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同拍西藏影片 藏漢導演略有不同」

安靜
2018年2月24日

藏族和漢族導演拍的西藏題材電影中有些細微的不同可能是非藏族觀眾無法察覺的。藏族導演拉華加的長片處女作入圍今年柏林電影節新生代競賽單元,他在接受本台專訪時舉出一些例子。

Berlinale Film Wangdrak's Rainboots
《旺扎的雨靴》改編自才朗東主同名短篇小說,講述了生活在藏地農區的小男孩旺扎對一雙雨靴的渴望。圖片來源: N. Niu

(德國之聲中文網)"旺扎幾歲啊?""你們什麼時候拍的電影?""旺扎真的很喜歡這個雨靴嗎?"……藏語兒童題材電影《旺扎的雨靴》在柏林電影節上全球首映,中外小觀眾們提出的問題沒有讓藏族導演拉華加感到驚訝,他向德國之聲介紹:"中外小朋友的問題都很簡單,也很類似,說明可能還是有共鳴的。""大家應該是看懂了,有個小孩還跟我說,他/她自己特別能理解旺扎這種渴望得到雨靴的心情,因為他/她自己也很想要一台蘋果手機,但是母親不給他買。"

這位不到30歲的導演的長片處女作入圍了今年柏林電影節的新生代競賽單元(Generation),參與角逐"水晶熊獎"。拉華加會很自然地跟人用雙手握手,言談舉止中透露出真誠和謙遜。他坦言,作為一名新人導演,執導兒童影片其實不無挑戰,但慶幸的是,他有一隻經驗成熟的團隊。確實,拉華加的團隊中有著名藏族導演萬瑪才旦擔任影片監制,兩度提名金馬最佳攝影的呂松野擔任攝影,青年電影製片廠陳中國和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孟中製片。

除了小朋友以外,影片也吸引了一些大朋友。有些德國觀眾對該片中的西藏美景贊不絕口。對亞洲文化感興趣,漢語系畢業的德國姑娘Louise在觀影后告訴本台記者,影片情節其實很簡單,但是卻讓人感動,引人入勝。

青睞西藏題材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的拉華加迄今為止拍攝的都是西藏題材影片,當被問及他未來是否會嘗試其它類型的影片時,他回答道:"目前來說,還是想專注於西藏題材的電影,未來可能還是想嘗試一下其它類型的電影,但是需要先經驗積累,才會嘗試駕馭。所以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想法。"
提到西藏題材影片,不得不說去年被一些媒體譽為"現象級作品"的《岡仁波齊》。這部張楊執導、講述藏人朝聖故事的文藝片可謂叫好又叫座,票房過億。觀看過該片的拉華加肯定地評價道:"是部好片子,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但是,觀眾喜歡程度還是取決於題材,比如說張楊導演的另一部《皮繩上的魂》,票房就沒有那麼驚人了,大概三百多萬。"

拉華加另外注意到,現在很多年輕的導演喜歡去西藏拍電影,"但不少走到中間就因為各種原因或條件放棄了。""西藏題材現在相對而言還是小眾電影,數量也較少,小眾的導演基本都是在誠心意誠意地創作,所以多數作品都還不錯。如果沒有誠意,即使拍攝西藏或者少數民族題材也不一定會受到觀眾的喜歡。"

區別在細節

作為一名藏族導演,拉華加認為,非常瞭解藏族文化的人能看出藏族和漢族導演在拍攝西藏影片的細微區別,哪怕演員都是藏族的。他舉例說,之前戴瑋導演的《岡拉梅朵》、《西藏往事》以及張楊的這兩部作品等,對一個不瞭解藏族文化的觀眾而言,是看不出這些電影和藏族導演拍攝的區別。

拉華加補充道:"比如《皮繩上的魂》裡面的主演 ,雖然他們都在講藏語,但是我們藏人看來,有人講的是康巴的藏語,有人說的是安多的藏語,還有人說衛藏的藏語,不同的方言其實交流起來是有問題的,這就像上海話和湖南話的區別。而《皮繩上的魂》片中演員交流沒有任何問題,這在我們藏人看來還是有些別扭。包括導演楊蕊執導的《金珠瑪米》,裡面的演員講的其實不是口語,而是很書面的語言,就像在念劇本一樣,缺乏一些情緒,藏語是母語的人還是能感受到這些細膩之處。另外還有一些影片中的服飾等細節也能看出區別。" 當然,拉華加也強調,電影還是可以起到溝通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樑作用。

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岡仁波齊》講述藏人朝聖故事圖片來源: DW/Zhang Yang
拉華加與小演員周拉多傑在柏林電影節首映現場圖片來源: L. Gyal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