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啟蒙藝術展黯然謝幕

2012年3月30日

本周,「啟蒙藝術展」在北京閉幕。這是迄今為止德國用納銳人資金在國外投資的最大一次展覽項目。

Blick in die Ausstellung "Die Kunst der Aufklärung", März 2012 ©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Foto: Guo Yanbing
啟蒙藝術展廳圖片來源: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德國之聲中文網)特地趕到北京參加閉幕式的德國外交部國務部長皮珀(Cornelia Pieper)再次讚揚此次展覽的象徵意義。皮珀在講話中說,在過去十二個月中,這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中德之間跨國文化合作的典範"接待了約45萬遊客。對此德國一台駐中國記者柯欣娜(Ruth Kirchner)表示,遊客量不一定是展會成功舉辦的證明:"從德國的角度來看,45萬人的來訪人次聽起來不算少,不過要知道,對於一個人口約2200萬的城市,而且展期不是一兩個月,而是一年來說,這個訪客量相對來講並不大。"

chi 3003 Ausstellung - MP3-Stereo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另外一位駐京記者壩石(Bernhard Bartsch)也對這次展覽提出了批評。對於他來說,問題主要出在展覽的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他說:"中國國家博物館根本沒有舉辦藝術展覽的傳統。另外近年來一直是閉關的狀態。換句話說,它不是服務於北京人,而主要是為官方遊客群體服務的。展覽想達到的觀眾層面根本沒有達到。"

沒有內容的空想?

《啟蒙藝術展》拉開序幕後一直備受爭議。開幕式是由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Guido Westerwelle)主持的,他此行隨團代表中原有一名策展人史蒂曼(Tilman Spengler),可因被中國拒簽,未能隨團赴京。史蒂曼曾發表過讚揚劉曉波獲和平獎的頌詞。此後,展覽開始不久,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就被逮捕,被消失了兩個月。這位藝術家多次對《啟蒙藝術展》提出了尖銳批評。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時他表示,整個展覽只是一個"面子工程":"展覽官網上說,此展是所謂的文化交流的一個象徵。而事實上,這個項目純屬浪費金錢和時間。"

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與中國國務委員劉延東圖片來源: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就在幾天前,中國政府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關閉了艾未未工作室成員、攝影師趙趙的攝影展,再一次突顯獨裁政治的強權。

曲意逢迎求改變

德國方面對於史蒂曼被拒簽以及艾未未被捕或多或少保持了沉默。"通過接近而得到改變"始終是一句座右銘。而壩石把這一戰術稱成"通過曲意逢迎而得到改變"。他說:"現在這個時期的外交政策注重以和為貴。在某種程度上,也不能無條件地一味追求和諧。如果他們特別是在艾未未事件的背景下,更為支持在中國的一些獨立聲音就好了。"

而展出的目的從一開始就定義模糊。柯欣娜還記得在展覽舉辦前與博物館長們的對話。他們的言語中有著暗藏的訊息。當時還是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館長的馬丁暵尢兀Martin Roth)強調,沒有一個展覽是非政治性的。不過,漸漸的,博物館代表們的言詞也變得謹慎溫和了起來:展覽是非政治性的,主要展示歐洲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藝術。

可是,中國到底需不需要德國式啟蒙?畢竟,大多數中國人非常清楚地知道,他們國家的問題是什麼。

歐洲18世紀的啟蒙之風無聲無息地飄過北京,中國媒體上也鮮有對《啟蒙藝術展》的報導,連贈送入場券也提不起人們對展覽的興趣。對於艾未未來說,整場展覽就是一出鬧劇,他說:"同行的藝術家、作家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展覽。德國人應該吸取教訓,在未來要舉辦小型項目。"

批評者在一點上態度一致:在未來,德國要對自己的"登場"更加有信心,要有一個明確的界限。

作者:Phyllis Kuhn 編譯:文木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