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馬術治療的德國血統

邱璧輝
2025年11月16日

林嫵恬來自德國。為了幫助罹患腦性麻痺的女兒安安,她毅然放棄安穩的工作,投身馬術治療,成為推動台灣馬術治療發展的重要推手。

圖片上是林嫵恬女士(Uta Rindfleisch)
自2004年起,林嫵恬(圖)擔任「台灣馬術治療中心」課程主任。該中心如今改名為「希望馬場」,提供馬術治療服務圖片來源: Alain Chang

(德國之聲中文網)66歲的林嫵恬(Uta Rindfleisch)來自德國勞因根市 (Lauingen-Donau),1981年第一次來到台灣學習中文。1985年第二次來台後,她因為愛情決定留下,結婚、生子,並開始在台灣工作。起初,她的生活與大多數人無異:上下班、照顧孩子、打理家務,偶爾與親友聚會或出遊。由於娘家在德國,林嫵恬一家人在暑假時常返回德國探親。日子雖忙碌卻踏實。然而,1990年第二個孩子──女兒安安的誕生,為她的人生帶來了全新的轉折。

安安的出生並不順利。雖然她剛出生時哭聲宏亮,看似與其他新生兒無異,但林嫵恬總覺得,嬰兒全身除了通紅,還隱約泛著紫色。當時醫生只說孩子需要放入保溫箱送往另一個樓層,卻未提及安安可能有異狀,也沒有說明為什麼必須在保溫箱裡待上數日。

數日後出院回家,林嫵恬逐漸察覺異樣:安安的頭部無法正常控制,吞嚥困難;到了應該會爬行的時候,卻仍無法做到。一歲後問題更為明顯,每逢熱痙攣發作時,她全身失去控制,嘴角抽斜,往往還伴隨著高燒。這樣的情況一次又一次反覆發生。然而,醫院始終沒有明確說明,為什麼安安會罹患腦性麻痺並且經常出現熱痙攣。

年幼時的安安是一個漂亮的小女孩。由於擁有德國血統,她的五官比一般台灣孩子更立體精緻,宛如人見人愛的洋娃娃。在安安四、五歲時,身心障礙者家長創立的「心路基金會」計畫拍攝一支公益勸募廣告,特別找上有天使般面孔的安安,希望她擔任模特兒兒。然而,最終她的角色被其他孩子取代——原因竟是:安安的外表看起來太正常、太可愛,完全不符合大眾對身心障礙兒童的刻板印象。多年後,林嫵恬向DW記者談起這段往事時,嘴角仍不自覺地微微顫動。

母愛驅動的學習

在醫生確診安安罹患腦性麻痺後,林嫵恬積極帶著女兒接受各種治療,並毅然辭去在台北德國學校擔任秘書的穩定工作,轉而從事兼職工作,以便有更多的心力和時間來照顧女兒。

照顧腦性麻痺的孩子,需要結合早期治療、復健訓練、防止跌倒與癲癇或熱痙攣發作時的居家安全措施,以及支持性教養的心態。因此,林嫵恬很早就讓安安接受物理治療,也參與水療等相關課程。

1997年,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的振興醫院首次開設馬術治療工作坊,林嫵恬立刻報名參加,認真投入學習,並主動蒐集大量相關資料。從此,她更加積極研讀,並與醫院的物理治療師交流,精進相關的醫療理論與應用方式。

馬術治療透過馬匹步伐的韻律與肌肉起伏,幫助騎乘者學習正常步行模式,改善坐姿與平衡感。對腦性麻痺患者而言,尤其適合。圖為林嫵恬的女兒安安在騎馬圖片來源: Alain Chang

林嫵恬與馬術治療

林嫵恬的成長背景恰巧成為她進入馬術治療領域的重要助力。自幼在德國,她與姊妹經常騎馬玩耍,對馬術早已熟悉。再加上德國是馬術治療最早發展、發展最完整的國家之一,使她能迅速理解並投入相關知識的學習。

一路走來,林嫵恬孜孜不倦地自修相關資料,並積極參加美國的線上課程。同時,她也多次返回德國,參與相關工作坊,持續精進。最終,她取得北美身心障礙者騎乘協會(NARHA,現PATH International)的教練資格,成為台灣首位獲得該認證的教練。獲得教練資格後,林嫵恬更加投入,協助其他身心障礙者,也開始培訓與指導更多從事馬術治療的專業人員,致力推動這項療法在台灣的發展。

從古希臘到現代:馬術治療的歐洲典範

馬術治療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與羅馬時期。傳說中,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esculapius)會將病人安置於馬背上,振奮病人的精神並促進康復。早在西元前五世紀,希臘人就利用馬匹協助受傷士兵進行復健,這可視為馬術治療的最早雛形。

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馬術治療在歐洲重新受到重視,並逐步發展為系統化、現代化的復健方式。歐洲多國積極推動這項療法,使其逐漸發展為今日廣泛應用於身心障礙者的專業治療手段。

莉絲・哈特爾:馬術治療的啟蒙典範

其中一個關鍵啟蒙案例,來自丹麥著名馬術選手莉絲・哈特爾(Lis Hartel)。1944年,23歲的她感染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而她當時已經是丹麥最傑出的盛裝舞步(Dressage)選手之一。儘管下半身癱瘓、無法自行上下馬,她仍未放棄騎乘,反而將馬術作為復健工具,逐步重返競技場。

最終,她在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與1956年斯德哥爾摩奧運(皆為非殘障奧運)中,連續兩屆榮獲馬場馬術銀牌。她的故事不僅感動全世界,也成為馬術復健應用的經典象徵,並被尊稱為「馬術治療之母」。

哈特爾的事蹟啟發歐洲各國重視馬術在身心障礙復健中的潛力。英國、挪威等國積極投入,尤其德國最早建立起系統化的馬術治療模式。1970年,德國正式成立「德國治療性騎乘理事會」(Das Deutsche Kuratorium für Therapeutisches Reiten e.V., DKThR),開啟馬術治療專業化與制度化的里程碑。林嫵恬後來也加入該理事會成為會員。

從香港到台灣:馬術治療的引進與啟發

物理治療師汪子瑄指出,台灣馬術治療的引進與香港有密切關聯。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英國人早期便將馬術治療帶入當地。由於民眾熱衷賽馬,香港擁有大量馬匹;更重要的是,香港賽馬會長期將盈餘投入慈善與公益事業,提供了推動馬術治療發展的資源與條件。這些因素使得馬術治療在香港迅速成長,也成為台灣日後發展的重要借鏡。

由於台灣與香港交流頻繁,馬術治療的理念也逐漸在台灣萌芽。但直到1990年代末期,台灣才開始有組織性地推動這項療法。隨後,透過民間團體與公益基金會的合作,2004年「台灣馬術治療中心」正式成立,成為專業推廣與服務的平台。自此,馬術治療逐步應用於腦性麻痺、自閉症、發展遲緩等身心障礙者的復健與教育領域。雖然推廣過程仍受限於資源、空間、專業人力與馬匹,但其專業化與社會影響力已逐步擴展。

馬背上的療癒力量

馬術治療透過馬匹步伐的韻律與肌肉起伏,幫助騎乘者學習正常步行模式,改善坐姿與平衡感。對腦性麻痺患者而言,尤其適合。騎乘過程產生的感覺統合刺激,不僅能提升身體控制力,也能模擬行走的運動節奏,對肢體障礙者特別有效。此外,自閉症兒童透過騎馬可安定神經系統,並在與馬匹互動中學習社交技巧。林嫵恬強調,馬術治療不僅限於馬背上的活動。與馬匹互動的過程——如餵食、梳理馬匹、清理馬廄——也能提高手部肌肉靈活度,並具有心靈療癒的效果。

物理治療師汪子瑄接受DW採訪時指出,台灣目前的馬術治療主要應用於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腦性麻痺、肢體障礙、發展遲緩及其他感覺統合失調個案。由於每位個案狀況不同,訓練方式與步驟沒有固定模式,需依實際反應靈活調整。

圖片為林嫵恬與台灣隊在2014年法國卡昂的世界馬術運動會上。年僅25歲、患有先天性腦性麻痺與肢體障礙的孫育仁在這次世界馬術運動會的殘障馬術項目取得了第13名的佳績。圖片來源: Alain Chang

從陪伴到國際舞台:孫育仁的故事

2014年,年僅25歲、患有先天性腦性麻痺與肢體障礙的孫育仁,代表台灣參加在法國諾曼第卡昂舉辦的世界馬術運動會(2014 FEI World Equestrian Games)殘障馬術項目。他取得第13名的佳績。雖未奪牌,但他是首位獲得該項目參賽資格的台灣選手,意義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孫育仁自國中二年級起便開始接受林嫵恬的馬術復健指導。這段長達多年的陪伴與訓練,也見證了台灣馬術治療從萌芽到走向國際舞台的重要歷程。而林嫵恬正是2014年台灣代表團的領隊。

自2004年起,林嫵恬擔任「台灣馬術治療中心」課程主任。該中心如今改名為「希望馬場」,附屬於「方興中馬匹輔學健康社福基金會」, 每年為超過兩千人次的學員提供馬術治療服務。

因長年推廣馬術治療、貢獻卓著,林嫵恬於2021年獲教育部體育署頒發「體育推手獎」,以表彰其對體育與復健領域的付出。

台灣走向世界:從參與到主辦

國際馬匹教育與治療聯合會(The Federation of Horses in Education and Therapy International, HETI)每三年舉辦一次國際研討會。2009年,大會在德國明斯特(Münster)舉行,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約八百位代表參加。林嫵恬在此次年會中被推舉為理事會成員,成為該組織首位來自亞洲的理事。

HETI曾兩度來台舉辦教練認證考試,林嫵恬是主要推手之一。經由她多方奔走,HETI於2015年選擇在台灣舉辦年會,吸引逾130位全球代表齊聚一堂。林嫵恬在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與促進國際參與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

騎在馬背上:不只是治療,更是掌握生命的主控權

為什麼選擇馬作為治療夥伴,而不是更常見的貓或狗?林嫵恬解釋,不同動物在治療中發揮的功能各不相同。汪子瑄補充,貓狗能協助身障孩子學習社交與溝通,但不同動物對孩子的心理與身體刺激效果並不一樣。因此,治療時應根據動物與孩子的特性靈活運用。即使是同一品種的動物,每一隻都有獨特的個性與特質,找到最契合的組合,才是成功的關鍵。

馬匹治療的最大特色在於──「馬可以騎」。汪子瑄進一步說,許多身心障礙孩童長期依賴輪椅行動,由他人推動,難以掌控方向;但當他們騎上馬背,便能親自控制馬匹,帶自己前往想去的地方。這個過程不僅重建自信,也讓孩子重新掌握生命中某些時刻的主控權,享受片刻真實的自由。

對這些孩子而言,坐在輪椅上時,他們習慣仰望他人;而當他們騎在馬背上,視野變得開闊,甚至能俯瞰四周。那一刻,不只是高度的改變,更像徵著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林嫵恬(圖)的成長背景恰巧成為她進入馬術治療領域的重要助力。自幼在德國,她對馬術早已熟悉。再加上德國是馬術治療最早發展、發展最完整的國家之一,使她能迅速理解並投入相關知識的學習圖片來源: Alain Chang

當代馬術治療的挑戰

現代台灣的馬匹大多為進口,主要來自日本、歐洲、美國和紐、澳,當然也有人在本地繁殖與飼養馬匹。目前全台約有2000匹馬,但多半用於休閒娛樂。

馬術治療在推廣上面臨多重限制:馬匹數量有限、合格教練不足,多數場地又位於中南部或郊區,對北部或都市家庭而言交通不便。此外,馬術治療費用相對較高,且不在健康保險給付範圍內,使許多普通家庭難以長期負擔。

無語問蒼天

在台灣馬術治療的發展歷程中,林嫵恬並非最早引進這項療法的人,但她的貢獻在於推動其專業化與制度化。她曾表示,希望成為推動「更專業」實踐的先行者,致力於提升治療品質。即便資源有限,她仍堅持推廣這項對身心障礙者極具幫助的療法。

至於安安的未來?當DW記者問起時,林嫵恬沉默了片刻,最後輕聲說:「她爸爸只希望自己能活得比安安久,好一直照顧她。」語畢,她再次陷入沉思,現場一片靜默。

汪子瑄補充說,台灣雖有不少收容機構可選擇,但條件與照護品質不一,並非每位家長都能真正放心。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