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中國經濟處於通縮之謎

2023年4月20日

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如今到底是否迎來了通縮?政論家鄧聿文認為,這要取決於是看中國經濟的「上半身」還是「下半身」。

在中國石家莊一招聘會上擠滿了年輕求職者(攝於2023年2月6日)
在中國石家莊一招聘會上擠滿了年輕求職者(攝於2023年2月6日)圖片來源: Ren Quanjun/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日前公佈的一季度經濟數據可謂好壞參半。亮眼的方麵包括:GDP同比增4.5%,超出市場預估,尤其服務業同比增5.4%;社會消費品總額同比增5.8%,而上年四季度下降2.7%;進出口由負轉正,同比增4.8%,其中出口增8.4%,進口增0.2%,扭轉了過去5個月的連續下降;人民幣貸款增加10.6兆元,同比增2.27兆元,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5.1%。在這些增長方面,3月份的數據尤其不錯,比如3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達51.9%,連續3月位於擴張區間;非製造業PMI指數更高至58.2%,環比上升1.9個百分點。有待強化的方麵包括: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同比降2.7%,私營企業僅增長2.0%,不及國有企業和股份制企業;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高達19.6%;CPI同比漲1.3%,其中3月同比增幅0.7%,PPI同比-2.5%。

多數經濟學家預測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長將達4%,因此,4.5%的增幅確實讓很多人對中國經濟感到樂觀,特別是消費的回升態勢明顯,對經濟增長拉動在增強。3月的進出口也扭轉了自去年10月以來的連續下跌,至少說明外貿這塊最壞的形勢已經過去。鑑於去年二季度的基數很低,今年二季度的經濟增長大概率會比一季度高,中國政府制定的全年5%的增長目標應該能夠實現。

疫情之下 中國經濟氣喘籲籲

02:2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樂觀的同時也帶來很多不確定性。最近經濟學界開始討論起中國是否會進入通縮的問題。一季度的經濟數據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這點,最主要的就是物價意外萎靡,漲幅不高。要知道,中國央行為了刺激經濟,在過去一年對貨幣大幅放水。14個月裡廣義貨幣M2增加37兆元,其中最近兩月增加了9兆元。截止3月末,M2余額281.46兆元,同比增長12.7%,比上年同期高3個百分點。3月社會融資和信貸繼續超預期多增,新增社融5.38兆元,同比多增7079億元;實體貸款新增3.95兆元,同比多增7211億元,均創歷史同期新高。儘管如此,居民消費價格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這兩個衡量經濟冷熱的數據,還像扶不起的阿鬥一樣,沒能讓物價快速上漲。2月CPI同比只有1%,環比跌0.5%,3月CPI同比漲幅進一步下降到0.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則同比下降2.5%。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解釋了一季度CPI漲幅回落的原因,主要受一些階段性因素影響。如季節性因素,春節過後物價一般都有回落;部分食品價格走低,帶動CPI回落;能源價格回落;汽車價格特別是燃油小汽車價格下降;以及地緣政治和疫情影響,造成去年同期價格基數較高等。他反駁了中國存在通縮的看法,認為不能只看到CPI價格有所回落,還要看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和服務價格,前者一季度同比上漲0.8%,較去年四季度回升0.2個百分點;後者一季度、同比上漲0.8%,比去年四季度回升0.3個百分點。另外,也要看經濟運行價格變化以及GDP縮減指數,這兩項一季度也是小幅上漲,漲幅比去年四季度回升。綜合這些情況判斷,他的結論是不存在通貨緊縮。

顯然,這位統計局的新聞發言人對通縮的看法秉持的是一種傳統觀點。通貨緊縮的典型定義是,物價總水準持續下降,同時伴隨著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和經濟衰退。從中國一季度的經濟數據看,似乎不符合通縮定義。不過,現在學界討論的中國通縮問題是一種非傳統或者非典型的通縮,學者們針對的正是中國超發貨幣,可是物價只保持溫和上漲,甚至溫和上漲都談不上這種特殊情況,它是違背經濟學關於通縮定義的,讓學者們有些迷惑不解,因而試圖去釐清其中的邏輯。

不可思議的改變基本規律

物價的漲跌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基本的是供求關係,但是,它既然表現為一種貨幣現象,那麼貨幣投放量的多寡,本身也會影響乃至決定物價走勢。市場上投放和流通的貨幣過多,必然會帶來局部乃至全局性的物價上漲,反之則會造成局部乃至全局性的物價下跌。這是一個常識。比如,美國在疫情中由於實行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出現40多年來的高通膨,以致美聯準不得不暴力加息。可即便如此,美國物價仍然很堅挺。中國過去一年大幅擴張貨幣,物價卻只表現為小幅上漲,且漲幅在最近一、兩月還降低,如果這個現象成立,它將顛覆經濟學關於貨幣發行與物價上漲的基本規律,好比物理學的基本定律被改變一樣,是不可思議的。

事實上,一些學者說中國經濟正陷入通縮,不僅僅看CPI的低迷表現,也包括失業率仍處於高位,特別是年輕人的失業狀況幾乎沒有改善,家庭債務規模持續擴大等。經濟通縮的另一說法,是經濟衰退或者蕭條,通縮的程度等同於衰退的幅度,而經濟衰退的直接表現就是企業開工不足,失業率高企。中國經濟在一季度雖然增幅達4.5%,看起來不錯,但是分析其經濟成分會發現,外資這塊創造的GDP同比下降了2.7%,私企只增長2.0%,可見,4.5%的增長主要是由國有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創造的。

改革以來,中國經濟的增幅靠的是私企和外資,這兩者也是就業和國民財富的蓄水池,當它們欣欣向榮,蓬勃發展時,多半預示中國經濟持續向好,高速增長。一旦由國企來帶動經濟增長,表明中國經濟的結構出了問題,私營企業的活力喪失,民間投資不活躍,經濟整體處於蕭條或半蕭條的狀態。

目前中國經濟總體呈現的正是這種狀況,所以失業率仍然高達5.4%,特別是年輕人的失業率接近20%,和去年幾乎沒有什麼改善。就業和收入是直接掛鉤的,失業率高,借債度日的家庭也就增多。因為生活畢竟要過的嘛,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長期的高增長帶來了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升級,要他們消費降維有一定難度,因此要維持生活水準的不降低或者降低幅度不大,就只能負債消費。根據央行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國負債人數達7億,剔掉老人和小孩,中青年負債人數佔比在80%以上,早在2020年底,中國居民的債務余額與可支配收入之間的比例高達137.9%,而同期美國是95%;同年,中國居民債務還本付息額/可支配收入高達15.0%,美國為7.5%。人們常講美國民眾是借貸消費,寅吃卯糧,而中國民眾喜歡存錢,以備未來之患,現在中國民眾依然喜歡存款,但從這個負債規模和比例看,寅吃卯糧的現象也比美國嚴重。

「上身」和「下身」的問題

失業率高,家庭負債規模大,不僅會影響當下的經濟發展,如果這種現象得不到改正,也會影響未來的經濟增長,而它要得到改善,又取決於經濟增長,這就類似一個雞生蛋和蛋生雞的關係。對於中國經濟目前這種看似難解的現象,學者們也在尋找原因。在我看來,用明晰的語言,對此現象做出最準確解釋的是清華大學教授、社會學家孫立平。他在自己的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分析了該問題,把它解釋為中國經濟正在形成一種新的二元結構,可稱為淤塞型通縮。這個新二元結構一元叫國計,一元叫民生,有點類似人的上半身與下半身。國計的部分包括解決卡脖子的高科技和高端製造業、出口產品中升級的高端部分、專精特新、軍工及政府部門等,是比較重要的高端部門;民生部分則是那些與人們日常生活相聯繫的部分。他認為市場上看起來充足的貨幣主要去了國計部分,也就是在上半身循環,尤其是製造業中的高端部分和政府部門,而在民生部分或下半身流入的就比較少,所以人們感受到失業、收入下降、債務壓力、預期變壞。總之,足量的貨幣在二元結構中淤住了,物價就處於萎靡狀態。

孫立平對此開出的藥方是,打通二元結構,在不能完全打通的情況下,至少重心往下端的民生部分下沉。也有經濟學者建議中央政府要激活國有企業的動能,中國國企的資產總規模高達200多兆元,釋放其中的10%即可解決目前的地方債務危機。也許,中國經濟處於通縮有些嚴重,準確地說,是剛剛開始進入通縮,如果採取正確的做法是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季度消費的提振和3月進出口的好轉,都是有利因素,但要使中國經濟不鎖定在通縮當中,根本上還是要激活民間資本、外資以及企業家們對中國未來的預期和信心。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鄧聿文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