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家沒有朋友,國家只有利益」 -評伊拉克戰爭後的德美關係

2003年8月11日

誰如果要分析伊拉克戰爭以來的跨大西洋關係,誰就必須想到這一條外交上的至理名言。德國對戰爭的拒絕,尤其是將這一立場作為競選大戰的武器,在白宮那裡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布希總統對施羅德總理大失所望,他甚至還覺得受了施羅德的欺騙。兩國關係迅速冷卻,德國外長菲舍爾去年秋天在華盛頓訪問期間遭到冷遇。

德國外長菲舍爾5月訪問美國時倍受冷遇圖片來源: AP

不過,如今,不僅戰爭已成往事,而且,這一點尤其重要,全球都清楚地看到了,美國對付戰後伊拉克的本事遠不如它的作戰能力。華盛頓現在已經意識到,美國僅憑自己的力量是無法達到在伊拉克的目標的。此外,下屆總統選舉日益臨近,這更給布希平添了幾分煩惱。

美國選民的關注重點已經改變。只有27%的人依舊認為反恐怖主義是總統最該重視的任務。而今年1月,持這一觀點的選民還佔50%。白宮政府優先考慮的目標也必須相應改變,這就是說,它必須將伊拉克戰後重建的重擔分攤給更多的國家。在這裡,美國首先考慮的自然就是北約和歐盟國家。而鑑於聯邦德國目前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更尤其是它在歐盟的強大地位,美國完全清楚,沒有德國的參與是完全不行的。

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毫無顧忌的改變自己的態度,這是布希的典型政治風格。在他入主白宮後,當他感到,無法實現在選戰時許下的諾言時,他就放棄了原先的許多承諾。如今,為使美德關係恢復正常化,布希也再度顯示了他這一貫的風格。 作為全球最有權力的人,他保留了首先公開宣佈「立場轉變」的權利。不過,在幕後,聯邦德國外長菲舍爾在很大程度上從事了「破冰船」的工作。

然而,要使德美關係恢復到戰前的程度,還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也許,施羅德總理將經歷的也就是此前許多人已經有過的那種經歷:誰聽話,布希就表揚誰;誰不無條件跟從,布希就給予懲罰。

那麼,應該怎麼看待美國現在對德國的讚揚?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做法。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外交程序的組成部分,其目標是,在雙方都保留面子的情況下,使美德兩國的合作重新成為可能。而布希同時對美國國內發出的訊息則是:德國站在我們一邊;雖然在伊拉克沒有德國軍人的影子,但德國在反恐鬥爭中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這對我們是一個幫助。

看來,美國正進行著這麼一種交換:德國擴大其在阿富汗的使命,將它的活動區域擴展至首都喀布爾以外的地區;美國則不再要求德國向伊拉克派兵。對施羅德總理和菲舍爾外長而言,這又大有好處。因為,兩人都曾信誓旦旦,德國士兵無論如何都不會同伊拉克戰爭有任何關係。

結論是:伊拉克局勢沒有向白宮所期待的那麼發展,反而使柏林得到某種好處。恢復德美關係正常化當然極其重要,而施羅德看來是無需再付出什麼代價就能夠進入白宮玫瑰園了。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