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四川作家譚作人刑滿獲釋,再入「大監獄」

2014年3月27日

四川作家譚作人繫獄五年期滿,多位維權人士前往雅安監獄門前迎接落空。清晨六時,警方派出警車押送譚作人出獄,但並未回到他的家中。

China Inhaftierte Dissidenten Tan Zuoren
圖片來源: amnesty international

(德國之聲中文網)致力揭露四川"5.12地震"豆腐渣工程和參與反對彭州石化工程行動,被中國當局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五年刑期的四川作家譚作人,於3月27日刑滿出獄。多位維權人士早早趕住四川雅安監獄門前迎接,警方高度戒備,派出大批警力布控。清晨6時,三輛警車駛出,確信譚作人在車中。但譚作人並未送至在四川大學的家中,目前被送往何處暫不可知。

成都作家冉雲飛在推特上發出消息:"坐五年監牢的譚作人兄已出獄,正在回家的路上。我代王慶華大姐發此消息,並感謝大家這麼多年來一直對他的關心。由於才出來,加之處於剝權期,因此不便接受各方面的採訪與探訪。請大家理解。再次深深銘感朋友們的關愛。"

據早前香港《蘋果日報》採訪譚作人妻子王慶華的消息,王慶華在譚作人出獄前致電獄方,要求前往迎接丈夫被拒,警方稱自有安排。香港《明報》也引述王慶華表述,因為譚作人在獄中拒寫悔過書,且表示出獄後還將繼續維權,因此擔憂丈夫被長期監控,從"小監獄"進入"大監獄"。山東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於2010年9月出獄後曾被嚴密控制在家中,直到2012年4月逃出。

成都作家"上官亂"寫道:"譚作人出來了,卻除了家人,沒有一個人知道他胖了還是瘦了,心情怎麼樣,知不知道他當年入獄對推特中文圈的意義?想起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朋友,離他距離最近的那次竟然是成都中院的二審。他在裡面,我們在外面。現在,我們都在裡面了--這個大監獄裡面"。網友"牟山夫"評論道:" 譚作人出來了,和他進去的時候比,這個國家並沒有向好的方向轉變,而是相反,更加惡化和無望了,這個社會、外面的每個人都愧對他這樣的義人。"

現年60歲的譚作人,曾參與發起反對"彭州石化" 的保城散步行動。2008年四川"5.12地震"發生後,他前往震區調查豆腐渣校舍和死難學生情況。2009年2月他起草了題為《5.12學生檔案》倡議書,呼籲民間對豆腐渣校舍進行調查。2009年3月28日譚作人被成都警方刑事拘留。2010年2月9日,成都中院以譚作人發表有關"六四事件"文章為由,用"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名判處其有期徒刑5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譚作人庭審前,前往成都作證的艾未未被警方打傷頭部。2012年德國之聲曾採訪譚作人的妻子王慶華,她披露譚作人在獄中,拒寫悔過書,也拒絕申請保外就醫。

2008年四川「5.12」地震中,很多校舍倒塌圖片來源: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譚作人出獄後未能回到家中

譚作人案的代理律師浦志強向德國之聲表示,和冉雲飛通過一個電話,知道譚作人已經出來,但對警方准許譚作人居住的地點,尚不清楚。王慶華和冉雲飛電話皆處於無法接通狀態。

前往雅安監獄迎接譚作人出獄的維權人士朱承志向德國之聲表示,明知道當局不可能讓他們直接見到譚作人,但他們必須去做這件事,以表達對譚作人支持的態度。朱承志也透露,他們已經見到譚作人的小女兒譚小蒙,確認譚作人沒有回到家中,譚小蒙期待早日見到父親。2009年5月譚作人在寫給女兒譚小蒙的一封信裡曾說:"我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我對得起這個社會。但我對不起你們--我最親最愛的人。你們,就是我的眼淚。"

對於譚作人刑滿後依然不能回到家中,朱承志表示:"見怪不怪了,譚老師那麼長時間被關在牢裡,現在能和家人團聚,先安靜休養一段也很重要"。四川維權人士陳雲飛也向德國之聲表示:"官方想讓誰什麼時候進監獄,什麼時候出監獄,我們是做不了主的,我們就像奴隸。"

2009年,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在慕尼黑的展覽用學生書包搭建,以紀念川震遇難學生圖片來源: Ai Weiwei

"他的良心不會變、本質不會變"

四川天網人權事務中心負責人黃琦向德國之聲介紹,今天該中心多位工作人員和義工分別前往雅安監獄和譚作人家門外,拍攝到很多感人照片,五年之後,還有很多人依然記得和聲援譚作人。

黃琦認為,中國當局應該是暫時將譚作人送至外地,以躲避媒體追訪和公眾的探訪,意在消除該事件的影響,也許譚作人不久就可以真正的回到家中。就在昨天,王慶華與黃琦見面,談及譚作人出獄後的打算,王慶華表示譚作人不改初衷,將繼續維權工作:"昨天上午,王慶華到我家來又細談了相關的問題,也談了譚作人出獄後的打算,他毫無疑問的會繼續從事維權工作和公益事業,我們也談到,作人從來沒有在監獄寫悔過書和保證書的,他是一個不低頭的民主鬥士"。陳雲飛也認為:"他的良心始終不會變的,本質不會變的。"

作者:吳雨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