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學者:撕毀「一帶一路」協議,澳洲棄中選美

邢棟
2021年4月22日

澳洲联邦政府廢除維多利亞州和中國政府簽訂的「一帶一路」協議,澳洲學者認為澳洲已经在中國和美國之間選邊站,中國方面則很有可能祭出反制措施,但目前還很難具體預測會在什麼領域反制。

澳洲學者分析認為,莫里森政府已經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
澳洲學者分析認為,莫里森政府已經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ap/L. Coch

(德國之聲中文網)4月21日,澳洲联邦政府廢除維多利亞州和中國政府簽訂的「一帶一路」協議,引發中國駐澳大使館強烈譴責。

澳洲政府撤銷維州政府「一帶一路」協議的行動之前就已經廣泛進行過討論。

去年澳洲国会通過《外國關係法》,賦予聯邦政府取消州和領地政府、地方議會以及公立大學與其他國家簽訂協議的權力。

這是對於聯邦政府憲法權利的極大擴充。

維州政府一直對於「一帶一路」協議持有正面評價,認為會促進中國投資,保證當地就業。

中國大使館21日立即發表聲明,稱對澳洲政府的做法「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並指責澳洲政府「對改善中澳關係毫無誠意,勢必對雙邊關係造成進一步損害,也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為何取消「一帶一路」協議

在昆士蘭科技大學從事「一帶一路」研究的姜源對德國之聲表示,儘管莫里森政府並未明說,但幾乎所有人都明白,去年通過的法律是坎培拉政府刻意針對維州的「一帶一路」協議。

「這個協議在澳洲已經不單單是中澳關係的問題,而是關係到澳洲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在外交政策的一致性問題,所以說取消勢在必行。」他說。

但是姜源對於這一決定出台的時機表示不解。

他說:「我想說的是這個取消的方式和時間沒有外交策略。莫里森政府像是在拿一個擴音喇叭一樣高調進行,而且時間很奇特。」

「上次中國駐澳洲公使王晰寧在全國記者俱樂部講話的時候,莫里森政府推動了《外國關係法》,這次王晰寧又在相同場合呼籲合作,而且語調和緩,但是又是在相近時間要取消『一帶一路』協議。」

澳洲政府廢除「一帶一路」協議稍早前,王晰寧公使曾表示,不要把中國當作「奶牛」。他指責,不要先擠中國這頭牛的奶,後面想著怎麼殺牛。

延伸閱讀:中國駐澳公使:「中國不是一頭奶牛」

姜源還認為,澳洲国内政治可能對於聯邦政府做出這一決定也起到一定作用。

「雖然莫里森政府管控疫情做的不錯,但是疫苗接種和職場女性權益問題上為他執政工作減分,他需要一些行動為其增加支持率。取消這個『一帶一路』協議既符合法律要求,又可以讓民眾把他看作堅強領導人,從他角度看,何樂不為?當然,也不排除美國督促的因素。」

是否聯動影響其他國家

「一帶一路」倡議由中國主導,在亞洲、歐洲、歐洲和大洋洲建立龐大的全球基礎設施項目網路。隨著中國持續推進該項目,包括拉美在內的世界多國都簽訂了相關的協議。

此次澳洲政府廢除協議的消息已經成為國際重要事件,但是姜源認為澳洲的决定不會波及其他國家。

「莫里森政府的處理方式算是西方民主國家裡獨一份。據我瞭解,德國聯邦政府沒有加入『一帶一路』,但是城市層面有加入。可是這並沒有引起軒然大波。」他說。

「因為簽訂的協議是諒解備忘錄。本質上諒解備忘錄就是一個不受法律約束的友好姿態。其他國家犯不著為了這麼一個對實際利益無損的協議大費周章。」

澳洲已经站隊美國

美國對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一直持強烈質疑和批評態度,指責中國利用該倡議拉攏其他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導致參與國家陷入債務危機。

目前國際觀察家普遍擔憂美國和中國陷入「新冷戰」。包括澳洲在内的多個國家曾表示不希望在美中兩個強權中選邊站。

但是在姜源看來,廢除「一帶一路」協議此舉顯示,在美中之爭當中澳洲已经倒向美國。

「在北京看來,澳洲站队美國,並沒有獨立第三方姿態。澳洲这方面同時又想和中國繼續貿易往來,在北京看來這不現實。」

「北京認為最關鍵不是加不加入『一帶一路』,而是在中美間如何站隊。」

中國如何反制尚未可知

在中國駐澳大使館提出譴責之後, 澳洲外交部長佩恩(Marise Payne)出面為政府的決定進行解釋。

她說澳洲联邦政府此舉符合國家利益。

她還表示,「這不是針對任何一個國家,當然也不是為了損害澳洲与任何國家的關係。」

和中國「一帶一路」協議一同被取消的,還有維州政府與敘利亞以及伊朗簽訂的協議。

姜源認為,「很大幾率中國會有反制措施,但是很難具體預測講措施是什麼領域。」

佩恩則預計中國不會通過貿易制裁等措施進行報復。

此前因政治關係轉冷,中國和澳洲爆发貿易爭端。

澳洲多个產品銷往中國受阻,而且政府高層之間面對面互動已經全部中止。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