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奧運會與城市建設

2012年7月25日

奧運會早已不僅僅是一場體育盛事。對於舉辦城市來說,奧運會也是對整個城區進行改造的催化劑。如果規劃搞得成功,不僅能改善城市的形象,還能為當地居民造福。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如果漫步在巴塞隆納的海灘或騎著租來的單車穿行在海濱大道上,很難想像這裡過去是另外一個樣子。在上世紀80年代,這個如今充滿生機的地中海濱都市,城區還被一條10車道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線與大海隔開,工業城市的所有污水不經處理就被排入海中。

依山傍海奧運城

"巴塞隆納有著人們所能想像的所有關於一個城市的負面特徵。"當年城市規劃部門的負責人布斯奎茨(Joan Busquets)回憶道。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前城市改造的一個要素就是,打破分割,讓城市擁抱大海。奧運村如今成了一個中等價位的住宅區,許多濱海城區紛紛效仿這一模式,包括相應的基礎設施。從這些住宅區經過木製的人行過街天橋,不到5分鐘就能步行到海邊。連接市區的公共運輸線路使得出行也十分方便。

巴塞隆納海濱圖片來源: DW

有著狹窄街巷的老城區巴塞羅內塔(Barceloneta)則在城市改造中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臨水的街道是當地居民和旅遊者喜歡光顧的地方。而在另一側的山丘上,除了一些現代建築,還矗立著奧林匹克體育場(Estadi Olímpic Lluís Companys),這座建築建成於20世紀20年代,曾計劃用來舉辦1936年奧運會,但那一屆奧運會的主辦權歸了柏林。

当巴塞隆納獲得1992年奧運會主辦權的時候,人們一致認為,這座有著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歷史悠久的體育場應成為主賽場之一。奧運會之後的12年中,這裡一直是来自巴塞隆納的西甲俱樂部"西班牙人"隊的主場。如今的遊客或許已很難找到奧運會的痕跡,但毫無疑問的是,奧運会让巴塞隆納從一座地方性城市成為了一個國際化都市。

倫敦東區改頭換面

不同于巴塞隆納的主要賽場分佈在4個不同城區,本屆倫敦奧運會的規劃是集中改造開發一個城區-倫敦東部的斯特拉德福(Stratford)。倫敦奧運規劃部門的格雷維(Klaus Grewe)介紹說:"可以說這個項目加速了城市發展。此前人們已經對這片地區作了有關規劃,但也許需要40年才能實施完。而奧運會成了推動這一進程的催化劑。"

倫敦東區自中世紀以來就是犯罪、污穢和墮落的代名詞,是這座國際都市的貧民窟,現在卻一躍為奧運會的舉辦地。倫敦獲得主辦權的原因之一就是其節省資源、具有可持續性的基礎設施建設方案。一片昔日的工業區連同200萬噸垃圾一同被清理,人們種植了數千棵樹木。有關部門從一開始就強調,奧運會的"身後事"比比賽本身更重要。運動場館將在奧運會結束後被拆除或改建,游泳館的規模將被"縮小",籃球館將用來為本地居民服務,例如附近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裔居民可以在這裡慶祝婚禮。

倫敦斯塔拉德福區主要商業街圖片來源: Julian Cheyne

但隨著開幕式的臨近,倫敦居民對奧運會的認可度卻在降低。"奧運謊言"成為英國媒體近來常用的一個詞,從新聞報導中可以看出奧林匹克公園附近的居民和商家的沮喪、憤怒和對未來的不安。他們抱怨強制徵地、房租漲價和因交通混亂造成的營業額損失。

此外,奧運比賽門票預售規則有欠公平,以及奧運場館附近公共觀賽獲得轉播權支付的高昂費用,也受到普遍批評。即將到來的奧運會能否改變倫敦居民的這種負面看法,人們將拭目以待。

作者:Otte Ricarda 編譯:葉宣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