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土耳其勞工入德50年

2011年10月31日

50年前,當德土兩國政府簽署招聘勞動力協議,大批土耳其勞工隨之來到德國時,他們並沒有想要紮根在這裡。而今天,在德國一共生活著250萬土耳其人,移民和融入問題成了德國政治必需的組成部分。

50年前帶著夢想來到德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eynelmilel

那個改變了眾多土耳其人的人生軌跡的決定,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當時擔任總理的社民黨人布蘭特對德國社會面臨的挑戰表示擔憂,他在一次政府聲明中說:

"現在,我們有必要仔細地考慮一下,我們社會的接收能力是不是到極限了。"

這一聲明被認為是對待外籍勞工政策的一個轉折點。大約10個月之後,也就是1973年,德國就停止接受外籍勞工入德申請了。當時擔任聯邦議會主席的徐斯穆特(Rita Süssmuth)認為,這一步給德國帶來了重要的影響:

"一大部分,差不多一半的外籍勞工在那之後都返回了家鄉。另外一半留了下來,並且把家眷子女也接了過來。也就是說,直到1973年之後,家庭團聚才真正成為一個話題。"

70年代移民問題不受重視

70年代初,土耳其人的居留許可得到了延長。他們可以相對容易地申請到居留。此外,家庭團聚也變得更容易。這樣,這些土耳其人就開始漸漸地在德國紮下根來。德國工會聯合會的移民和融入問題專員其納爾(Safter Cinar)認為,當時的德國政府還沒有準備好應對這一移民浪潮:

"長期移民,尤其是家庭團聚,意味著許多土耳其孩子會湧入幼兒園和學校,他們說著另一種語言,屬於另一種宗教和文化。但當時人們沒有考慮這些。"

怎麼讓土耳其人融入社會,是移民政策的關鍵圖片來源: dpa

最先提出"融入"這個話題的是德國聯邦政府首任外國人事務專員屈恩(Heinz Kühn)。1979年,他提交了第一份外國人情況報告。其納爾認為,屈恩當年提出的建議到今天仍然適用:

"比如像改革教育體系、招聘相應的工作人員還有以母語(土耳其語)進行教學,都是當時討論的話題。屈恩認為,必須加快並簡化土耳其人入籍程序,並且接受雙重國籍。但是當時的政府沒有予以重視,1981年政府出台的政策完全是與之背道而馳的。比如說,對於家庭團聚簽證的限制就是1981年最早出台的。"

80年代移民政策開始收緊

1982年,德國總理柯爾在他的第一次政府聲明中就宣告要採取嚴格的移民政策,控制外國人的數量:

"對於那些想要重返家鄉的外國移民,必須幫助他們更容易地返回。但是他們必須要決定,到底是要回去,還是留下來,融入我們的社會。"

一年後,幫助返鄉的法令正式生效,但是許多土耳其人並沒有回去。儘管到了90年代中期,已經有200萬土耳其人居住在德國,但人們仍然沒有把德國是否是一個移民國家列入討論的話題中去。德國融入和移民基金會專家委員會主席巴德(Klaus Bade)認為,直到90年代末期,人們才遲遲地意識到,必須在政治領域中給移民融入問題留下一個空間:

"在紅綠聯盟執政期間,聯邦政府開始認真地制定移民融入政策。"

土耳其人把家鄉的美食也帶到了德國圖片來源: AP

移民政策今天成為主流議題

同時,外國人移民法的規定也變得更加嚴格。雙重國籍不再受到許可,移民必須學習德語,家庭團聚和入籍都變得更難。另一方面,人們開始重視與移民對話,梅克爾總理領導的移民峰會就是一個例子。移民問題研究者巴德抱有樂觀的態度,他認為德國的政治已經適應了社會的新形式:

"德國已經接受了移民國家、移民社會這個現實。融入成為主流話題,成為政治界的一個中心議題。在政府的每個部,都有專門的部門負責移民和融入事務。沒有人會再對德國是移民國家這個事實提出異議。"

作者:Jülide Danisman 編譯:雨涵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