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衞生部長:反對將WHA政治化

2018年5月21日

世界衞生大會開幕當天早晨,台灣衞生部長陳時中在日內瓦召開記者會為台灣發聲,呼籲「健康議題回歸本質」,讓世界「明白台灣的力量」。此前赴會場為台灣抗議的民間人士因身穿台灣字樣的T恤和手持標語而遭制止。

Gebäude WHO Genf 1960
世界衞生大會的使命為「所有人的健康」。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P. Almasy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衞生大會(WHA)周一在日內瓦正式開幕。台灣衞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在當地時間早上8點半左右召開了記者會,繼續為台灣發聲。他強調健康是基本人權,「倘基於政治因素而將台灣及其人民排除在外,不僅違反WHO(世界衞生組織)的基本原則,在全球衞生體系中造成潛在的致命缺口,更可能讓那些成千上億擔憂自身與親人健康的全球公民陷入危險——他們不應成為這場賭注高昂的賽局中的籌碼」。

 陳時中舉行記者會的地點距離世界衞生組織日內瓦總部不到一公里。該組織此前表示,在台灣與北京之間的「跨海峽和解」恢復之前,無法邀請台灣參與世界衞生大會。陳時中在記者會上表示,這是台灣第二次無法參與世界衞生大會,但今年「台灣人民都一起動起來」,要讓世界「明白台灣的力量」。同時他也澄清,抗議只是要表達台灣的力量,「並不想引起各政府間的爭執」。他呼籲停止將健康權議題政治化,要「回歸本質」。

民間抗議活動

在世界衞生大會(WHA) 開幕前夕,台灣非營利組織在日內瓦為台灣未受邀參與大會表達抗議,遭到警方制止。

20日,世界衞生大會為了慶祝世界衞生組織(WHO)70周年,舉辦健行活動「Walk the Talk」,廣邀男女老少共襄盛舉。「台灣加入WHO宣達團」參與活動時,因身穿標語T恤、手舉標語喊口號而遭到制止。

宣達團在20日上午,率同台灣吉祥物三太子、台灣黑熊、石虎參與日內瓦健走,發放四國語言文宣、手持標語「WHO support Taiwan」。中央社報導,台灣團體在進場時遭到一名穿著運動服裝的男子攔下並要求沒收標語。同行且協助報名的瑞士關懷地球基金會(Earth Focus Foundation) 副總裁傅莉(Nicola Spafford Furey)隨即要求對方出示證件。雙方僵持不下,警方前來關心,最後要求不得持政治性標語、也不得穿著Taiwan字樣的T恤才放行。

被排擠的模範生

根據台灣衞生福利部網站資料,台灣多數教學醫院與區域醫院皆通過美國系統的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Joint Commission of Taiwan,JCT)認證,手術費用卻僅是美國的五分之一。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讚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值得為他國借鏡。國家地理頻道、紐約時報、時代雜誌及CNN等國際媒體專題介紹台灣醫療成就。

台灣全民健保的覆蓋率超過九點五成。圖片來源: AP

美國有172名眾議員、13位參議員相繼聯名致函給世界衞生組織幹事長,呼籲邀請台灣參與今後的世界衞生大會。世界醫師會(WMA) 五月初發表聲明,呼籲世界衞生大會讓台灣參與。聲明中提到,對去年台灣參與WHA大會受阻表達關切,「我們發現一切阻礙的背後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政治。但是作為醫師,我們拒絕全球健康淪為政治操作的工具。」聲明也認為不應該把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健康隔絕在國際體系之外,因為疾病傳染不分國界、不分政治立場,讓醫療防衛陣線有一處空缺,不是現代醫學的理想狀態。

政治力量介入國際會議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日前曾表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透過兩岸協商作出安排。他說,民進黨政府迄今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破壞兩岸關係共同政治基礎,台灣與會的前提和基礎不復存在。

針對相同議題,世界衞生組織官員也曾表達相同觀點,認為今年與過去8年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出席的情形不同,台灣與中國之間並沒有「兩岸諒解」(cross-strait understanding)。不過,WHO發言人林德梅耶(Christian Lindmeier)回復台灣中央社表示,他的理解是,在目前階段,一切仍有可能。而且WHO持續在技術層面與台灣衞生專家和公衛官員合作,台灣專家也參加WHO相關技術會議。

第71屆世界衞生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5月21當地時間上午9點半開始,為期六天。大會中將決定世衛組織的政策、任命總幹事、監督財政政策,以及審查和批准預算方案。雖然台灣並未受邀參與今年的大會,但大會期間仍然在場外響應,舉辦數場專業論壇與多邊會議,涵蓋「全民健康覆蓋」、「高齡長者口腔照護」、「建立夥伴關係,強化健康照護體系」等主題。

羅法/游言/雨涵(綜合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