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在德華人系列(3):中醫醫師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 邱璧輝 2005年6月11日

楊大夫的中醫診所就坐落在杜塞道夫的鬧市區,面對十字路口,左手邊是電車站,有些嘈雜。推進門去,倒是一室的幽靜。室內佈置得典雅大方,讓人不自覺輕鬆下來。

楊興生大夫

楊興生大夫,48歲,已婚,有一個小孩,在中醫方面家學淵源,是真正科班出身的。楊大夫畢業於廣州中醫學院,他的族人中許多也是從事醫生的職業,比如他的外祖父就是廣州一個著名老中醫,楊大夫在中國也跟他學了不少時間。

楊大夫在中國行醫多年後,1989年來德國,主要目的是想多讀一點書,多看看。同時他原先也以為中醫在德國會有市場,可以來德國試一試。但是在德國等了一年半之後,仍然沒有得到醫學院的位置。這中間又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中國餐館工作。太太當跑堂,楊大夫自己在廚房幫忙。這般打工的日子,自然不是原先想要的。楊大夫於是放棄了讀西醫的想法,想重操舊業,走中醫的路子。但又因為德國政府不承認他在中國的中醫師執照,只好另起爐灶,準備考自然療法醫師的執照。

他先在別人開的診所內幫忙。如此工作多年,直到近幾年考上自然療法醫師的執照後,才自行開業。又在不久之前才搬到這個新的地點,如今有四個醫療房,一間問診室,客人人數日漸增加。

根據楊醫師的說法,在德國開中醫診所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德國人對中醫的認同度仍然很低。楊大夫解釋:「最大的困難在於同行的競爭,這裡的同行指的不是中醫而是西醫。德國人一般在看中醫以前,會去跟他原來的西醫討論。這些西醫通常會說,中醫只是一種心理治療,一種心理安慰。信則靈,不信則不靈。儘管有病人在中醫這裡的確治療好了,他們的西醫生還是會說這是騙人的。大部分的德國病人對中醫其實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他們只是來嘗試一下。如果他們試了二、三次沒有立即看到成效,往往就不再來了。」

除此之外,中國草藥很難進口到德國來也是個問題。本來中醫的治療80%靠草藥,僅20%靠針灸。如今被迫大部分靠針灸,效力自然要減低。不容易進口中國草藥的原因主要是德國對中國草藥的陌生和不瞭解。另外,中藥的種類太過繁雜,也讓德國人束手無策。

而且德國政府曾多次在進口的草藥中檢驗出過多的黴菌、農藥和化學肥料,所以日後檢驗中藥時就更加嚴格。再者,德國政府對的醫院和藥材管理,分別屬於不同的單位,所以在診所內不得附設藥局,這也增加了中醫抓藥的困難。

如今楊大夫的病人中98%是德國人,老中青都有,但是只有約2%的病人是中國人。德國病人和中國病人看病的態度有一些差異。同時也在醫院工作的楊太太說:「德國病人比較老實,沒有多少自己的要求,中國病人常會要求做幾次針灸,德國人不習慣講價錢,中國人會講價錢。」

此外,德國病人不喜歡扎針時有太強烈的漲麻感,所以楊大夫在下針時通常會注意不能太猛。因為德國病人不喜歡每兩天就去看一次門診,所以楊大夫也得更改他原先的做法。再加上中國人和西方人體質不同,飲食習慣有異,所以楊大夫在看診時往往得遷就這裡種種不同於中國的情況。

楊大夫還提到,中國病人一般不化妝,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出病情。某些德國人病人乍看之下,氣色很好,結果居然是癌症末期的病人。因為他們化妝化得很好,顯得紅光滿面,其實可能已經奄奄一息。基於種種的差異,楊大夫只得慢慢適應德國的情況。

如今否極泰來,回首來時路,楊大夫認為這十幾年的奮斗值得嗎?滿意現今的生活嗎?楊大夫的答案是:「一半一半,在德國過的是小康生活,想大財應該是不可能的。一來是受到政治和地方環境的限制,光憑兩隻手和幾根針,無法成就很大的事業。而且因為是獨自一人在德國孤軍奮戰,對個人的醫療水準的提高也沒什麼幫助。發表不了文章,寫不了專書。但是生活是過得很輕鬆。診所早上八九點才開門,我可以睡到7點半,中午可以休息,周末打打高爾夫球,晚上上健身房,生活輕鬆,沒有壓力。和國內同行相比,我雖賺的錢不如他們多,但是很少有應酬,少壓力,活得比他們自由自在,還可以經常旅行,生活多彩多姿。」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