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德企獵尋人才進行時
2013年10月19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供阮子銓選擇的公司不少,但他心意已決:「我要去一家德國公司工作。」 阮子銓今年24歲,小平頭、戴眼鏡、身穿Polo衫,畢業於名校國立台灣大學的工程系,前程似錦,「我其實明天就可以在一家台灣公司上班。」但他卻決定一年前開始學習德語。10月8日他來到德國在台協會,尋找他未來的潛在僱主。
在德國總統高克的肖像前,阮子銓和其他70名台灣年輕人一起求職。因為聯邦德國與台灣之間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所以德國在台協會就是德國在台灣的「非正式」大使館。但是當天到場的即將大學畢業和剛畢業的年輕人並不關心這一點。本次活動的口號是「會見老闆」 (Meet the CEO),旨在讓參與者瞭解德國的企業文化,並讓他們做好面對失望的心理準備。因為當亞洲雇員加入西方企業,並不會萬事都一帆風順。
小而強大
台灣僅有2300萬人口,經濟地位卻遠遠比人們想像得重要。台灣是德國在亞洲第五重要的貿易夥伴,僅次於印度。德國去年向台灣出口價值60億歐元的商品,進口了價值65億歐元的商品。電子、化學和機械製造都是台灣重要的工業分支。
雖然台灣經濟和政治受到中國越來越多的影響,但是目前台灣仍擁有200多家德國企業。但其中大部分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難以找到夠資格的雇員。據德國經濟辦事處的一份調查顯示,讓德國公司最傷腦筋的是招聘合適的新員工。最先碰到的問題就是:對應聘者的良好英文水準的要求。台灣西門子公司總裁艾偉(Erdal Elver)向到場的人員保證,掌握德語不是應聘的必要條件。共有四家公司的代表出席本次活動,艾偉是其中一位。
德國公司的悠久傳統
德國公司有何特別之處?首先顯然是悠久的傳統。台灣人在介紹環節就已聽到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博世公司已有130年的歷史、150年前就有了拜爾公司,西門子的歷史甚至已超過160年。歷史如此悠久的企業在台灣並不常見,台灣公司更傾向於短期效益思維。「德國公司經營大多趨於保守,」台灣博世執行董事白邦德(Bernd Barkey)介紹說:「盡快賺錢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也不奉行『不停地招聘和解僱員工(Hire and Fire)』的管理理念。」
作為家族企業的博世不同於一般急功近利的股東,到場的台灣年輕人對此饒有興趣。台灣的經濟奇跡時代也已成為過去,薪資不盡人意,職場新人的月薪一般不超過800歐元,如宏達電之類的本土企業也極不穩定。德國公司的穩定性在此則不再顯得單調乏味,而是魅力十足。
台灣公司鮮招實習生
進入德國公司的敲門磚之一就是實習,但這對台灣年輕人而言似乎聞所未聞。「您可以學到東西,公司裡的人也可以對您有所瞭解。」艾偉指出實習的好處。擁有610名員工的台灣西門子近日在其臉書網頁上招募實習生。但現在看來這一計劃仍需廣為宣傳。台灣企業很少招實習生,大多畢業生都是在沒有實際經驗的情況下直接上崗。
會場上的台灣人大多時間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講。沒有人願意突出自己。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取得環境工程博士學位的周曉豔表示:「我們應該更加自信的展示自我。「」我們有問題,一般也不敢提出來。德國人很少會考慮自己的問題是否合適,而是直接提問。」她在德國也注意到,德國人更直接,樂於提出批評,同時也期待更多批評。
未來一代
活動主辦單位德意志學術交流(DAAD)中心的艾什洛爾(Stefanie Eschenlohr)很高興看到,活動接近尾聲時出現了真正的問答環節。「人們經常會說台灣年輕一代的不好。但他們不應該聽信這些話,他們其實是很出色的人。」
阮子銓想在討論結束後和博世公司的代表進行進一步的交談,他對網路相機的生意頗感興趣。「正是我的專業所在,」他說。白邦德透露,今年博世在台灣還將聘用10到15名員工。在這次活動會上,他們可能已經找到了一兩個合適的人選。
作者:Klaus Bardenhagen 編譯:安靜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