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啟動防禦系統應對中國侵擾

2023年2月1日

台灣國防部通報,1月31日-2月1日,共有來自中國的34架軍機和9艘軍艦在台海周邊活動。目前,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正在日本訪問,並稱北約必須團結起來應對中國的安全威脅。2月5日至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訪問北京。

台灣部署在金門的防禦工事
台灣部署在金門的防禦工事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出動戰鬥機,將海軍置於警戒狀態,並開啟了導彈系統,以應對侵擾台海周邊的34架中國軍機和9艘軍艦的行動。這些行動被視為中國政府試圖動搖和恐嚇民主台灣的戰略的一部分。

此次大規模行動正值北京加大對台灣的潛在封鎖或直接攻擊的準備之際,引起了台灣主要盟友美國軍界領導人的擔憂。

在上個月的一份備忘錄中,美國空軍上將米尼漢(Mike Minihan)敦促指揮官為2025年美中在台灣問題上發生衝突做好準備。作為美國空軍機動司令部司令,米尼漢對中國軍隊有著敏銳的瞭解。除了他的預言之外,美國國內其他輿論也要求加強戰備。

台灣國防部表示,周二(1月31日)有20架中國軍機越過了台灣海峽中線。自1949年在內戰中分離以來,該線長期一直是雙方的非正式緩沖區。

中國聲稱台灣是自己的領土,必要時可以用武力奪取,而絕大多數台灣人反對接受中國共產黨專制政權的統治。

台灣國防部周三表示,台灣的武裝部隊將監測局勢,以應對這些來自中國的侵擾。

北約秘書長發出警告

此前,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警告說,中國日益強硬的姿態和及其與俄羅斯的合作不僅對亞洲而且對歐洲構成了威脅。

史托騰柏格在周三訪問日本時說,中國正在越來越多地投資於核武器和遠程導彈,而不提供透明度或參與軍備控制談判。史托騰柏格早些時候批評中國"欺負鄰國和威脅台灣",並強調日本和其他民主國家需要與北約合作,共同捍衛國際秩序。

"北約需要確保我們有朋友。"他說,中國脅迫鄰國和威脅台灣的企圖不斷升級,"與我們在印太地區的夥伴更緊密地合作非常重要。"

中國外交部在回應中指責北約"突破傳統防區和領域","渲染中國威脅"。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的維護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1月3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說,"我想強調的是,亞太不是地緣爭奪的戰場,不歡迎冷戰思維、陣營對抗。"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1月31日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面圖片來源: Yoichi Hayashi/AP/picture alliance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將訪北京

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促使中國在台灣進行的這次侵擾行動,儘管它發生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之前--這將成為拜登在2020年就任總統以來訪問中國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

北京經常試圖在高層會晤之前強調台海關係是美中關係中最嚴重的問題,以此尋求經濟、貿易和政治等其他問題上更多有意義的交流空間。

中國幾乎每天都派軍艦、轟炸機、戰鬥機和協助飛機進入台灣附近的空域,希望以此消耗台灣有限的國防資源,削弱對有獨立傾向的蔡英文總統的支持。

中國戰機還在中國南海和東海的國際空域與美國及其盟國的軍機對峙,北京稱對方進行危險和威脅性的演習。

最近幾個月,外國政界人士對台灣進行了一系列訪問,其中包括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和許多來自歐盟的政界要人,刺激了雙方的軍事力量展示。

作為對佩洛西8月訪問的回應,中國在台灣島周圍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並向太平洋發射了導彈。

中國多次威脅要對尋求與台灣建立更緊密關係的國家進行報復,引發歐洲、日本、美國和其他國家民意的反彈。

台灣明年初將舉行總統大選

台灣將於明年舉行總統大選,這與中國國家主席兼黨的總書記習近平獨裁政權形成鮮明對比。習近平廢除了國家主席任期限制,使他成為事實上的終身領導人。中國試圖與台灣支持統一的國民黨合作,但收效在很大程度上適得其反。

儘管國民黨在去年的地方選舉中表現良好,但是其親北京政策未能在全台灣範圍內獲得選民的共鳴。

為了應對中國的威脅,台灣向美國訂購更多的防禦性武器,利用其民主和高科技經濟來加強對外關係,並重振其國內武器工業。

台灣的義務役將從現行的四個月延長至一年。民意調查顯示,民眾高度支持增加國防開支以應對中國的威脅。

在上個月的一次採訪中,台灣駐美國代表蕭美琴表示,台灣從烏克蘭反擊俄羅斯入侵的戰爭中吸取了重要經驗,這將有助於台灣阻止來自中國的任何攻擊,以及在面對攻擊時的自我防衛。

這些經驗包括讓預備軍人與平民做更多的準備,像烏克蘭人在俄羅斯入侵時那樣進行全社會對抗。

"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防止烏克蘭悲劇的痛苦和磨難在台灣重演。" 蕭美琴說,她說:"因此,我們最終目的是阻止動武,但在最壞的情況下,台灣清楚必須做更充分的準備。"

(美聯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