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在領海上犯規

2014年5月12日

中國和它的鄰國越來越頻繁地陷入領海領土主權的爭端。不過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雙方陷入巨大衝突的可能性並不大。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的海岸線變得很喧鬧,而且這種吵嚷還在向更遠處延伸。這一吵嚷發生在中國和日本之間。兩個國家都宣稱對東海海域的一片小島擁有主權,那片海域據推測可能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去年中國設置東海防空識別區,此後已經多次派出戰鬥機和船隻前往防空識別區以起到威嚇的作用。

而在中國以南幾百海裡處,中國和越南也在爭吵不休。爭吵的問題同樣也是,在南中國海,中國的領海邊界止於哪裡,越南的邊界始於哪裡?上周三雙方的爭執開始升級。中國的船隻衝撞越南的巡邏艇,還向其發射了水炮。越南方面此前想阻止中國在南中國海搭建鑽井平台。

同一天,中國同菲律賓之間的矛盾也激化。菲律賓方面以非法捕魚的罪名扣押了11名中國漁民。菲律賓方面稱,在這些漁民的船上找到了菲方設定為保護物種的海龜。而中國方面則堅稱中國漁民是在中國的領海範圍內捕魚作業。

上周末越南爆發大規模反華遊行圖片來源: Reuters

相類似的矛盾衝突也存在於中國同汶萊、馬來西亞以及台灣之間。幾乎沒有哪個星期不會在中國和它的鄰國之間發生因領海主權而起的"爭鬥衝突",總是可以看得到雙方對罵、對劈、對著干的場面。

不過這也遠不能說明不久之後亞洲就會硝煙四起。南中國海不會成為21世紀的火藥桶,更不能成為形成連鎖反應甚至導致全球性大規模衝突的地方。上周末在緬甸召開東協代表會議時就已經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東協原本可以協力給中國劃界,或者懇請美國的出面干預。

但是,在緬甸召開的峰會上美國和中國都被避而不談。會議結束的公報中只泛泛地呼籲各方應各有收斂。

眼瞅著一個新的大國在自己家門口擴大勢力,中國的鄰國們當然感到惱火。當然它們也清楚,跟中國硬碰硬只會輸多贏少。

日本政客參拜靖國神社讓中方大為惱火圖片來源: Reuters

因為雖然存在領土爭端,可以在經濟層面上,中國的地位無可替代。對於印尼、菲律賓、越南和日本來說,中國早已成為這些國家最為重要的貿易國。但是從內政而言,這一局勢對於政客們又是一個高難度動作。因為在亞洲被民選上來的領導人都要面對一個問題:選民們最愛聽的是什麼?是用民族主義的口氣回應覬覦家門口外那片海的強大鄰國?還是加強同鄰國的經濟合作?

選民的意志傾向越來越明顯。過去幾年他們大多更渴望實現經濟繁榮。未來幾年這一現象也不會發生變化。中國經濟的繁榮也體現在東南亞國家個人的錢袋裡。但與此同時,選民們當然也希望上台的政客勇敢、具有民族自豪感而且不能輕易就遭人恐嚇。

把中國比作希特勒,抓幾個中國漁民,挑釁性地參拜靖國神社,以此確保選民中的愛國者們把票投給自己。有一點他們是有信心的:中國不會做出過度反應,因為中國國內搞的一套和鄰國如出一轍。

即便中國的領導人不是民選的,但是中國政府還是在老百姓當中尋求支持,所以有點時候也對日本發些強音。不過北京方面自己也清楚,戰爭無益。同鄰國保持健康良好的貿易關係才真的對中國有益。另外,如果北京方面保證大型國有企業在越南海岸線不受干擾地搭建鑽井平台,那麼這些企業也不會製造麻煩。

各國自身利益同全球利益還從未像現在這樣纏繞得如此之緊。所以就算有人神經大條了,也不至於引發大規模的衝突。戰爭永遠在至少兩方之間爆發,那麼到底應該誰和誰打起來呢?中國人和美國人幹仗嗎?那這兩個國家為什麼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呢?像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及兩次伊拉克戰爭,都是最終結果幾乎無所得。反過來,如果涉及到把美軍引到自己的國土上,亞洲國家大都十分小心。

歐巴馬訪問菲律賓的時候遭到一些菲律賓民眾的抗議圖片來源: Reuters

兩周前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亞洲的時候,他明顯地感覺到一股逆流。例如他抵達菲律賓之後,很多菲律賓人上街抗議美軍重新駐軍菲律賓的計劃。在日本,歐巴馬雖然表示,如果中國佔領具有主權爭議的島嶼,他會站在日本一邊。不過日本人到底應該對歐巴馬的這番表態認多大的真,其實在最新的敘利亞衝突中就可以總結出經驗。

外界不應該對美國方面有所保留的態度感到吃驚,因為歐巴馬當然首先也應該想到,他國內的選民最需要的是什麼。美國人不想進行新的軍事冒險。

所以美國這位世界警察暫時不需要採取新的行動,不需要去敘利亞,不需要去烏克蘭,就更不需要攪入互相較勁的南中國海。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世界已經進入小股恐怖分子打打殺殺的時代,不過在領土紛爭中,這些恐怖分子根本上不了檯面。

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是德國之聲的中國特約記者,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年。

編譯:洪沙

責編:文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