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回歸紀念日香港媒體文章綜述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7月1日

今天是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7周年的日子,也是自去年以來香港市民第二次上街大遊行的日子。香港《明報》今天頭版頭條的標題是《港府料三十萬人上街遊行》;《蘋果日報》的頭版標題是《民主路是人走出來的 - 維園見》。維園是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簡稱,也是去年和今天香港市民大遊行的始發地點。

在香港的藥房裡圖片來源: AP

據《蘋果日報》今天透露,主管港澳事務的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結束非洲訪問後,並沒有由南非直接返回北京,反而到了靠近香港的珠海,會見港澳各界人士。報導引用消息人士透露,曾慶紅特地到珠海,希望瞭解香港最新情況及7.1前的政治發展,不排除雙方討論7.1大遊行。

報導說:「曾慶紅6月30日抵達珠海,接見了部份港澳各界人士,包括以澳門特首何厚鏵為首的澳門官員,據稱他30日可能會離開珠海。消息人士稱,曾慶紅希望藉會見香港人士,瞭解香港最新政治形勢。香港政界最近傳出,曾慶紅完成非洲行程返京後,最快於7月初發表具體政策,改善與香港民主派的關係。……外界一般分析,曾慶紅7月1日前向民主派示好,是為塑造和諧的氣氛,淡化7.1遊行以減少上街人數。」

另據《東方日報》透露,中聯辦有關官員30日與部分民主派的人士聯絡,安排他們往珠海與曾慶紅見面,但據悉協調工作進展得並不十分順利,故曾慶紅與民主派的會見,可能不能成事。中聯辦主管文體宣傳工作的副主任李剛,30日便臨時缺席一項公開活動,據悉正為此事所致。」

《蘋果日報》今天的評論文章題目是《我們要民主、民主、民主!》。文章以詩一般的語言寫道:「如果,香港的政制已能完全反映市民的意願、已能充分向市民負責、已能擺脫小圈子選舉的性質,我們實在沒有什麼理由在今天走上街頭。如果,特區政府過去七年的施政不是那麼剛愎自用、不是那樣漠視民意、不是那樣好大喜功、不是那樣一塌糊塗,我們實在沒有什麼理由在今天走上街頭。如果,中央政府不是漠視市民的意願、不是罔顧一國兩制的原則、不是粗暴扼殺香港的民主進程,我們實在沒有什麼理由在今天走上街頭。只可惜以上說的都是'如果'而已。……

"當然,市民上街遊行未必可以改變中央政府的無理決定;當然,市民上街未必可以使我們的政制、我們的政府脫胎換骨;但是,更多的市民願意用腳表態、更多市民願意站出來表達對民主的訴求至少讓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知道他們的高壓手法沒有把我們的民主渴求壓倒、至少讓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知道市民不會默默接受他們的不合理決定、他們的錯誤政策。……

"是的,上街表達意見的確不是最有效的表達途徑、的確不是最有效的溝通手段,若香港有真正的民主政制、若中央政府跟港人的溝通順暢,我們大可不必一而再地以街頭作為我們的揚聲器、只可惜香港沒有真正的民主政制、只可惜中央與港人的溝通不順暢、只可惜太多別有用心的人不斷誣陷、摸黑我們的民主訴求甚至指我們在搞港獨。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我們只有走上街頭向所有人說明:我們要民主、民主、民主!」

親北京的香港《文匯報》的一篇評論的標題是《七一有值得慶賀的日子》。文章說:「今年是香港特區成立、一國兩制方針貫徹的第七年。近年來,祖國大國提出許多有利於香港的政策,幫助香港走出了經濟低谷,正是國家關懷、支持香港的體現。……

「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說七一應當是一件高興的事;的確,幾年來,香港雖然經歷了不少風浪、遇到許多挫折,但香港市民都本著不屈不擾的精神度過了。回歸七年來,特區政府在復甦社會經濟活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當然這與祖國的合作分不開的。七一是香港經濟復甦、社會繁榮的紀念日,港人何不一起放開懷抱、共賀吉日?」

在中國政治方面,《信報》前天發表鄭永年的文章,題目是《和平崛起與中國的國際角色》。文章說:「『和平崛起』已經成為中國第四代領導人所使用的一個核心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最初是為了回應自90年代初以來盛行於國際社會的「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但是,「和平崛起」不應當停留在被動的回應上。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中國需要自己的世界秩序觀。……中國的崛起對國際社會必然產生影響。中國會挑戰現存國際體系嗎?如果答案為真,那麼中國就會成為一種莫大的威脅。所以對國際社會來說,中國是否願意接受現存國際體系就成了中國是否會成為威脅的標誌。……

「中國進入世界體系之後,對「中國威脅」的關切似乎在增加,而非在減少。很多問題逐漸浮上檯面。第一,中國是否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就是說,中國是否在履行現存的國際規則?第二,中國進入國際體系是為了接受這個體系的領導,還是要改變這個體系?加入世界體系之後,中國開始這些國際組織內部發揮自己應當有的作用。這個事實也是一些西方國家所擔心的。第三,國際體系能夠承受中國的崛起嗎?不管中國的主觀意願如何,中國的進入對世界體系的影響不是其他小國所比擬的。因為中國各方面的規模,中國的一舉一動對這個體系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例如中國內部的經濟波動現在足以影響全球經濟體系的運作。」

鄭永年的文章接著寫道:「中國要和平崛起就必須對外界這些擔憂給予充分的重視。不過,這種被動的回應是遠遠不夠的。『和平崛起』的主體不應當侷限於『和平地崛起』。更重要的關切應當是中國崛起之後對世界和平的責任。這也就是『獨立自主』的外部意義,是中國作為一個責任大國的意義。中國進入世界體系表明中國接受了這個體系。但這並不表明,這個體系完全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當國家利益和這個體系產生矛盾的時候,也就是中國和一些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

「中國另建體系的可能性並不存在。如果中國另建體系,就要和其他主要大國發生很嚴重的衝突,從而不符合中國長遠的國家利益。但這並不表明中國不可以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國際行為模式。現存國際體系有很大的缺陷。國際體系無能約束美國日益成長的單邊主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儘管中國沒有必要單獨來挑戰美國的單邊主義,但中國完全也必須在這個體系內發展出自己的國際行為模式。」

文章最後分析道:「單邊主義並不能給世界帶來和平和穩定,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有能力發展出自己的模式,為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的鄰居國家提供另外一個選擇。實際上,中國已經在這樣做了。也就是說,中國已經在努力發展與美國不同的國際行為模式。表現在主要幾點上。第一,如上面所說的,和前蘇聯不一樣,中國選擇加入現存世界體系,而非作為力量的一極另立體系。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和主要大國美國的『冷戰』。第二,中國選擇的是可以導致雙贏的經濟外交而非政治軍事外交作為先導,與國際社會交往。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中國國際經濟行為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第三,中國已經完成了從早先對雙邊主義的強調轉型到今天的主動強調多邊主義。上海合作組織是一例,中國主動加入東南亞友好條約也是一例。……

「中國如果能夠持之以恆地發展出和一個責任大國身份相吻合的行為模式,從長遠觀點來看,就可以在國際社會確定自己獨特的角色。這和毛澤東時代向外擴張共產主義的做法全然不同。毛澤東所作的是一種另建體系的努力。現在則不一樣,是在加入世界體系之後確立自己行為模式的努力。只要這種行為模式不是強加於他人的,而是他人自願選擇接受的,那麼中國的國際空間就會越來越大。

(駐香港特約記者邱震海)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