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史上首次 美眾議院議長麥卡錫遭罷免下台

2023年10月4日

今年初才上任的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意外遭到罷免下台。麥卡錫數月前曾與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加州會面、引發中國不滿,因而為兩岸民眾廣知。他這次為何遭共和黨內「逼宮」?

美國眾議院前議長麥卡錫3日在遭到罷免後,特地召開記者會
美國眾議院前議長麥卡錫3日在遭到罷免後,特地召開記者會圖片來源: J. Scott Applewhite/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由於美國共和黨內部分裂,美國眾議院週二(10月3日)以 216 票贊成、210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對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的罷免案,成為美國歷史首例。隨後,麥卡錫表明不會再次角逐議長寶座,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則催促眾議院,應盡快選出新的繼任者。

麥卡錫自2023年1月7日上任以來,在職僅269天,是美國史上任期第二短的眾議院議長。

麥卡錫被罷免後,北卡羅來納州的共和黨籍眾議員麥克亨利(Patrick McHenry)被任命為臨時議長,直到選出新議長為止。身為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的麥克亨利,是麥卡錫長期的政治盟友,曾在罷免案投票前表明支持麥卡錫。

週二稍早,麥卡錫曾自信表示罷免案不會通過,並稱:「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把錢押在自己身上」,但他這種信心,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

麥卡錫的罷免案以216票贊成和210票反對獲得通過,圖為媒體轉播的畫面圖片來源: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C-SPAN/Reuters

怎麼被罷免的?

這次罷免案由共和黨籍的佛羅裡達州眾議員蓋茲(Matt Gaetz)所提出。麥卡錫早前與民主黨人合作通過一項臨時支出法案,避免聯邦政府陷入關門危機。此舉引發共和黨內強硬保守派反彈,蓋茲並指責麥卡錫為拜登、而不是他的共和黨同事們工作。蓋茲也對麥卡錫與拜登就進一步向烏克蘭提供資金問題達成協議感到憤怒,儘管此類資金之後已從臨時支出法案中取消。

作為相對溫和的共和黨人,麥卡錫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出願意與拜登妥協的意願,最終導致他在共和黨保守派的反對聲中下台。  

在罷免案提出後,許多共和黨議員認為沒有明確的計劃來應對他被罷免後的情況,因此表達反對,並在最後一刻提出動議,希望取消罷免。然而,這項動議以208票對218票的結果被否決,其中11名共和黨人反對推遲。

麥卡錫的下台可能會讓眾議院陷入混亂,目前沒有其他共和黨人宣佈願意接任。

麥卡錫遭到罷免後的記者會,吸引大批媒體參加圖片來源: Jonathan Ernst/REUTERS

議長之路異常艱辛 

麥卡錫的議長之路,從一開始就十分艱辛。

共和黨在2022年的美國期中選舉中,以221席對212席的微弱優勢,獲得眾議院的多數席位。 但作為眾議院多數黨的領袖,麥卡錫在整個議長任期內對權力的掌控程度,一直岌岌可危。在1月份的任命時,麥卡錫經歷了創紀錄的15輪投票後,才正式登上眾議院的議長寶座。

蓋茨是麥卡錫的長期批評者和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支持者。在年初的議長任命案難產之時,蓋茲就是帶頭反對麥卡錫的人之一,並迫使麥卡錫向共和黨的極右翼「自由核心小組」(Freedom Caucus,蓋茲是該小組的成員)做出讓步,然後才停止阻止國會對麥卡錫的任命案。

今年初麥卡錫所做的其中一項讓步是:眾議院的任何一位議員,都可以提出罷免議長的議案。這使得麥卡錫即使在獲得議長職位,地位本質上仍不穩定。

提案罷免麥卡錫的共和黨眾議員蓋茲,3日在麥卡錫遭罷免後接受媒體採訪圖片來源: Win McNameeGetty Images

麥卡錫與兩岸關係

麥卡錫在上任後不久,曾因與台灣總統蔡英文在美國加州會晤,而引發中國不滿,並因此廣為兩岸民眾所知。這也讓他對待台灣和中國的態度,引發外界關注。未來新的眾議院議長人選出爐後,如何對待兩岸關係,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麥卡錫今年4月5日在加州雷根圖書館接待台灣總統蔡英文,是數十年來在美國領土會見台灣領導人的最高層級美國政治人物。面對來自中國日益嚴重的威脅,麥卡錫當時強調,美國有必要加快向台灣運送武器。麥卡錫當時還說,台灣和美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對自由世界具有深遠的意義」。

蔡英文則感謝美國國會在民主受到威脅時支持台灣,並引用美國前總統雷根的話說,「要維護和平,必須先強大自己」。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此提出堅決反對與強烈譴責。中共中央台辦發言人指出,「中國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以過境為名「竄美」,是民進黨當局推動「台美勾連」、「倚美謀獨」的又一挑釁行徑。

隨後,福建省海事局宣佈在台灣海峽中部和北部進行聯合海上巡邏。台灣國防部隨後表示,還發現了中國航空母艦群從台灣東南沿海掠過。

蔡英文會晤麥卡錫 兩岸民眾怎麼看?

01:55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