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向所有溫和力量發出的訊號

Philipp Bilsky/李魚 2014年9月23日

被普遍看作是溫和派維族知識分子的伊力哈木‧土赫提周二因"分裂國家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就這一判決結果及新疆局勢,德國之聲電話採訪了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Kristin Shi-Kupfer。

Kristin Shi-Kupfer 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Berlin
Kristin Shi-Kupfer圖片來源: MERICS/Marco Urban

德國之聲:今天(2014.09.23)烏魯木齊中級人民法院因分裂國家罪宣判伊力哈木‧土赫提無期徒刑。對這一結果,您事先有預期嗎?

Kristin Shi-Kupfer:這是一項很重的判決。人民法院使用了量刑的極限。在個別情況下,"分裂國家罪"可獲死刑。但一般情況下最高判無期。這是一次很重的判刑。

伊力哈木是一名相當知名的維族學者。現在他被重判,這會對新疆情勢的發展產生後果嗎?

這一重判是向所有溫和力量發出的訊號,即對維族知識分子同漢族知識分子自發組織討論解決新疆問題並阻止那裡產生暴力的嘗試說"不"。我想,這一判決後,人們有理由擔心,新疆維族地區會發生新的抗議活動,變得更為對峙,因此可能發生更多的襲擊和暴力事件。

伊力哈木案庭審(2014.09.17)圖片來源: Reuters/CCTV via Reuters TV

中國政府不知道這樣的後果嗎?這樣做的動機是什麼?

我想,中國政府不會不知道以上發展趨勢。伊力哈木主張實施溫和的新疆政策。他一直在發出警告,不要實施對維族人的歧視和邊緣化政策,不要讓他們總是感到其文化和宗教自由受到限制,認為這樣將導致極端化,並促使一些人走向更為極端的宗教派系。伊力哈木擁有強大的關係網,他也同漢族知識分子、民權活動人士等有很多溝通。他自己曾聲稱,同中共各級領導、政界人士都有交往,而這一點是中央政府所不能容忍的。相似的例子比如劉曉波案,他當年也是試圖建立聯盟,其對象包括溫和的中國領導層成員以及中國其他民權人士。

他只是扮演了試圖建立聯盟的角色而因此被重判?

這是一個因素。另一個因素是,在中國政府看來,新疆非常複雜:那裡有重要的油田,因此牽涉能源利益;某種程度說是各類國際衝突的火藥桶,並同中亞各國以及俄羅斯有聯繫;那裡出現了同極端伊斯蘭運動有聯繫的組織,這也是人們的擔心所在。不過,對伊力哈木的重判是發出的明顯訊號,即中國政府將在新疆繼續執行高壓政策,以確保它們眼中的穩定,而不是失去穩定。

在新疆或其他地區發生恐怖襲擊案時,中國政府總是指出它們的恐怖主義背景以及外國勢力的影響。

中國政府的擔心,即新疆乃至中國越來越多地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並不是全無道理。比如,"伊斯蘭國家"公佈的一份地圖很早便顯示出新疆是他們攻佔的目標,他們還宣佈,因為中國對穆斯林的迫害,中國也是他們襲擊的目標之一。中國國家媒體曾報導,在伊拉克被俘的"伊斯蘭國家"成員顯示出維族人的臉型。因此,以上擔心有一定道理,即在新疆存在相互聯繫的組織,中國可能在今後是國際恐怖主義的目標。但另一方面,中國境內發生的一些暴力襲擊事件,並沒有證據證明其恐怖主義背景。因此,當暴力恐怖襲擊發生後,雖然它們針對平民殘暴至極,但都必須謹慎觀察,看它們究竟是否有恐怖襲擊的動機、有國外恐怖勢力的支持,或者它們是一些被社會邊緣化後悲觀至極的復仇行動。

新疆喀什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新近發生的暴力襲擊事件同以往相比發生了變化:過去,襲擊的目標多半是國家機構,比如公安派出所。現在的襲擊對象直接成了平民。這是新疆事態發展的"新動向"嗎?如果是,怎樣進行解釋?

這兩種襲擊都存在。針對國家機構的襲擊其實還在繼續。不過,的確襲擊平民是讓人很不安的發展動向。兩種解釋:一是因極度悲觀導致報復。他們是維族被迫害的對象,或者是被懷疑和打壓對象,也有些因私人原因,利用這種形式表達其憤懣、憂慮和恐懼。第二種解釋是,當地極端伊斯蘭教派組織,也許在國際恐怖組織的支持下,要傳播恐怖氣氛,在中國領土上進行恐怖襲擊。

您認為新疆問題如何解決?

中國政府在以下兩方面應有所作為。有意思的是,這兩方面都在不久前召開的新疆工作會議報告中提到。習近平提到要"做好宗教工作",但是怎麼做是一個問題。我認為,不可以將教徒整體上當成罪犯,不能將宗教問題簡化成極端伊斯蘭以及同恐怖主義的關聯。宗教行為應該得到保護並變得更為自由。應該告別維族進入國家機關,以及大學生、未成人進行宗教儀式(比如做禮拜,封齋)的限制,也不要像新疆一些城市禁止留鬍子和戴面紗的人上公車。這將是對以穆斯林為特徵的維族人在核心宗教文化事務上的認可。另一方面李克強提到就業以及教育問題。這裡中國政府也在作出努力。但是,比如新疆政府2013公佈的數據顯示,招聘國家官員時,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招聘位置由維族人得到,這說明在公共領域裡,許多位置對維族人是關閉大門的。在公共領域、國企等實施的比例制,看來基本沒有發揮很好的效果。要提高維族青年學漢語的吸引力,讓他們在勞動市場上有可能得到報酬較高的工作,獲得立足的機會。

採訪記者:Philipp Bilsky/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