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大眾中國CEO:新疆工廠沒有"人權侵犯"的跡象

2023年2月28日

對大眾汽車而言,中國西部新疆地區的人權問題是一個敏感話題。許多人要求該集團重新考慮在新疆地區設廠的問題。董事會成員親自到廠參觀。結果如何?

大眾在新疆的工廠
大眾在新疆的工廠圖片來源: Stephan Scheuer/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大眾汽車集團計劃繼續營運其設在新疆地區備受爭議的工廠,這是在大眾汽車(中國)董事長兼CEO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對該地區工廠進行參觀後作出的決定。貝瑞德針對該西部省份存在對穆斯林維吾爾族人系統性壓迫的說法表示,"我們當然知道這些批評報告,我們也非常重視。但我們在這家工廠沒有發現任何侵犯人權的跡象--在我參觀之後情況也沒有改變。"

貝瑞德於2月中旬前往烏魯木齊市考察當地工廠,他是大眾汽車中國區負責人。他表示:"我沒有發現任何矛盾。我也沒有理由對所獲得的訊息和產生的印象表示懷疑。儘管如此,我們肯定還會繼續關注。"

大眾公關部負責人施特格(Thomas Steg)表示,由於該工廠是由合資企業的子公司與中國合作夥伴上汽集團共同營運,公司的決策受到限制:"根據現有合同--決策只能通過雙方協議做出。我們同意合作夥伴上汽集團的觀點,即在合資企業中必須遵守和保護基本價值觀和法律。"

大眾汽車(中國)董事長兼CEO貝瑞德:「我也沒有理由對所獲得的訊息和產生的印象表示懷疑」圖片來源: Sina Schuldt/dpa/picture alliance

「我們的團隊非常敬業」

該工廠項目於2012年啟動,位於烏魯木齊市。施特格表示,該地區經濟結構相對薄弱,但汽車需求量預估很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中國政府在維吾爾自治區的政策在一次恐怖襲擊後發生了轉變。根據一些非政府組織的說法,新疆地區可能存在再教育營。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在去年的一份報告提到該地區存在嚴重的違反人權行為。 施特格表示:"我們確實對這份報告所反映的狀況深感擔憂,並仔細地進行了研究。我們從未忽視這種情況,也從未掉以輕心,而是一再明確表示,大眾汽車集團絕不容忍強迫勞動或其他形式的歧視。"

貝瑞德描述了他自己的印象:"這個工廠與中國其他合資公司的工廠沒有什麼不同。我遇到了一支非常敬業的團隊。他們通過有針對性的融合措施來確保良好的工作氛圍。此外也非常重視和睦相處。"

去年夏天,貝瑞德接任中國區負責人一職,並在今年初強調:"我們不容忍強迫勞動,供應商或人才招聘機構也不例外。" 並進行定期抽查。

工廠大約有240名員工

目前,大眾和上汽並未在烏魯木齊生產自己的汽車,而是對其他工廠提供的車輛進行技術考核,為上路做最後的準備。據貝瑞德稱,至2023年預計將有約10,000台汽車在那裡接受技術處理,之後分配給地區經銷商。目前只有不到240名員工在工廠工作,比新冠疫情前少很多。由於不存在當地供應商結構,因此目前沒有必要對具體個別供應商的工作條件進行更詳細的分析。

貝瑞德表示,他對工廠進行了詳細的參觀,並與七名員工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其中包括維吾爾族以及哈薩克族和漢族等其他群體的代表。沒有政府或行政部門的代表參與。烏魯木齊工廠的員工中,29%屬於少數民族,17%是維吾爾族。"不同的人口群體在生產、技術和管理領域的分佈大致相當。"根據合作夥伴上汽集團的數據,四分之三的員工已經在那裡工作了八年或更長時間。

大眾汽車工會強調,雖然對該工廠流程缺乏正式直接干預,但這並不意味著集團可以對這些問題置之不理,應該積極地直面問題並進行立場表態。

大眾中國總裁稱新疆廠無強迫勞動 維族學者:說法有問題

00:4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監事會要求新疆工廠的詳細訊息

總體而言,中國的人權問題備受關注、令人擔憂。大眾汽車因其在中國烏魯木齊的工廠而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據德國媒體《明鏡》報導,現在大眾監事會中的員工代表要求公司更詳細地解釋該工廠的作用。

大眾汽車工會(其代表也是監事會成員)的一位發言人對《明鏡》表示,非常關注中國人權問題,"目前國際社會在新疆問題上掌握的事實是不容置疑的","我們要求中國當局立即停止在新疆侵犯人權行為"。

工會要求,管理層必須明確解釋大眾在該地設廠的作用,必須更清楚地說明該工廠在新疆"當前和未來的經濟戰略重要性",明確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於"將我們的價值觀傳播出去"

據施特格稱,與上汽集團的現有合同將持續到2030年初。"從與上汽的談話中可以得知,我們的合作夥伴對此沒有疑慮。"中國仍是大眾汽車的主要銷售市場和技術驅動力。公司會考慮批評的聲音:"我們在尋求交流。如果有更多這樣的研究和發現,我們將與我們的合資夥伴直接對質。"

(德新社,明鏡周刊)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