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真正進入生活,還要等多久?
2002年10月4日現在,德國越來越多的屋頂上,都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遠遠看去,它們大部分都閃著瑩瑩的藍光。德國已安裝運行的光電設備發電量,目前合計為190兆瓦左右。這個相當令人自豪的結果,主要歸功於德國的電力輸入法。該法律規定了一系列的鼓勵措施,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這樣一來,至少對太陽能發電設備的擁有者來說,是劃算的,儘管利用太陽能,以光電轉換的方式發電的成本費用,達到每千瓦小時0.5歐元,遠遠高於常規發電的費用。從商業角度而言更為成熟的技術,是光熱轉換的發電技術,也就是把太陽能,先轉換成熱能,再以熱能生成的水蒸汽,帶動蒸汽渦輪機發電的方式。但是這種技術,在德國這樣的緯度地區,幾乎得不到什麼應用,因為它和光電轉換技術不同,需要很長、也很強烈的日照時間,才可能有經濟效益。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就開始在美國加州的沙漠地帶,建造了9座所謂的太陽能溝槽發電站,其合計發電能力,達到可觀的354兆瓦。但是在此之後,儘管曾經有過不少計劃,但國際上卻再沒有建造過一座光熱發電站。人們對光熱技術的興趣減弱的原因,主要在於常規能源載體的市場價格,降低了很多,而不是在於光熱技術本身,因為這種技術相對而言,非常簡單。幾百個跟隨太陽轉動的拋物鏡,把接收到的陽光,集中到位於聚焦線上的一個真空隔熱吸收管上,把吸收管裡的特種高溫油,加熱到400攝氏度。高溫油再通過熱交換器,把熱量傳送給水,生成水蒸汽。後者再帶動蒸汽渦輪機,生成電能。
近年來,科研工作人員又進一步改善了溝槽發電站的技術方案。在西班牙靠近地中海海岸的一個地方,人們同時試驗了兩種方法。一種是放棄使用高溫油,直接讓水蒸發。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省掉本身又會消耗許多電力的油泵,而且還可以省掉昂貴的熱交換器。這種方法,也被簡稱為DISS法,英文為「直接太陽能蒸汽」的意思。它的另一個優勢是,可以達到更高的發電效率,因為直接生成的水蒸汽的溫度,可高達550攝氏度,也就是和常規發電站裡需要的蒸汽溫度相同,而至今使用的高溫油所能承受的最高溫度,卻只有400攝氏度。
人們在西班牙試驗的另一種方法,是輕式溝槽,為的是降低重量和成本。由於人們同時也把平行溝槽的分段長度,提高了50米,也就是達到現在的150米,而鏡子本身又高達5米,所以,整個裝置的自身重量不輕,以至於支撐架的構造,也必須重新予以設計和計算。這一工作,由德國斯圖加特市的貝格曼工程事務所承擔。他們決定使用一種網狀構架。它的特點之一,是抗扭轉性能很好。之所以要求抗扭轉,是因為一台馬達,要同時控制多條溝槽,時刻面向太陽。遠離馬達的鏡子,也必須能夠馬上跟著轉動。
德國愛爾蘭根的「太陽千禧年股份公司」很早就動手開發的一個50兆瓦溝槽發電項目,利用的就是第二個原理。這個項目,將於不久的將來,在西班牙南部予以實施。最近,在西班牙建造這類發電站的機會大漲,因為不久前,西班牙政府終於決定,給利用太陽能生成的電力,每千瓦小時補助12分,以促進太陽能電站的發展。
鑑於多年來的實際應用,可以說,太陽能的溝槽發電技術,今天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技術。因此,世界銀行目前在為印度的一項光熱發電項目的招標書中,就明確要求使用溝槽技術。但是,這種狀況,不久可能將會改變。比利時安特衛普一家名為「太陽蒙多」的公司,開發出一種相當巧妙的發電技術。為了不用再和鏡面彎曲、笨重的大型鏡子打交道,太陽蒙多的技術人員使用細長的平面鏡條,取而代之。這些鏡條寬為半米,都裝在同一個平面上,可以沿著自己的縱向軸轉動。48條這樣的鏡條組裝在一起,便構成一個聚光鏡,其構造原理,類似於光學中的環帶透鏡。鏡條的轉動,依靠電動馬達。通過蝸桿傳力裝置,一台馬達可以同時帶動4排鏡子。
因為可以單獨控制每一個鏡條,所以,接收到的日光,便可以隨時聚焦到吸收管上。在此,太陽蒙多也想出一個即簡單、又便宜的辦法。這個吸收管,就是一根長長的、簡單的鋼管。它上面遮蓋著一個鍍膜的半圓型二次反射板。這樣一來,沒有準確聚到吸收管上的一次反射日光,又可以得到第二次的聚焦機會,而不至於白白浪費。二次反射板上方,還安裝著一個玻璃遮板,可以防止一旦獲取的熱能,不再流失。
現在,太陽蒙多公司在比利時列日的一個工業廠區,建造了一台大規模樣機,也可供人參觀。這是一個長100米、寬24米的環帶透鏡式聚光鏡。開發人員雖然可以在這裡測試所有的機械性能,但是卻無法全面測試這台設備是否可以有效地利用太陽能,生產電能,因為這一帶的日光不足。因此,在這一點上,科研人員只能依靠模擬計算。具體的計算工作,是由德國弗萊堡的福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負責的。這一工作並不簡單,因為太陽蒙多公司的聚光鏡,利用的是直接蒸發原理。吸收管裡流動的,是水或者蒸汽。一台普通的給水泵,在聚光鏡的冷端,往吸收管中送水。冷水一邊流動,一邊加熱,到達聚光鏡中部時,漸漸進入蒸發狀態。特別是這一部分的模擬計算,難度很大,因為水和蒸汽的熱容量,相差很大,吸收熱能的方式,也很不一樣。為了防止吸收管本身受到損壞,就必須嚴格避免鋼管溫度過高。除了450攝氏度左右的工作溫度以外,鋼管中的壓力,也可高達100個巴,因此,對其控制要求,也就非常地高。所有這一切,都是通過單個控制鏡條,予以實現的。而一個較大的光熱發電站,需要幾十排鏡條。
何時可以實際安裝第一台環帶透鏡式聚光鏡發電設備,目前還完全沒有眉目。科研人員的下一步計劃,是測試一個500米長的鏡條,是否具備實用性能。為此,他們準備把它和一台常規發電設備「結合」在一起,使它生產的太陽能蒸汽,可以有用武之地。至於一台獨立的環帶透鏡式發電設備,何時可以真正投入運行,還很難說,還需要很多年的研究開發。屆時,就是所有的實驗測試都很成功,也並不意味著可以馬上投入實際使用。在此,能源政策問題,扮演著不可忽略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