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基輔戰事持續緊張 德國軍援烏克蘭抗俄

2022年2月27日

俄羅斯進攻烏克蘭,戰事激化。基輔多地持續傳出爆炸槍響聲,2月27日凌晨,郊區一座儲油槽傳出巨大爆炸,火光衝天。同時,德國宣佈將向烏運輸武器,並與其他西方國家宣佈最新制裁:將部分俄國銀行踢出SWIFT。

Ukraine Invasion
基輔的烏克蘭士兵,當地居民被告知2月28日前留在室內不要外出。圖片來源: Emilio Morenatti/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第四天,​​烏克蘭衛生部長稱,已有198名烏克蘭人喪生,聯合國估計過去48小時內有超過15萬人逃離烏克蘭。基輔郊區週日(2月27日)凌晨傳出有儲油槽遭到攻擊,發生巨大爆炸並起火的消息。

多家通訊社報導,入夜過後,烏克蘭不同地區至少發生兩起巨大爆炸,其中一起發生在基輔郊區的瓦西爾基(Vasylkil)。被擊中的儲油槽隨即爆炸並燃燒起火,火光衝天。報導指出,俄羅斯似乎打算鎖定打擊烏克蘭的燃料供應。

瓦西爾基儲油槽爆炸後,烏克蘭發出濃煙警告。烏克蘭資安主管機關「國家特種通訊與資訊保護局」則稱,爆炸後的大火失去控制持續燃燒。

基輔情況持續升溫的同時,《路透社》報導,聯合國安理會將於週日(27日)表決是否針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召開聯合國大會緊急特別會議。

德國改變立場軍援烏克蘭武器

另外,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拒絶向烏克蘭發放武器的德國改變立場宣佈,德國聯邦國防軍將軍援烏克蘭1,000枚反坦克武器和500枚「刺針」(Stinger)地對空導彈。

德國總理肖爾茲(Olaf Scholz)週日(27日)透過推特表示,「俄羅斯的入侵標誌著重大轉捩點。我們有責任盡最大努力支援烏克蘭抵禦普丁的入侵部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向烏克蘭朋友提供1,000枚反坦克武器和500枚『刺針』導彈的原因。」

由於德國長期以來有著不向衝突地區出口武器的政策,此前德國一直堅持立場,稱不會對烏克蘭運輸任何武器。今年初,德國國防部長蘭佈雷希特(Christine Lambrecht)表示,柏林政府將對烏克蘭軍隊提供5,000個頭盔,支援烏克蘭。此舉當時受到基輔市長的批評。

根據《德新社》,在德國立場的巨大改變後,烏克蘭駐柏林大使對此表示歡迎,稱「很高興德國終於做了180度大轉變」的決定,形容這是歷史性的一步,並表示「當務之急是將德國武器盡快送到烏克蘭守軍手上」。

對此,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赫伯施特萊特(Steffen Hebestreit)表示,武器將會盡快送達,支援烏克蘭。

多家俄羅斯銀行將被踢出SWIFT

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週六(26日)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已達成協議並承諾將切斷多家俄羅斯銀行與國際支付系統SWIFT的業務連結。同時,同意將對俄羅斯中央銀行的國際儲備進行限制。

SWIFT制裁為何被稱為「經濟核武器」?

01:4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SWIFT是銀行用來進行跨境支付的安全全球訊息網絡。該網絡具有高度安全性,有助於金融機構相互匯款,使銀行可以快速履行支付,處理大量交易,確保全球貿易順暢。

此前一直有討論聲音呼籲,西方國家應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切斷其與SWIFT的系統連結。因為若將俄羅斯從SWIFT切斷,將嚴重限制該國進入全球金融市場的機會,對其經濟造成重大破壞。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這些措施將重挫普丁為戰爭提供資金的能力,並重創俄羅斯的經濟。」馮德萊恩稱,「普丁試圖要摧毀烏克蘭,但他所做的實際上也是在摧毀自己的未來。」

在烏克蘭首都基輔,人們在地鐵站避難。(2月25日照片)圖片來源: Lu Jinbo/Xinhua/imago images

基輔情勢持續激化,近40萬人逃離家園 

俄軍兵臨城下烏克蘭首都基輔,衝突持續激化。週六(26日)入夜後,首都仍可以聽見空襲警報不斷迴盪。《路透社》也援引基輔民眾的目擊說法表示,首都仍不時可以聽見槍枝與爆炸聲響。

根據報導,基輔市內有少量俄羅斯軍隊。不過英國與美國表示,截至週六下午,大部分俄軍仍在距離基輔市中心30公里外的地方。

為避免傷亡,基輔市長克裡琴科(Vitali Klitschko)命令基輔市民待在室內。同時,基輔也宣佈實施宵禁直到週一(28日)。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格蘭迪(Filippo Grandi)周日表示,已有將近40萬烏克蘭人在俄軍入侵後逃往鄰國避難。

 

(路透社、德新社、美聯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