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韓國總統尹錫悅訪美前夕接受路透社採訪對台灣問題的表態讓中方不悅,以致演變成雙方互召大使抗議,讓今年以來頗為艱難的韓中關係又添加了一個不該出現的干擾因素。尹錫悅把台灣問題看作全球問題,反對依靠力量改變現狀。這個說法和美國一致。
得罪中國是尹錫悅的個人原因?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尹錫悅在台灣問題上得罪中國,可能主要跟他個人的認知有關,他對兩岸關係的性質認識不清,並非表示韓國政府的兩岸政策有改變。從尹錫悅上台以來在對外關係上出現的幾次「失言」以致在韓國國內都招致批評來看,他似乎對國際關係的一些常識都不太瞭解。更多的分析人士則把這歸之於是要給華盛頓投名狀,可能是為加入「美日印澳四方對話」進行投資。上述兩種可能性都不排除。但如果僅僅把這次表態理解為尹錫悅的「失言」恐怕不很準確。
尹錫悅會這麼說其實不奇怪。去年底韓國政府公佈的《印太戰略》報告就出現了諸如「反對依靠實力改變現狀」,對他國進行「壓制和脅迫」,還呼籲奉行「自由、人權和法治價值觀」的國家之間加強團結合作,只是沒有直接點中國的名而已。
尹錫悅上台後,一改文在寅政府在美中之間採取相對平衡的做法,疏遠中國,在對外政策上附和美國,加入華盛頓的反中陣營,今年以來這個態勢益發明顯。我在其上台之初,曾判斷,鑑於韓中是近鄰,朝核問題的解決需要中國,以及兩國密切的貿易和經濟聯繫,尹錫悅在執政一段時間後,會修正他的外交路線,不會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但現在看來,他已經選邊站了,站在美國一邊遏制中國。今年,中國周邊兩個國家相繼進行了選邊,除了韓國,另一個是菲律賓。
韓國的遠中同韓日的和解是同時進行的,這當然是華盛頓樂於見到並在背後極力推動的。華盛頓過去要在東北亞組建一個反中同盟,可苦於日韓不和,三國不能形成對中合力。如今日韓這一環的麻煩消除了。儘管韓國在抗中上不可能像美日那樣做得明顯,還是會有所保留,但已經達到了華盛頓的目的。
然而,韓國抗中是以它自身的安全處境和地緣環境的某種程度的惡化為代價的。尹這次訪談,不但在台灣問題上得罪中國,也在烏克蘭問題上得罪俄國,再加上冤家和宿敵北韓,他是將自己的三個鄰居都得罪了,儘管背後有美國撐腰(鑑於日韓兩國的芥蒂尤其國民感情並未完全消除,且日韓的和解是以韓國的退讓為條件,日本未必會真心撐韓國),正如韓國最大在野黨黨首李在明所說,會給韓國外交帶來無法承受的後果。這也是旁觀者認為尹錫悅的發言不智的地方。
中韓關係下墜的四大因素
韓中關係雖然在朴槿惠後期因為薩德問題出現了波折,但文在寅時期修復了相當部分。尹錫悅執政快一年,兩國關係就走到這個地步,這背後一定有某種讓兩國關係下墜的因素,僅僅把它歸咎於領導人的個人偏好或者選擇並沒有道出問題的實質。儘管領導人的政策偏好會讓雙方關係變好或變壞,但也受制於大的背景框架。從這個角度說,韓國國內以及韓中關係出現的某些趨勢性變化,或許在讓尹錫悅加入美國反華陣營的決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個因素,韓國內部輿論和民意的厭中反華情緒可能是兩國建交以來最強烈的,尤其是過去三年新冠疫情,韓國民眾對華惡感幾乎全面發酵。韓國的主要媒體都掌握在保守派手中,保守派本來對中國就持不太友好的看法,在新冠起源問題上,完全跟隨西方媒體的看法,亦步亦趨;韓國輿論對中國的內政也幾乎都是負面看法。而民眾受媒體輿論的影響和引導,對中國的看法也急劇惡化。可以說,在韓國國內,難得見到對中國的持平報導,在這樣的輿論氛圍下,再加上疫情阻斷雙方的交流,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中國在韓國民眾眼裡,就是鄰裡那個以大欺小的惡霸。民調顯示,韓國民眾對中國的負面印象,是西方國家中最嚴重的。此種民意和輿論,不可能不影響韓國政府的對華政策。
第二個因素,對中國解決朝核問題的失望。首爾非常清楚,要解決北韓的核問題乃至整個半島的統一問題,沒有中國的幫助是不可能的,因此過去這些年對中國寄予了很大期待。但是,從最初中國牽頭舉行六方會談,一直到現在,朝核問題的解決非但沒有取得太大進展,北韓反而在這一過程中,在大國間的互相牽制中成為一個有核武的國家,讓韓國真切感受到核武威脅。如今,六方會談早已無疾而終,首爾把這歸罪於中國,認為中國有私心,偏袒北韓,並不願真心解決朝核問題,制裁北韓不力,想利用北韓當工具,作為同美國對抗的一個砝碼。如果首爾不能寄望於北京,自然就轉向華盛頓,強化同美國的軍事聯盟,以威懾北韓。
韓國總統尹錫悅日前關於台灣問題的公開表述激怒北京,掀起了一場外交風波。中韓建交僅有30年時間,雙邊關係從一開始的順風順水變得跌宕起伏。
圖片來源: Geisser/imago images韓國總統尹錫悅4月19日在接受路透社專訪談到台灣海峽局勢說,韓國和國際社會站在一起,反對試圖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他還說:「台灣問題不僅是中國和台灣之間的問題,也和北韓問題一樣,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次日中國外交部召見韓國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稱尹錫悅的言論「完全不可接受」。韓國外交部同日也召見中國駐韓大使,就中方評論韓國總統涉台發言表達抗議。兩國關係再度蒙上陰影。建交30年來,中韓關係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圖片來源: Daewoung Kim/REUTERS1992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結束了兩國長期互不承認和相互隔絕的歷史。圖為韓國外長李相玉(前左)和中國外長錢其琛在北京簽署、交換建交聯合公報。之前一天,韓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使台灣失去了亞洲最後一個邦交國。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YONHAPNEWS AGENCY1992年9月,時任韓國總統盧泰愚(1995年資料圖片)在兩國建交數周後便出訪中國,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家主席楊尚昆、國務院總理李鵬等人。雙方簽署了《中韓貿易協定》、《中韓投資保護協定》等一系列合作協議。
圖片來源: Choo Youn-Kong/dpa/picture alliance 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韓國總統金大中在任期間,中韓關係被提升為 「面向21世紀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2008年5月,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訪華時,兩國關係被再次提升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圖為中國總理溫家寶2010年5月訪問韓國時受到李明博的歡迎。
圖片來源: AP上世紀末以來,韓中之間的商貿、文化、人員交往日趨密切。2021年數據顯示,韓國在中國的留學生為5萬多人,中國在韓國的留學生超過2萬,各自在對方國家外國留學生中人數均居第一位。中國成為韓國企業投資的熱門選擇。韓國流行文化在中國擁有大量愛好者。韓國也一度成為中國人青睞的旅遊目的地。圖為首爾景福宮前的中國遊客(2014年)。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E. Jones朴槿惠(圖:2016年在杭州參加G20 峰會)任韓國總統期間也多次訪問北京,2014年習近平也曾訪問韓國,中韓兩國關係被認為i進入「蜜月期」,兩國經濟、文化領域的交往進一步密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Images/How Hwee Young鑑於北韓發展核武能力對韓國構成的安全威脅,2016年,韓國政府決定部署美國的薩德反導彈系統(THAAD)。由於其雷達有探測到中方的潛在能力,被中國認為會對其國土安全造成影響。在反對無效後,北京對韓採取多項反制措施,包括對禁制韓國媒體及藝人演出、旅遊封鎖等。這些措施也導致中韓關係迅速冷卻。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hung Sung-Jun由於部署薩德系統的地皮,是首爾政府向韓國樂天集團置換而來,該零售業巨頭成為中國官方和民間報復的目標。一時間出現消費者抵制樂天、示威抗議,甚至供貨商斷供,數十家樂天超市被「勒令停業」。此外,三星手機、啟亞汽車等韓國品牌的銷量也暴跌。中國旅行社紛紛下架韓國游,讓韓國旅遊業受到衝擊。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Imaginechina/X. Congjun2017年11月,中韓達成共識,韓方表明不考慮追加新的薩德系統;對既有的薩德系統在使用上進行必要的限制;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發展韓美日三方軍事同盟及無意損害中方安全利益。2017年時任總統文在寅訪問中國以後,兩國關係開始趨於緩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YONHAPNEWS AGENCY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韓國則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在韓國最大單一收入來源半導體出口中,對華出口超過四成。2022年8月韓國《中央日報》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19.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一種「機會」,而75.4%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一種「威脅」。圖為抗議文在寅政府與北韓親善政策的韓國民眾打出反中標語(2018年4月,首爾)。
圖片來源: DW/A. Freund現任韓國總統尹錫悅(右)2022年5月上任後表現出更積極向美國靠攏的路線,表示將加速薩德系統的部署建設。韓國2022年5月正式加入美國牽頭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並於8月宣佈加入美國主導、包括日本、韓國和台灣的「晶片四方聯盟」,其目的除強化供應鏈,也包括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
圖片來源: Evan Vucci/AP/picture alliance種種跡象表明,韓國正在力圖減少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性。在2022年中韓建交30周年之際,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孫興傑在《明報》撰文稱,目前中韓需要拓展合作領域,在安全議題上溝通協調,「補齊安全合作短板」。圖為韓國星洲郡部署的薩德導彈防禦系統(2017年9月資料圖)。
圖片來源: Choo Sang-chul/Newsis via AP/picture alliance 第三個因素,首爾的戰略雄心,要把韓國打造成「全球樞紐國家」,並在對華關係上,建立「基於相互尊重和互惠」的韓中關係。客觀說,韓國具備區位稟賦、經濟規模、科技水準、產業實力、文化魅力和戰略取向等多重優勢,幾十年裡,讓自己從一個落後國家晉升為發達國家,經濟總量亞洲第四,世界前十,人均GDP接近日本。半導體、汽車、化工和造船等產業領先全球,韓流行銷亞洲乃至西方,這讓韓國從上到下自信心爆滿,對自己國家的制度、文化和經濟非常自豪,要接過自由民主的大旗,所以韓國宣佈明年要成為全球民主峰會的主辦國,做貢獻於自由、和平與繁榮的「全球樞紐國家」,成為國際的重要玩家。首爾既然自許這麼高,對韓中關係自然要重新定位,它認為過去的兩國關係某種程度上是不對等的,中國沒有把韓國看作一個平等國家,對韓國搞「事大主義」,韓國再也不是以前那個需要仰頭看別人的人,它現在長成高個子,大塊頭,對中國再也不用「以小侍大」,所以兩國關係要變成相互尊重和互惠。人一旦過於自信,可能就有一種沖動要表現出來,首爾認為它也要在涉及中國敏感的問題上,發出韓國的聲音,以體現韓國的價值和地位。
第四個因素,韓中貿易從過去的順差變成逆差,中國不再是韓國的黃金市場,兩國密切的經貿聯繫有所鬆動。經貿關係在過去30年裡,在兩國關係中起著名副其實的壓艙石作用,首爾之所以在涉及中國的一系列問題上謹言慎行,兩國密切的經濟和貿易往來是主要考量因素。但這種情況自去年4月以來有很大改變,韓國對華出口連續近一年呈減少趨勢,僅今年第一季度對華貿易逆差就達78.4億美元,佔其總貿易逆差的35%,而在過去,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儘管韓中貿易依然在韓國的對外貿易中佔主導。不僅對華貿易出現逆差,韓國對華出口佔其總出口的比率在下降,韓國產品在中國市場所佔份額在下降,韓國大企業在華銷售額及取得的利潤在下降,韓國主要輸華產品如智慧型手機、電視機製造、汽車等市場的佔有率在下降,而且這種趨勢恐怕在未來也難以逆轉。因為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在提高。從兩國的貿易結構看,中國主導出口中間產品和消費品,與韓國的出口結構相似。隨著中國高科技中間產品和高端消費品出口增加,韓中貿易呈現產業內貿易趨勢,競爭加強。因此,韓國對華貿易逆差的出現,將迫使它積極開拓歐美市場,並進而使得首爾在中美之間更靠向美國一邊。
上述四個背景因素很難說在尹錫悅的對華政策中哪個起到主導作用,但無疑都在發生作用。再加上尹錫悅出身保守陣營,現在又面臨中美對抗的局面,在美國的壓力下,無論從價值觀還是保守集團的利益,甚或尹錫悅個人的利益,韓國選邊站隊美國也屬正常。由於美中的對抗在繼續深化,尹錫悅也沒有連任的需要,可以確信,中韓關係在尹錫悅時期能夠保持目前的狀況就不錯了,很難會有改善。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目前,美國的軍事部署從日本延伸到索羅門群島,旨在台灣和中國發生任何衝突時保障後勤支持。這些舉動引起中國和北韓不滿。看看美國在亞太地區做了哪些安排。
圖片來源: Louis Thompson Staats IV/U.S. Navy/ABACAPRESS/picture alliance 美國防長奧斯汀宣佈與菲律賓達成協議,使美國能夠進入菲律賓的另外四個軍事基地。如此一來,美國軍隊便能緊盯兩個關鍵地點:台灣海峽和南中國海的爭議地區。據官員稱,每天都有大約500名美軍士兵在菲律賓執勤,該國允許美軍在指定的菲律賓軍營中停留。
圖片來源: Ted Aljibe/AFP/Getty Images在與菲律賓防長加爾維茲(Carlito Galvez Jr.,圖右)於馬尼拉一同出席的新聞發布會上,美國防長奧斯汀表示,加強聯盟的努力「在中國繼續推進其在西菲律賓海的非法主張時尤為重要」。作為回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指責美國通過新的軍事安排追求「其自私的議程」,稱這是「加劇該地區緊張局勢並危及地區和平與穩定的行為」。
圖片來源: Joeal Calupitan/Getty Images美國防長奧斯汀也在首爾宣佈,將增加在朝鮮半島部署的先進軍事設備,包括戰鬥機和航空母艦,以促進聯合訓練和規劃。他和韓國國防部長李鐘燮就擴大美韓聯合軍事演習達成協議,還討論了2月份模擬演習的準備工作。北韓在2022年試射了幾十枚導彈,包括可能具有核能力的導彈,旨在打擊韓國和美國本土的目標。美國因此在去年恢復了大規模軍事演習,以加強對平壤的威懾。北韓官方對此表示,它準備以「最具壓倒性的核力量」來反擊美國的軍事行動。
圖片來源: Louis Thompson Staats IV/U.S. Navy/ABACAPRESS/picture alliance 2023年1月,美國和日本同意調整美國在沖繩島的駐軍,部分原因是為了加強反艦能力,為中國入侵台灣或在中國南海或東海發生其他敵對行為時做準備。日本是美國在本土之外駐軍最多的地方,包括大約1.8萬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其中大多數人都駐紮在沖繩島的主要基地。儘管日本和台灣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它們有著密切的非正式關係,並且對中國不斷增強的軍事活動有著共同的擔憂。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T. Yamanaka美國今年初重新恢復了自1993年以來關閉的美國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美國務卿布林肯稱這是對印太地區夥伴關係的承諾。去年4月索羅門群島與中國簽署的秘密安全協議引發了西方大國的擔憂,即索羅門群島可能為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提供一個立足點。美國國務院表示,重開那裡的大使館是對抗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優先事項。
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美國與台灣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卻是台灣的主要軍事支持者。幾十年來,華盛頓根據《與台灣關係法》向台灣出售「防禦性」武器。去年8月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中國解放軍在台灣周邊海域展開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實彈軍演。接著在9月,拜登政府宣佈了價值11.6億美元的第6度對台軍售案。美參院更在去年底通過《國防授權法案》,該法計畫未來派遣美國政府官員長駐台灣,以強化美台雙邊合作。
圖片來源: Taiwan's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A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