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多人聯署致新浪投資者公開信

2011年11月3日

近日,多位中國網路专家、經濟學者、作家等聯署一封至新浪公司投資者的公開信,就新浪網配合中國官方,對用戶進行言論審查和封鎖的行為,呼籲投資者減持或不持有新浪公司的股票,以降低新浪的審核成本投入。

新浪網圖片來源: DW

周二,網路专業人士北風、經濟學者夏業良、作家宋石男,旅居美國的民主人士楊建利等人,聯署發表致新浪公司投資者的中文和英文公開信,就新浪網和新浪微博配合中國當局,對客戶進行審查和封鎖,呼籲投資者減持或不持有新浪公司的股票,以此給新浪網施加壓力,降低新浪在審核工作上的投入,使新浪網及新浪微博重回到明確的審查規則上來。

目前尚未有新浪的投資者公開回應,但網民反響熱烈,簽名表示支持。

在此公開信中,發起人認為在中國當局實施嚴厲言論審查背景下,雖然不可能完全放棄審查,但是新浪與其他門戶網站相比,其控制和封鎖程度尤甚。公開信列舉新浪審查的案例,如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蕭瀚以"微博轉世的方式註册新帳號以抗議新浪刪除ID",轉世高達近百次。蕭瀚新浪部落格"追遠堂",亦被新浪網完全刪除。

艾未未曾贈新浪"作弊無恥"圖片來源: Gao Yuan

文章的聯署者之一,目前就職香港陽光衛視的中国網路專家北風也於近日在網路上發表影片,演示"新浪微博是如何故意欺騙用戶的",該影片顯示,新浪微博採用了欺騙用戶的方式來限制特定用戶獲得關注。這些特定的用戶是被官方認定的"敏感人士"。

2010年第六屆德國之聲國際部落格大賽中,獲評最佳中文部落格評委獎的部落格《可能吧》曾發表一篇博文:"新浪微博給我印象最深刻的10件事",文中列舉如關鍵詞審核與刪帖、單向屏蔽、審核發言、禁言、"小秘書保護你"、刪除帳號、刪除帳號且無法重新註册、屏蔽IP等多種內容審查手段。文中特別說明新浪微博除了配合政府進行言論審查之外,還"自主地隨便刪除用戶的訊息"。

新浪CEO:不願意就此發表評論

今年8月24日,北京市委書記劉淇曾視察新浪網,強調杜絕"微博有害訊息",其後多個網站的微博都加大了審查力度。新浪公司執行總裁曹國偉早前在接受央視《經濟半小時》採訪時表示,微博將是新浪未來驅動力。

一方是大力發展微博,一方是微博用戶的言論愈來愈收紧,網路人士也指從事新浪微博審核的工作人員已經接近 1000人。新浪公司將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加大與微博有關的營銷開支和人力相關開支。

德國之聲就此打通曹國偉的電話,他表示,還不知道這封聯署信的情況,也不願意就接受採訪和就此發表評論。

而北風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對曹國偉的沉默和不回應提出批評:"他有責任回應外界的質疑,以及他們在新浪微博中超越底線的作法,關注中國言論審查和新聞自由的人也有必要要求他們作出回應。"

法律路徑不通,呼籲股東用良知作出判斷

德國之聲採訪了北風,談及聯署信發起的原因,他表示:"中国的網路公司應政府的要求作審查,這一點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新浪公司在這個事情上走得太遠了,超越底線的對一些訊息和一些用戶進行處理,甚至不惜採取欺騙的手段,甚至配合當局栽贓的方式,這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事情,我們希望通過行動促成他們回到透明的規則上來。"

北風也解釋此次之所以呼籲投資者對公司施加壓力,是緣於在美國上市的新浪公司,通過協議控制模式(又稱"VIE結構")的方式註册了幾家公司,其中就包括北京新浪互聯訊息服務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營運國內新浪網的網路內容部分。營運的收入則全部進入美國上市公司

從法律路徑來說,國內官商勾結,面對網路審查對用戶權益的損害,中國大陸曾有多人想起訴網路公司均未被受理,如知名的維權律師劉曉原曾就另一個門戶網站搜狐刪除其部落格進行起訴,被司法部門駁回。

北風又說:"但是如果你去起訴海外的新浪公司,海外的上市公司只是和國內的新浪是協議上的合作關係,並無從屬關係,所以在法律責任上就變成了國內和國外都無法追究,所以只有呼籲股東用良知作出判斷,不持或減持新浪公司的股票。"

北風也表示,公開信是面向海內外公開發表的,還很難估計實際能有多少股東響應:"如果投資者看中的是網路在中國上市的概念的話,他們完全有其他選擇。國外的很多企業也在講社會責任、企業良心,在成為新浪股東的時候,也有必要考慮這個問題。"

"股東推動企業加強社會責任"

商務社會責任國際協會(BSR)北京辦事處前高級官員,目前就職於蓋茨基金會的裴彬也對德國之聲表示,呼籲股東加強企業責任的作法,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推動股東其實是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最核心的途徑,這才能推動企業從根本上有所改變,在所有的利益相關方中,股東是非常重要的利益相關方,而且他們有決策權,他們真正有有影響力。企業社會責任做得好,不只是表面,還要從公司的治理結構上體現,股東有這樣的能力。"

作者:吳雨

責編:葉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