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由媒體披露的104頁機密文件顯示,德國經濟部計劃對有中國業務的德企提出廣泛要求,例如定期向聯邦政府匯報其業務等;同時保護德國關鍵的基礎設施、避免來自專制國家的供應商參與其中;經濟部也主張,如果投資涉及「安全有關的部門或者軍事工業綜合體、可能侵犯人權的領域」,應該對德企在中國公司的投資進行新的審查。
路透社獲得了聯邦經濟部11月24日這份名為「內部中國政策指南」的機密文件。路透社的相關報導指出,這份文件讀起來像是對德國總理肖爾茨不久前北京之行的批評。作為一份「政策指南」、行動建議,該文件呼籲從根本上質疑德國政府高層代表在中國項目上的政治游說、政治護航,只有在項目對於德國有明顯積極影響時,才應給予支持。
擔憂中國風險
對於德國而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2022年,中國連續第六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與此同時,中國作為德國出口市場的重要性以及德國在某些經濟領域、技術領域對於中國的依賴,在德國得到越來越嚴肅的對待。
德國的對華政策將駛向何方?
路透社報導指出,德國經濟部這份機密文件也提到,如果發生衝突,德國可能面臨要挾、「導致其政治行動能力受限」。
這份文件對於中國的發展方向表示擔憂,其中提到了中國對於人權的侵犯和更嚴格的國內政策。文件指出,德國與中國的關係「正在進一步走向體制競爭」。文件也提出了中國在2027年前進攻台灣、進行武統的可能。鑑於上述發展,德國經濟部希望「及時果斷地」調整政策。
德國《每日鏡報》12月1日的相關報導說,德國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負責人貝納(Thorsten Benner)表示,該文件提供了「對中國挑戰非常現實的評估,並概述了明確的行動方案」。他表示,草案重新衡量了三位一體的對華政策,即中國既是合作夥伴,是競爭者,也是體制對手,此前人們會有錯覺,認為這三個特徵同等重要,而這份文件顯示「體制競爭明顯更突出」。
「文件的撰寫人顯然並不瞭解中國」
雖然德國經濟部的這份中國戰略尚未正式出爐,但已受到來自各界的不少批評。據路透社12月1日報導,經濟界對於這份文件「感到憤怒」,認為哈貝克的看法過於片面。
據《每日鏡報》報導,社民黨的外交政策專家施密特(Nils Schmid)說,哈貝克的文件假設「在2027年前中國攻台幾乎不可避免,我認為這非常有問題」,他表示,與其進行這種猜測,還不如盡力緩和局勢。
自民黨的經濟專家霍本(Reinhard Houben)也對《每日鏡報》表示,不應該輕易給對華關係定性。他說:「中國是體制性競爭對手的說法,改變不了我們在貿易政策方面緊密相連的事實。他也稱,考慮到生產鏈的問題,想要一夜之間改變對華戰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過,霍本同時表示,該戰略表明「外交政策天真的時代已經過去」,目前的首要目標應是通過與民主夥伴建立更深的夥伴關係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在與中國的關係中堅持更多的市場準入对等原則。
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表示,「該文件的撰寫人顯然並不瞭解中國」。他批評了經濟部的這份文件,表示其中要求有在華業務的德企定期匯報的義務是「脫離現實的」,文件造成了德國經濟部與整個德國經濟界的對立。
總理府和執政夥伴們可能會有不同意見
德國外交部此前已經提出了一項中國戰略,其中對北京提出了類似的批評。目前,外交部和經濟部的文件都尚未經過聯邦政府內部的協調。路透社指出,可以想像總理府對此會有反對意見。在10月中資入股漢堡港碼頭時,總理府與綠黨、自民黨領導的外交部、經濟部等部委就曾出現分歧。
聯邦經濟部的一名發言人對《每日鏡報》說,這份文件實際上不是為公眾準備的,「我們原則上不對內部工作狀況和內部程序進行評論」。
《每日鏡報》的報導指出,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的這份有爭議的「中國戰略」讓執政聯盟的夥伴「感到驚訝」。報導也稱,鑑於外長貝爾博克也在準備自己的「中國戰略」草案、其中也指出了中國風險,有人認為,哈貝克此舉是兩位綠黨政治人物的個人競爭。
曾擔任知名智庫「德國外交政策協會」負責人的桑德施耐德表示,兩位綠黨政治家(外長貝爾博克和經濟部長哈貝克)正試圖在對華強硬問題上超越對方,「誰批評中國,就會在(德國)國內政壇獲得掌聲。仔細看的話,這是意識形態驅動的、無能的中國政策」。
這位中國問題專家說,「需要的話,總理府必須確保像這樣的粗暴想法不會決定德國政府未來的中國戰略」。
(路透社,每日鏡報等)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中國與聯邦德國1972年10月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50年後的今天,德國與中國經濟、社會、文化互動關係的緊密程度,已大大超出了人們之前的想像。德國之聲帶你一起回顧半個世紀德中交往的大事與小事。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Heinrich Sanden1972年10月11日,德中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並宣佈將互派大使。圖為聯邦德國外長謝爾(Walter Scheel)和中國外交部長姬鵬飛在北京簽署聯合公報後互換文本。同年,雙方簽訂貿易協議。但最初,貿易規模還很小:1973年,即建交後首年,雙邊商品貿易額僅為100萬德國馬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75年,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訪問中國,負責接待他的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施密特是德中兩國建交後首位訪問中國的德國總理,也是唯一一位與毛澤東見過面的德國總理。卸任後,他也一直十分重視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施密特後來被中國官媒稱為「幫助西方瞭解中國的老朋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80年,來自成都的一對大熊貓「寶寶」和「天天」作為中國的「禮物」來到德國柏林動物園,成為德國公眾的寵兒。其實,踏上德意志土地的第一隻熊貓是「琪琪」,1958年就來到了東柏林。「天天」到西柏林兩年後病亡,「寶寶」一直在柏林動物園生活到2012年,以34歲「高齡」去世。
圖片來源: Reuters/A. Schmidt1981年,當時中國和聯邦德國是對外新聞機構新華社和德國之聲簽署協議,決定互派記者交流。後來,德國之聲的中文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德語節目長年保持人員交換項目。圖為1980年代德國之聲在科隆的辦公樓。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1982年,中國武漢市和德國杜伊斯堡市結成友好城市。這是德中之間的第一對友好城市。1988年,杜伊斯堡動物園內修建了一座中式園林——郢趣園。這是武漢送給友好城市的禮物,建築材料和施工隊都來自武漢。
圖片來源: Uwe Köppen/Stadt Duisburg1982年,中國向大眾購買100套桑塔納(Santana)散裝料在上海汽車廠進行試裝,第一台大眾桑塔納於1983年出廠。大眾汽車在上海建立的第一個合資工廠,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1985年正式成立,中國副總理李鵬和西德總理赫爾穆特‧柯爾出席了奠基典禮。
圖片來源: Wolfgang Weihs/dpa/picture-alliance1988年,德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機構歌德學院在北京開設了中國第一個分院,當時設址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的校園內。自那時起,歌德學院就成為中國年輕人學習德語的首選。除了語言課程,歌德學院舉辦的各種德國文化活動一直吸引大批中國學子。2018年,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慶祝成立30周年(圖)。
圖片來源: DW/Cyrus C.1989年,六四學生運動遭到血腥鎮壓後,西方主要國家紛紛對中國實施制裁,德國也不例外。聯邦德國政府對中國動用軍隊鎮壓抗議者提出了抗議,並宣佈凍結高層往來、暫停貸款和發展援助等制裁。雙邊關係因此跌入低谷。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1990年,東西兩個德國實現重新統一。中國駐德國大使館設在當時的首都波昂,中國駐東德使館遂改為駐波昂使館的分部。在德國政府決定遷都柏林後,中國大使館在柏林物色到了一處新館舍——原東德的工會聯盟總部(圖),1999年,中國使館遷入新址。
圖片來源: Hubert Link/picture alliance1992年,德國聯邦議院決議與中國的關係恢復正常化。此後,政治、經濟制裁逐步取消,但武器禁運仍保留。次年德國總理柯爾訪問中國,期間雙方簽署了價值63億馬克的經貿協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pa
中國與聯邦德國1972年10月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50年後的今天,德國與中國經濟、社會、文化互動關係的緊密程度,已大大超出了人們之前的想像。德國之聲帶你一起回顧半個世紀德中交往的大事與小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引進德國技術修建的上海浦東磁懸浮列車線,2002年12月31日首航。正在上海訪問的德國總理施羅德,與時任中國總理朱鎔基乘坐了首次列車。
圖片來源: Martin_Athenstädt/dpa/dpaweb/picture-alliance2003年非典(SARS)疫情在中國廣東爆發後,德國向中國提供了1000萬歐元資金用於抗疫。西門子和Dräger公司贈送了呼吸機,巴斯夫公司捐款10萬元人民幣。
圖片來源: Eugerne Hoshiko/ASSOCIATED PRESS/picture alliance 2005年,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與中國石化聯合修建的南京一體化基地建成投產。兩家合作夥伴共投資 29 億美元。自90年代以來,巴斯夫還在上海、湛江、重慶等地建設了生產基地。大中華區是巴斯夫全球第二大市場,僅次於美國。2022年9月,巴斯夫宣佈在湛江啟動規模高達100億歐元的投資項目。
圖片來源: BASF/dpa/picture-alliance德國最早的孔子學院2006年在柏林和埃爾朗根大學揭幕。孔子學院(資料圖)一般與德國當地大學合辦,參與大學的漢語教學和公共學術活動。德國共開設過19家孔子學院。近幾年來,德國各界對中國政府通過這一文化機構對涉及中國的學術活動施加影響的擔憂增加。已有多個德國大學終止或暫停與孔子學院的合作。
圖片來源: Julian Küng/DW名為「德中同行」的合作交流活動歷時三年,以「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進程」為主題,足跡遍及南京、重慶、成都、廣州、武漢、上海等六座中國城市,圖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的「德中同行之家」,活動在世博會期間落下帷幕。
圖片來源: Deutschland und China - Gemeinsam in Bewegung/ www.kingkay.com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是中國。法蘭克福書展是全球最大的圖書博覽會。中國作為主賓國舉辦上百場專業出版活動和論壇。「中國文學之夜」、「小人書——中國連環畫選展」等專題活動吸引了大量觀眾。
圖片來源: Frankfurter Buchmesse2011年,德國與中國舉行了第一輪政府間磋商。圖為她與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柏林。在這一機制下,兩國內閣成員在政府總理的帶領下,輪流前往對方國家進行對話和部長級的磋商。2021年的影片會談,是梅克爾任內最後一次磋商。
圖片來源: dapd2014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訪問德國。圖為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在柏林總統府受到聯邦總統高克及其伴侶沙德的歡迎。據中國媒體報導,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將兩國關係由2010年建立的戰略夥伴關係提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2017年,習近平再次訪德。
圖片來源: Reuters2019年9月,梅克爾最後一次作為德國總理訪問中國。在12次的訪華行程中,幾乎每一次梅克爾都提出前往北京之外的省市訪問。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她還訪問過南京、西安、廣州、天津、成都、合肥、杭州、沈陽、深圳、武漢。圖為2019年梅克爾考察「中德友好醫院」武漢同濟醫院。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針對新疆少數民族人權遭侵犯,2021年3月,歐盟宣佈對中國4名當事官員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公安局實施制裁。中國隨即對歐洲10名個人和4個實體制裁施行反制裁,其中包括多位德國歐洲議會議員、德國學者及智庫研究機構等。不久,歐盟凍結了已談判多年的歐中投資協定。
圖片來源: Kyodo News/IMAGO2022年上任的德國「交通燈」政府相較於梅克爾政府採取了更強硬的對華立場。9月,經濟部長哈貝克(左)證實正在制定新的對華貿易政策,確保降低對中國原材料、電池和半導體產品的依賴性,承諾在與北京的貿易往來中德國不會再「天真」。社民黨籍總理肖爾茨(右)上任後一直沒有確定訪華日程。消息人士透露,今年11月的訪問計劃已被推遲。
圖片來源: Bernd Elmenthaler/IM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