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學術和文化的交流——德國教授中國任教

雨涵2007年8月4日

馮黛綠(Babara von der Lühe)是柏林工業大學教授,去年獲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正式任命,成為第一個在中國大學獲得教授頭銜的德國人。她的主要教學和研究領域包括19、20世紀德國文化、文學、傳媒等。德國之聲記者新近採訪了她

馮黛綠教授近照圖片來源: privat

幾年來,她多次在浙江大學和其他中國大學授課,認為在德語專業領域內教授媒體學專業在中國雖然是新生事物,卻吸引了很多學生的興趣。後來浙江大學就產生了任命她為教授的想法。她說:「他們告訴我,目前還沒有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大學獲得教授職位,常見的情況是大學之間互派客座教授,但不是正式任命。」

除了文化學、媒體學方面正常的授課之外,馮黛綠教授本學期還和她的學生共同製作了兩個電視脫口秀節目,已經在浙大校園電視台裡播放。她說:「這是個前所未有的項目,我們是研究脫口秀的理論入手,還有採訪技巧,在節目中提問的不同方式等等。然後我們開發出了自己的脫口秀節目。這可以稱為日耳曼語言文學專業新的學習和教學方式。另一個項目是關於尼伯龍根指環傳說的,作為德語文化圈最重要的傳說故事之一,她在中國的知名度還很有限。今年9月,我們將在網路上建立專門的網頁來從文化史和媒體史角度來介紹這個傳說。這些都是全新的嘗試,我想今後我們還會開發出更多的項目。」

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馮黛綠教授就對「中國在德國人心中的形象」和「德國在眾人心中的形象」進行過研究,通過和浙江大學的合作,她可以進一步深化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和探討。

談到中國和德國大學生之間的區別,馮黛綠教授認為中國學生非常好學,很願意和教授保持密切的聯繫,這樣可以更好的探討專業上的問題,他們也希望和老師建立良好的私人關係。中國學生可能沒有德國學生那麼喜歡討論,但是從她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同濟大學和那裡的德語專業學生接觸的經驗來看,學外語專業的學生更瞭解外國人的交流方式,更善於討論。從這個意義上講,她覺得兩國大學生是越來越接近了。

馮黛綠教授認為,在輔導中國學生時,首先要注意語言上與他們的溝通;在涉及德國文化背景時,要注意對他們不太瞭解的細節問題進行解釋。她說:「我當然不能用德國的方式工作,只在規定的輔導實踐回答學生的問題,這裡和學生的接觸更多,我能感覺到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也感到很欣慰。」

馮黛綠教授認為,德國大學常用的分組學習討論方式很值得向中國大學推薦,不管在教學還是科研方面都應該得到更多的應用。通過在中國工作,她也積累了很多關於中國文化的資料,取得了不少意料之外的收獲。

談到近期的計劃,她開心地說:「我9月8日就又到中國了!屆時我們浙大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將組織召開一次關於德語作為外語(DaF)的國際性研討大會,我也是大會專題報告人之一。然後我就開始自己在秋季學期的工作。」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