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50多位名人周二(12月26日)在《費加羅報》上發表公開信,稱法國資深演員、電影製作人德帕迪約(Gerard Depardieu)是「仇恨洪流」的受害者。德帕迪約被指控涉嫌強姦、性侵、性騷擾等。
公開信的56位簽署者中有20多位女性,包括女演員夏洛特‧蘭普林(Charlotte Rampling)、法國前第一夫人卡拉‧布魯尼(Carla Bruni)和德帕迪約的前伴侶、演員卡洛‧波桂(Carole Bouquet)等。
這封題為「不要抹殺德帕迪約」的公開信稱,對這位著名法國演員的指控是在「無視無罪推定的情況下」傳播的,並稱「如果他不是電影界的巨星,他本也會像其他人一樣受益於無罪推定」。
這些聯署者稱,德帕迪約「可以說是最偉大的演員,是電影界最後的偶像人物」,並認為當他受到這樣的攻擊時,「受攻擊的是藝術」。
「法國應該感謝他。電影和戲劇不能沒有他獨特而非凡的個性」,這些名人說。
信中還表示:「我們是藝術家、作家和電影製片人......我們不想參與爭議,我們會讓司法系統完成其工作。」
本周三迎來75歲生日的德帕迪約對這封信表示贊賞,並稱簽署者「勇氣可嘉」。
一記唇吻引發西班牙MeToo運動大爆發
「大鼻子情聖」的性醜聞爭議不斷
德帕迪約是法國最著名的影星之一,因為出演《大鼻子情聖》等一系列標誌性電影而聞名全球。他是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得主。在中國,很多影迷直接稱他為「大鼻子情聖」。
不過近年來,這位影星愈來愈多因為他對女性的行為而面臨指控和調查。
自2020年以來,德帕迪約一直在接受強姦指控調查。
另外,多名女性指控他曾經對其實施性暴力,包括性騷擾、性侵犯。還有一樁指責他2007年涉嫌性虐待的訴訟,自今年9月中旬以來一直在進行中。
最近的一部紀錄片概述了16名女性對他性行為不端的指控,並顯示德帕迪約在2018年的北韓之行中有不雅言行。
該紀錄片播出後,法國文化部部長馬拉克(Rima Abdul Malak)稱,德帕迪約的行為「讓法國蒙羞」。法國文化部在12月中旬表示已啟動審查程序,審查是否剝奪德帕迪約的榮譽軍團勳章資格。
德帕迪約則否認所有指控。德帕迪約的家人也譴責了針對這位法國影星「前所未有的陰謀」。
馬克宏的支持以及女權活動家的回應
上周,法國總統馬克宏也對德帕迪約表達了聲援,稱這位影星在被「追殺」。馬克宏表示支持「無罪推定」。他還說:「德帕迪約是一位偉大的演員,我是他的仰慕者。……他讓法國自豪。」
針對50多位名人聯署的公開信,巴黎女議員、女權主義者雷米-勒流(Raphaëlle Rémy-Leleu)在回應時說,簽署者正在經歷「對現實的否認」。她說,更希望他們支持反對性暴力的倡議。
不過,也有女權主義活動家表達了這些公開信簽署者的理解。丹庫爾(Emmanuelle Dancourt)是#MeTooMedia組織的成員,該組織為媒體行業中的性不端行為受害者提供支持。她表示,她理解德帕迪約的朋友們認為必須為他辯護的心情。她說,「這樣做的人是我們的朋友、父親、丈夫、鄰居、同事,是我們認識的人」。
其他爭議
德帕迪約對於醜聞並不陌生,他曾經因斗毆、酒駕和在飛機走道上小便而登上新聞頭條。此外,曾出演200多部電影的德帕迪約近年來也因他的親俄態度引發爭議。德帕迪約曾經多次讚揚俄羅斯總統普丁。2013年1月3日,普丁授予了德帕迪約俄羅斯公民身份。
據報導,德帕迪約當時是為了規避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提高百萬富翁繳稅稅率的規定,因而決定放棄法國國籍、加入俄羅斯國籍。路透社當時報導稱,俄羅斯收入過百萬歐元居民的所得稅稅率為13%,法國為75%。這在當時引發很大爭議,德帕迪約此舉在法國國內被譴責是背叛國家。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擁有俄羅斯國籍、被看作是普丁好友的德帕迪約再次受到關注。他在俄烏戰爭開始後批評了普丁在烏克蘭「瘋狂且令人不可接受「的行為。不過,在今年2月接受德媒《奧格斯堡新聞報》採訪時,他表示仍然是俄羅斯人並且熱愛俄羅斯文化,還稱將保留自己的俄羅斯國籍。他說,「關於俄羅斯的侵略戰爭,我寧願避談這個話題,因為沒人能說出真正明智的話」。
(法新社,德新社,美聯社等)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MeToo辯論是否徹底摧毀了父權體系?或者咄咄逼人的大男子主義仍然強勢?倫敦的一個攝影展旨在探討不斷變化的男性自我形象。
圖片來源: Sam Contis
隨著1960年代同性戀運動的開始,同性戀(LGBTQ)團體與婦女運動一起,對全球父權體系價值觀和大男子主義立場提出強烈質疑。1969年石牆暴動期間,攝影師古普塔(Sunil Gupta)在紐約拍攝了許多男同性戀者的照片。
圖片來源: Sunil Gupta/Hales Gallery/Barbican Art Gallery
穿軍裝的男人通常被認為最能體現男子氣概。費溫斯(Tristan Fewings)製作的這幅頭像集充分體現了軍人的威嚴和超強的氣場。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for Barbican Art Gallery/Tristan Fewings
這張美圖版照片是塔利班成員的自拍照。 2001年,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開始對阿富汗發起攻擊時,攝影師德沃扎克(Thomas Dworzak)在坎大哈(Kandahar)發現了數十張此類照片,並將它們製成了一個相冊。雇傭兵和叛亂武裝分子在媒體上的形象與這些照片中矯揉造作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圖片來源: T. Dworzak/Magnum Photos
攝影師內斯(Adi Nes)在以色列拍攝了大量有關以色列衝突的圖片,其中很多作品展現了士兵們親密無間、無憂無慮的生活場景。同時也有一些照片反映了以色列武裝部隊中比較「軟弱」的一面,例如他的許多照片被認為是在展示同性戀,因此也受到全世界同性戀社會的推崇。內斯本人堅持認為,這些照片體現了他在以色列軍隊服役的經歷。
圖片來源: Adi Nes & Praz-Delavallade Paris
儘管男人在與女性熱吻時嘴上會沾滿女人的口紅,但是正常的男人是不會給自己涂睫毛膏的。彼得‧胡加爾( Peter Hujar)的這張照片卻展示了一個另類的男人,其目的是分析比較扮裝成王後的男人,是否比涂花臉進行偽裝的士兵少了一些陽剛之氣?
圖片來源: The Peter Hujar Archive LLC/Courtesy Pace/MacGill Gallery and Fraenkel Gallery
什麼能夠讓男人更像男人?這不僅是查爾斯‧阿茲納弗(Charles Aznavour)在他的一首歌中提出的問題,也是美國藝術家凱瑟琳‧奧比(Catherine Opie)想要表達的中心問題。她喜歡給兒子套上薄紗裙,或者邀請朋友,給他們貼上假胡須,以此來探討行為和感知上的差異。
圖片來源: Catherine Opie/Regen Projects/Thomas Dane Gallery/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最近50年來,非白人在探索自己男性身份方面所得的經驗與歐洲人和白人截然不同,其落差之大堪比辛普森(O.J. Simpson)和科斯比(Bill Cosby)所經歷的大起大落。 「白人老人」男子氣概的變化要比非白人男人遲緩得多。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for Barbican Art Gallery/Tristan Fewings
直到近代,男人身體才以與女人類似的方式成為媒體發表的對象。對無法達到的審美標準的一味追求讓男人付出了從身體感知障礙到自殺的代價。此次「通過攝影體現陽剛之氣」展覽也將這一角度作為了出發點-但可能還不夠。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for Barbican Art Gallery/Tristan Fewings
山姆‧孔蒂(Sam Contis)的這幅照片僅僅展示了一個男人的喉結-相當於區分性別的一個Y染色體。或者代表著更多的意思?在當今的「MeToo」時代,男人希望自己擁有什麼樣的(自我)形象?父權制對此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舉辦的該展覽旨在探討這些問題。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5月17日結束。
圖片來源: Sam Con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