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40309 Baradei Porträt

2009年3月26日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35個理事會成員國將於3月26日及27日在維也納選舉新的總幹事。連續12年擔任三屆總幹事的穆罕默德‧巴拉迪即將離任。這位曾經在紐約大學教授國際法的埃及人一度與布希政府齟齬不斷。

巴拉迪擔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已經12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如果說,有人曾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的幾個月殫精竭力地反對戰事,將華盛頓的宣戰理由批駁得體無完膚,這人便是穆罕默德‧巴拉迪--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總幹事。同前任漢斯‧布利克斯(Hans Blix) 一道,巴拉迪一再宣稱,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察員沒有發現伊拉克發展核武的證據。但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對此充耳不聞,堅持要向伊拉克開戰。以後的事情不言自明:美國人掘地三尺也沒有找到核武、化學或者生物武器的蹤影。

巴拉迪的公正敢言為他本人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帶來了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盛譽。但是美國前總統布希始終與巴拉迪相見不歡,不僅僅是在伊拉克問題上,巴拉迪還警告美國和以色列不要在外交上孤立北韓和伊朗,這只能導致這兩個國家加速發展核計劃。巴拉迪認為,儘管伊朗和北韓的情況不同--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伊朗已經獲得發展核武器的能力,而北韓已經進行了核試驗,但與這兩個國家打交道的關鍵都是外交手段。相較於言論攻擊,巴拉迪更主張修訂《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因為在一個能源價格不斷上漲、環保意識不斷加強的社會,必須確保核能利用的安全性及和平性。他曾說:"為了運行核反應堆,世界各國對燃料棒以及供應商的需求也將相應增長,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檢驗1970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署國、推動世界放棄核武的適當時機。"

1942年出生於埃及的巴拉迪的這些建議很難討得美國政府的歡心。美國情報部門甚至開始對巴拉迪進行監聽,以取得對他不利的證據。有傳聞說,巴拉迪的妻子是伊朗人,這影響了他對伊朗核問題的態度。對此,國際原子能機構發言人表示否認。直到歐巴馬上台準備作出裁減核軍備的決議之後,華盛頓與巴拉迪的關係才有所緩和。不過,巴拉迪去意已決,不再擔任總幹事職務,但這並不影響他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工作重點做出規劃:"我們必須同時致力於核裁軍、核監控、核物質保護以及確保多國核供應。"

巴拉迪一直本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方針辦事。1957年,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提出"原子能用於和平"的建議,要求當時的核大國逐步取消核武計劃,而讓世界的其他國家擁有和平使用核能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成立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工作重點也並不在於核武監控,而是發展醫藥、農業等領域的核能項目。

然而,隨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日漸龐大,理事會所做的決議也與每一個成員國的政治利益不無瓜葛。巴拉迪甚至不止一次地以辭職相脅,要求理事會秉公執法。

伊拉克和伊朗的核武爭端就是一個例子。就像巴拉迪無法阻止伊拉克戰爭一樣,他同樣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反駁美國和以色列政府對德黑蘭研製核武的指控。但他堅持認為,伊朗還不具備發展核武計劃的能力。對於當今世界存在九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巴拉迪的態度異常堅決:"九個太多了!"

作者:Peter Philipp/亞思明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