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在華外國人和在外中國人還都很「少」

2009年8月15日

德國《明鏡》周刊關注中國:"大學生代職村幹部"這個新名詞,採訪了一名大學生村幹部。瑞士《新蘇黎世報》指出外國人在華人數近20年裡激增了10倍,但仍是外國人最少國家,而中國人在海外人數雖多,但與國內人口比比例仍很低。

上海老街裡的外國人圖片來源: DW/ Qi Li

《明鏡》周刊:"大學生代職村幹部"是怎麼回事

"大學生代職村幹部"是近年來的一個新名詞,指的是大學畢業生到邊遠農村地區擔任村幹部職務,德國《明鏡》周刊在陝西范村採訪了一位名為安慧(音譯)的"大學生村幹部":

"像毛澤東在文化革命中流放千百萬當初的紅衛兵、讓他們上山下鄉向貧下中農學習一樣,共產黨今天也把數萬名大學畢業生派往農村。他們幫助村民進行行政管理、提出新思路,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充當設計未來的顧問。黨的口號是:'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但與毛澤東時代不同的是:這些年輕人是自願前往,他們也可以隨時返回,去農村之前甚至要通過考試。此外,這一運動不是共產黨內思想混亂帶來的後果,而是產生於資本主義的困境: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而金融危機時代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卻越來越少。2008年離開大專院校的560萬畢業生中,至今仍有一百萬人沒有工作,現在他們不得不與今年應屆畢業的610萬年輕人競爭。

「為了防止失望的年輕大學畢業生走上街頭,北京政府在軍隊和行政機關額外增添了職位,僅軍隊今年就將吸收12萬大學畢業生。為解決其他一些人的就業問題,共產黨發明了'大學生代職村幹部'的職業。

「決心走這條升遷之路的人必須與城市的生活環境、與良好的薪水待遇和豐富的業餘活動機會告別,等待他們的是一個由茅坑、泥濘道路、沒有空調和暖氣的簡陋房間組成的世界。不過,安慧認為,在農村的這些年頭並非虛度時光。他相信,以後政府會給予他獎勵。在考研究生或謀取公職時,'大學生代職村幹部'能夠獲得特殊的酬報。"

《新蘇黎世報》:外國人在華猛增10倍-中國人在外比例仍低

如果說,大學畢業生走向農村是為瞭解決就業問題的人才小流動的話,那麼外國人到中國定居就業和中國人出國謀生則是全球化趨勢下的人才大流動。瑞士《新蘇黎世報》的一篇文章把外國人在中國與中國人在國外做了一番比較:

"最近30年的開放政策大大改變了中國。1992年以來,旅居中國的外國人增加了10倍。根據統計,17年前登記的外國人只有31000人,到去年猛增至44萬3000人,但僅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03%,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外國人比例最小的國家。

「而在國外的中國人有自成一體的傳統,他們試圖生活在同胞之中,盡可能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變。所以人所共知,只要有較多華人出現的地方,唐人街也就不遠。雖然華人正因如此引人注目,但與中國人口總數相比,移居外國、沒有加入外國國籍的華人數目同樣也不很大。根據官方統計,他們約為3900萬,只佔中國國內居民人數的2.9%。與此相比,瑞士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生活在國外。"

摘譯:王羊

責編:達揚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