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治日本

大力援助烏克蘭 日本進一步疏遠俄羅斯

2024年4月21日

俄烏戰爭開打兩年多來,日本已經成為了烏克蘭最重要的盟友之一,提供了數以億計的各類援助。而這,也對本就錯綜複雜的日俄關係構成了深遠影響。

2023年5月澤倫斯基參加廣島G7期間與岸田文雄
2023年5月澤倫斯基參加廣島G7期間與岸田文雄圖片來源: Eugene Hoshiko/Pool/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幾個月來,美國政界因為軍援烏克蘭的問題爭論不休,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新一輪援助款項遲遲無法獲批。而歐洲國家在援烏問題上也往往是觀望美國的姿態後再宜機行事。在歐美遲疑的情況下,日本等國在援烏款項中的比重顯著上漲。根據烏克蘭財政部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日本已經悄然成為了基輔最為重要的資助方之一。

烏克蘭總理什梅加爾(Denys Shmyhal)今年2月到訪日本時曾經透露,日本已經援助以及承諾援助的款項總額高達120億美元。而根據德國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的統計,截至今年1月,日本累計已經向日本提供了70多億美元援助,位居全球第六。

延申閱讀:日本外相訪問烏克蘭 宣示支持立場不變

目前,烏克蘭經濟之所以能維持運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各國"輸血"。烏克蘭央行估算,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該國GDP已經縮水了約三分之一。雖然受制於二戰戰敗國的地位、無法向烏克蘭輸送致命性武器,但是日本向烏克蘭提供的食品、藥物、發電機、車輛、防彈背心、採礦設備依然發揮了巨大作用。

烏克蘭難民 如何在日本生活?

02:5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防空導彈不算"致命武器"?

然而,烏克蘭最為急需的依然是武器彈藥。日本能否在這方面繞開和平憲法的限制?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企業有可能為美國生產一批"愛國者"防空導彈,然後美國再將這批導彈轉交給烏克蘭。

對此消息,莫斯科方面已經發出了警告:一旦發現日本生產的導彈出現在烏克蘭,就會對俄日關係"產生影響"。長年研究俄羅斯及烏克蘭問題的日本築波大學政治學教授東野篤子指出,"愛國者"防空導彈並非殺傷性武器,而是保護烏克蘭民眾免受傷害。不過,她也承認,鑑於日本自己也急缺防空導彈,因此短期內日本不會對外援助此類武器。

天普大學日本分校的日俄關係專家布朗(James Brown)則指出,向美國供應"愛國者"防空導彈已經被日本各界"廣泛認可"。他同時也強調,對於日本而言,這批導彈不直接交給烏克蘭"非常重要"。

這位政治學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日本幫助烏克蘭、協助抵抗俄羅斯侵略時,其真實想法是維護一個能夠阻止武力改變現狀行徑的國際體系。"布朗認為,日本還需要防止中國武力改變台海現狀。

幾天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剛剛在華盛頓與美國、菲律賓兩國總統討論了如何應對中國的問題。根據俄烏問題專家東野篤子的觀察,2014年,日本曾經默認了俄羅斯非法吞併克裡米亞半島及其隨後的宣傳,但是2022年戰爭爆發後,東京對俄烏的立場發生了"劇變"。她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侵略行徑"公然違反聯合國憲章",也因為俄軍在布查等地的"殘暴行為"被曝光。

烏克蘭總統現身日本G7 將巴赫穆特比作廣島

01:09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日本立場為何轉變?

政治學者布朗還指出,領導人換屆也對東京的俄烏問題立場產生了影響。"在安倍晉三當政的時期,日本固然強烈譴責了莫斯科,但是其真正的目標則是試圖發展日俄夥伴關係,從而解決兩國間的領土爭端並簽訂和平條約。然而,2022年之後,日本政府認識到這些努力不會真正起作用。所以東京的首要任務不再是構建日俄夥伴關係,而是確保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會遭受失敗。"

東野篤子也對德國之聲表示,岸田文雄內閣"對俄羅斯施加了非常深遠的制裁",這對於安倍晉三時期"是難以想像的。"

烏克蘭方面也對東京予以回報。2022年10月,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通過決議,在日俄圍繞千島群島的領土爭端中支持東京。根據決議,烏克蘭官方將這些爭議島嶼定義為"被俄羅斯侵佔的日本領土"。澤倫斯基總統隨後也簽署了相關法令。

儘管如此,日本並未完全切斷與俄羅斯的關係。儘管日本汽車廠商已經退出了廣闊的俄羅斯時常,但在能源等領域,依然存在著許多例外。比如,和西方國家不同,日本仍然參與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集團(Gazprom)主導的"薩哈林2號"油氣項目。該項目向俄羅斯供應液化天然氣。日本國內幾乎沒有油氣資源,其天然氣供應的9%來自於俄羅斯。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