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權力結構改變了

2014年3月28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德之際,西德意志電台專訪中國問題專家桑特施耐德教授。

Deutschland China Xi Jinping bei Joachim Gauck in Berlin
高克在總統官邸設儀式歡迎習近平圖片來源: Reuters

西德意志電台:中國此次為什麼在克裡米亞問題上有所收斂呢?

桑特施耐德:中國未必在收斂。很明顯,聯合國的這項決議不會讓人重視,因為俄羅斯反正要行使其否決權,因此中國保持中立,既不同俄羅斯、也不同西方結盟,是最現實的方案。

昨天在聯合國全體大會的表決情形就是這樣的。您認為中國的態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嗎?

沒有真正變化。中國當然密切關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首先,少數民族的自決權對中國而言特別危險,只要想一下西藏和新疆就會明白,這是中國國內的方面。另一方面,尊重國際法以及不干涉別國內政也是中國的重要價值,即便從中國的角度看,俄羅斯也違反了它們。這裡中國可以再等一等。對中國,烏克蘭戰略意義重要,它是通向中東歐的門戶,對經濟和投資很重要。還有,也許中國還希望從俄羅斯資源上得到好處,假如西方真的關上俄羅斯能源供應的渠道。但總體上中國也不會希望衝突繼續升級,因為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高度依賴全球穩定。

中國會完全站在西方立場上發揮影響嗎?比方在聯合國安理會或聯合國全體大會?

這當然是一個完全要以中國利益來定義的問題。目前的情況不是這樣。正相反,人們更多看到的是,在是否將俄羅斯開除出G20國集團問題上,中國聯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國家發出反對的訊號。由此中國也表明,西方目前影響力的盡頭在哪裡。

桑特施奈德教授圖片來源: DGAP/dapd

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究竟怎樣?

中俄關係從歷史上看搖擺不定。上世紀50年代,兩國經歷了密切友好的夥伴關係,但60年代雙方發生嚴重衝突。不可忘記的是,1969年中蘇軍隊在西伯利亞東部的烏蘇裡江兩岸相互開火。過去數年裡,兩國關係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正常化。總結說來,兩國間不存在真正的相互信賴關係。從俄羅斯的角度看,這一信賴是有限度的,中國不過是其在東部的一個選項;中國則是看中俄羅斯的廣袤資源,而這正是中國需要的。

中國從總體看情形怎樣?它希望在國際舞台扮演重要角色。經濟上,中國已做到;政治上呢?中國的份量提升了嗎?

是的,這很明顯。中國是具全球影響力的大國。這也是一個很正常的發展機制,如果一個象中國這樣的國家持續發展了這麼多年,它自然會將其經濟能量轉化成政治資源。還有一點很有意思,從中國的角度看,普丁在戈爾巴喬夫之後重犯同一個錯誤,即:使用舊式強權手段,而不是使用經濟能力;並以後者作為基礎,發揮其世界政治的影響力。中國在顯示,應該怎樣做。

在克裡米亞危機中,我們看到,梅克爾總理不僅同歐巴馬、普丁通了電話,也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了話。這在以前不會發生。它背後的動因是什麼呢?會是經濟嗎?

不。當然,動因一定同經濟有關。但首先顯示的跡像是,國際政治的重心發生了怎樣的偏移。今天要解決全球性危機,哪怕是象克裡米亞這樣的地區性危機,都無法繞過中國。中國今天扮演的角色,今後印度、巴西等國都會扮演。這是一個明顯的訊號:在過去25年中,國際政治的權力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過去幾周裡,這一權力結構也發生了轉移。這是我的觀察。之前,跨大西洋兩岸關係在一系列監聽醜聞發生後顯得並不樂觀。歐美關係不佳,中國一定高興。但現在歐美又開始團結。這對歐、德、中之間的關係意味了什麼呢?

我同意您的分析。2月28日克裡米亞危機開始的日子,同2001年的9月11日一樣,對世界政治而言是一個劃時代的日子。中美關係較為緊張,當然人們看到,需要跨太平洋關係,也需要美國和歐洲的合作。而另一方面,美國又一次將其精力放在歐洲,對中國是正中下懷的事情,因為這將阻止美國在其"重返亞洲"的框架下,在亞洲並針對中國展開活動。總結來說,中國更可以靜觀事態的發展,看最後多米諾骨牌怎樣結局,並從中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

採訪人物:桑特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是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研究所所長。

編譯:李魚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