德國、西班牙等國的議員,與台灣在可信賴供應鏈及人工智慧領域展開更緊密合作。

歐盟成員國與美國一樣,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歐盟與台灣共享民主價值觀,並保持緊密貿易往來,同時明確反對中國以軍事手段解決台海爭端

蕭美琴還指出,台灣遭受的網路攻擊和海底電纜被中國切斷的情況,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洲國家面臨的混合式攻擊如出一轍:

「歐洲在炮火中捍衛自由,台灣在壓力下建設民主。」

她表示,中國對全球供應鏈的干擾——很可能部分指的是北京今年早些時候限制稀土出口——應促使布魯塞爾與台灣共建「以信任、透明與民主價值為基礎的可靠科技生態系統」,正如雙方在半導體產業的合作那樣。

專訪洪秀柱:跟汪洋談了什麼

12:5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中國強烈抗議:稱觸碰「紅線」

據中方官媒報導,中國駐歐盟使團周六(11月8日)譴責稱「歐洲議會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嚴正交涉,允許蕭美琴等『台獨』頭面人物進入歐洲議會大樓出席年會並進行『台獨』分裂活動,表示此舉「嚴重損害中方核心利益」,稱「中方對此表示強烈憤慨、堅決反對,已向歐方提出嚴正交涉」。

中國駐歐盟使團稱台灣問題是「不可踰越的紅線」,並敦促歐盟「停止為『台獨』行徑撐腰張目,停止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任何錯誤訊號。

中國一貫宣稱台灣「獨立沒有出路」,並強調必要時將以武力實現統一。近年來,中國軍方加大了對台灣周邊海空的包圍力度,幾乎每天都在台灣附近出動軍艦和戰機舉行聯合演習。

上個月,台灣總統賴清德宣佈將加快建設「台灣之盾」防空系統(T-Dome),並計劃到2030年將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5%,以應對日益加劇的安全威脅。

德國執政黨議員:台灣已是獨立民主國家

01:3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會議與安全陰影

蕭美琴此行是應「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的邀請,這是一個由全球數百名議員組成的組織,旨在加強各國在涉華政策方面的協調,並推動國際社會在應對與中國有關的重大問題時採取一致行動。

約有來自20多個國家的50名議員出席了當天在布魯塞爾的會議。

由於安全風險極高,此次訪問與演講在事前嚴格保密。據報導,2024年3月蕭美琴以副總統當選人身份訪問捷剋期間,曾有中國特工策劃「衝撞其座車」;捷克官員後來證實,確有中國人員尾隨並試圖以暴力對其進行人身恐嚇

蕭美琴當時回應稱,中共的「非法行為」不會阻止她在國際舞台上「為台灣發聲」。

台灣人不會接受「和平統一」?賴清德陣營發言人怎麼說

08:09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分析人士:台歐關係或仍有深化空間

倫敦智庫「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亞太項目主任本‧布蘭德(Ben Bland)上月在一篇分析中指出,儘管歐盟與台灣無正式外交關係,但在美中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雙方仍可以採取更多措施來深化互利關係。

布蘭德寫道,鑑於台灣在半導體和電子產品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若台海爆發衝突,可能會比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歐洲造成更大的破壞性影響。

「歐洲國家無法阻止北京對台灣施壓,」他說,「但它們可以幫助台灣維系甚至擴大其國際聯繫,並分享自身在抵禦外部威脅方面的經驗。」

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建立政權,國民黨政府撤退至台灣,形成兩岸分治的現狀,延續至今。

「馬習二會」北京登場

00:3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