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天安門廣場—反映中國政治文化的鏡子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2005年6月3日

一個國家首都的中心廣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也不例外。在「六四」流血事件十六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新蘇黎世報記者發表的文章一開始這樣描寫了天安門廣場常見的氣氛:

每逢六四周年,廣場便戒備森嚴圖片來源: AP

「在史達林主義建築風格的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每年開會一次,共產黨的代表每四年召開一次黨代會。這時候,天安門廣場就被軍警和安全部門的人員立體封閉起來。就像當年皇帝在紫禁城的大牆後面進行統治一樣,今天中國的臣民不能與決定他們命運的權貴有任何接觸。只有在黨的首腦們進行精心安排的視察時,這個或那個平民才能向統治王朝的首腦人物匆匆看上一眼。」

在徜徉於天安門廣場、回顧了中國的古代歷史和近代重大事件後,記者在文章中有所感觸地寫道:

「看起來國家擁有無限的權力,但這一假象的背後,是一個十分脆弱的中國。如果某個公民在天安門廣場打出抗議的標語牌,就會立即被一群安全部門的特工帶走,這還能談得上政治穩定嗎?天安門四周是擁有絕對權力的部門,它們的權力既不受宗教、也不受市民社會的約束。儘管如此,仍然可以同時感受到這個國家統治基礎的脆弱性。末代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代表了中國的政治傳統,沿襲這樣的傳統,臣僕們直到今天仍然不能轉變為自主的公民。人民大會堂裡,議會在開會,這是一個沒有任何權力、什麼都不能監督的議會。

革命歷史博物館講授的是對宣傳負責的歷史,廣場的中心依然保存著人類最大罪犯之一的遺體。天安門廣場四周沒有一個能打破國家權力的機構,只有廣場南端、熙熙攘攘的老北京市場開始的地方是個例外。那裡,毛澤東主義帶來的千篇一律早已消失。雖然政治上還沒有選擇的可能,但就像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一樣,市場早已打破了古老的等級和封建依附制度。

天安門廣場沒有必要像墳場一樣安靜,但是當局心有餘悸。人們沒有忘記1989年春天被血腥鎮壓的抗議活動,這筆高額欠帳總有一天要償還。今天中國面臨的挑戰是,一個日益完整的社會在呼喚權力監督和權力分配的新手段。只有這些新手段才能保證在不發生雷暴的情況下驅散天安門廣場上空的專制主義陰霾。」

摘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