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傳媒看德國大選結果

2017年9月26日

或許德國另類選擇黨的成果原在意料之中,所以,並未引起太多驚呼。更多的倒是憂慮:不知是否能出現一個能承擔國際責任的穩定的聯邦政府。

Übersicht internationale Zeitungen nach Bundestagswahl

(德國之聲中文網)有關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之進入聯邦議院,各國評論員看法不一。比利時《晚報》(Le Soir)認定,它"對德國、對歐洲都是一驚",因為,在荷蘭和法國的選舉後,人們曾相信,"在歐洲土地上,極右勢力已被戰勝"。

斯洛伐克《真理報》(Pravda)的評論員顯然也屬於這樣的吃驚者。他寫道:"當選項黨領導人之一的高蘭(Alexander Gauland)在投票站關閉後不久便宣佈將'追獵'梅克爾時,人們不禁感到背脊發涼"。

明顯輕鬆些的是親政府的《以色列今天報》。該報認為,選項黨既不是種族主義的、也不是反猶主義的政黨-儘管某些成員持這樣的觀點。該報寫道:"德國另類選擇黨是一個保守主義的全國性抗議政黨,成功地利用了德國社會不同部分中不斷蔓延的憤怒情緒"。

錯在媽媽

維也納的《新聞報》(Die Presse)持相同看法:"德國向右趨近了一步。滯後2年後,德國選民給難民危機開列了帳單"。

巴黎的《費加羅報》(Le Figaro)認為,須負責任的是安吉拉‧梅克爾。該報稱,梅克爾是"選項黨的媽媽":"這位女總理在史書上的地位增添了德國另類選擇黨民粹主義分子們歷史性勝利的污垢"。

布拉格的《經濟報》(Hospodarske noviny)則寫道,眼下,在這裡,繼續執政的依然還是"安吉拉媽媽":"即便她得了一記小小的耳光,但無論如何都不是一記會讓她臉上失去笑容的耳光"。

困難的"最後執政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B. Roessler

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眼裡,它卻將是一種痛苦的笑容,因為,這次選舉結果不會讓梅克爾的生活變得簡單。該報評論員寫道:在其"最後任期"內,這位女總理將面臨"充滿荊棘的組閣談判"、聯邦議院裡"投炸彈"的選項黨。瑞士《新蘇黎世報》(NZZ)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自民黨和選項黨這樣的小黨的良好戰績不允許勝選人梅克爾簡簡單單地繼續走老路"。

丹麥的《於爾蘭郵報》(Jyllands-Posten)指出,對梅克爾來說,它意味著更多工作,對德國來說,卻是好事兒:"大聯合執政不再延長,從民主角度看是好事。德國需要某種震動,大黨之間應該再有更好的區別"。

不過,對選舉結果是否真能起到活躍民主作用,對政府持批評立場的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卻大有懷疑。該報寫道,與自民黨和綠黨的聯合執政"將使某些極端的新原則幾乎無法實施,而這些新原則是德國和歐洲都需要的"。該報指出,不論是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還是德國總理梅克爾都證明,"政治上的長期生命和穩定常常就是停滯和癱瘓的良方"。

梅克爾還能穩定歐洲嗎?

波蘭《共和報》(Rzeczpospolita)則強調了德國政壇連續性的積極意義:"這個國家穩定、有可預期性、有責任感、並且,毫無疑問,相當友好。不論梅克爾挑選了何種聯合夥伴,德國將繼續是歐盟的最重要國家、最重要經濟體、政治上的穩定器" 。出於同一理由,丹麥《於爾蘭郵報》也認為,繼續"梅克爾現象"是好事。

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則持批評性看法:如果梅克爾同自民黨人和綠黨人士達成協議,那麼,她就會被迫在英國退盟和向南歐諸國顯示團結等議題上做出讓步。而這將危及歐盟內部達成共識。巴黎的《輿論報》(L'Opinion)認為,法國總統馬克宏也應對創造出實現歐洲大妥協的條件負起責任:"從上周日起,總統有了一位盟友,這位盟友當然有份量,但已大大削弱了" 。

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

立陶宛《拉脫維亞報》(Latvijas Avize)也認為,在社民黨人令人驚訝地轉入在野黨後,梅克爾需要得到幫助了:"德國將繼續是歐洲的政治引擎,但不會像以前那樣運轉有力、有節奏"。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Kumm

羅馬尼亞政治學家納烏梅斯庫(Valentin Naumescu)在新聞門戶網站Hotnews.ro上撰文指出,"梅克爾第四屆政府可能的弱勢"是對歐盟的威脅,因為,它將"使各處的民族主義者和歐洲懷疑論者深受鼓舞"。這位學者在此尤其隱射了那些試圖削弱法治國家的政黨,比如在波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都有這樣的政黨。

不過,《匈牙利民族報》(Magyar Nemzet)認為,恰恰是匈牙利政府可以松一口氣,因為,"在德國政界,它仍始終可以指望從媽媽(指梅克爾)那裡獲得最大的理解"。該報評論員同時希望,梅克爾能成功地挽救深受消極氣氛和內鬥之苦的歐盟融入大業,因為,根據梅克爾的看法,東歐國家屬於歐盟的核心。

總起而言,中國的《環球時報》的分析最為貼切:"德國似乎成了西方尋求穩定的最後希望所在。這可是一場比人們此前所能想像的遠為艱難的戰鬥"。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