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中美互亮底線,「欲報(復)還休」?

2021年2月8日

中美外交主管終於通話了。在中共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的通話中,雙方談到了人權和台灣問題、緬甸政變,以及國際體系。

拜登何時與習近平通電話?
拜登何時與習近平通電話?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 Goldmann

(德國之聲中文網)不出意外,兩人幾乎在所有這些議題上都針尖對麥芒,楊潔篪強調了在台灣、香港、新疆、西藏等事務上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的既有立場,布林肯則重申美國將繼續在新疆、西藏、香港等問題上維護人權和民主價值觀,同時將同盟友和夥伴一起,讓中國為台灣問題、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體制、威脅印太地區的舉措等負責。

拜登尚未同習近平通話,這不是像有些觀察者解讀的故意冷落中國那麼簡單,而應該是還沒有準備好同習談什麼。目前氛圍下的兩國首腦的通話,一定要在管控雙邊關係上達成某種共識或者諒解,否則爭吵一通,各唱各的調,還不如不通話。這也說明對華關係對拜登政府而言,在強硬的外表下,也是很謹慎的。

拜登在日前的專訪中,將中國描述為"最激烈的競爭者"而非"衝突者",似乎有意要在競爭和衝突之間劃界限。這與他在國務院的首次對外政策演講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者"的定位一脈相承。雖然對華關係不是該次演講的重點,但也勾勒出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輪廓。在拜登看來,中國在經濟發展、強制性外交、少數民族政策、智慧財產權和全球治理五個方面對美國構成了巨大威脅,因此需要在這些方面回應中國咄咄逼人的態勢。他雖表示華盛頓會與北京合作,可合作必須以符合美國的利益為先決條件。而為同中國更好地競爭,美國也必須先處理好國內問題,與盟友聯手,在國際社會佔有一席之地,並重建美國的信用與道德權威。

拜登宣誓就職 北京民眾怎麼看?

02:0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從拜登、布林肯以及美國其他高官近期釋放的訊息看,華盛頓的對華政策包含以下幾點內容:一是中國是美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在未來數十年恐怕都如此;二是美國會在一系列議題上同中國展開強硬競爭,特別在民主和人權問題上回擊中國;三是在符合美國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和中國在氣候等有限領域進行合作;四是在貿易、經濟、科技、人權和國際規則等方面聯合盟友與夥伴,共同對付中國的破壞行為;五是做好美國自己的事情,"以榜樣為實力",在實力的基礎上和中國競爭;六是在台灣和南海等地緣政治上,承諾保護台灣,並以自由航行的名義,強化美國在南海的存在,挑戰中國的南海聲索權;七是對中國實行"戰略忍耐",暫時不急於和北京打交道。

可見,拜登的對華政策繼承和延續了川普的強硬抗中路線,但也認識到美國自身的薄弱和實力的相對下降,因此要練好內功,團結盟友,維護民主和人權這個核心價值。後兩者仍是美國作為"燈塔國"的道德感召力所在,儘管川普四年對美國的民主和人權有所損害,但它依然是美國對付中國的最好武器,就此而言,民主和人權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力量。這也意味著,華盛頓的對華政策底線,是不能容忍北京以"內政"為藉口,肆意破壞國內人權,同時在全球推行以"低人權"為基礎的所謂中國發展模式。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北京對拜登政府改善對華關係的期待降低。在拜登首次發表對外政策演講前,楊潔篪利用美中全國委員會視訊會議的平台,系統闡述了中國的對美政策。雖然楊表示北京的目標是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可預期、建設性的軌道,構建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大國相處模式,使兩國沿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軌道向前發展,但北京也將繼續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他為此提出了四點具體意見,正確認識看待中國,恢復正常交往,妥善處理矛盾分歧,開展互利合作。

2018年11月9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蓬佩奧和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華盛頓舉行記者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C. Kaster

楊潔篪關於中美關係的講話不過是在重複中國外交當局去年以來一直在說的,但這不表示它就是老生常談,沒有意義。以楊的身份,首次系統性針對拜登政府闡述北京的對美政策,它的基調是軟中見硬,貫穿著習近平一向強調的底線思維。"軟"的部分是"四個從不、一個無意",即從不干涉美國內政,從不對外輸出發展模式,從不搞意識形態對抗,從不尋求挑戰或取代美國地位,無意劃分勢力範圍;"硬"的部分是敦促華盛頓切實尊重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和關切,停止插手香港、西藏、新疆等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停止試圖通過干涉中國內政來牽制阻撓中國發展。北京認為,這些問題關乎中國的核心利益和民族尊嚴,牽動14億中國人的民族感情,碰不得,否則最終只會給中美關係和美方自身利益造成嚴重損害。這其實也給美國劃了三道底線。

兩個底線嚴重對立,一個說碰不得,碰了中國人會很生氣;一個說偏要碰碰,不碰就不是美國。中美關係的這種狀況,正如有中國學者在評論楊布通話指出的,(它)既有大國的矜持,也有相互的釋放;既有各自對關係改善的條件設置,也有"欲報(復)還休的自以為是"。

兩國在幾乎所有事情上的對立,眼下看很難有妥協餘地,除非一方退讓或認輸,否則客觀情形必然是螺旋式的競爭和對抗下去,直到最終決出勝負。就中美的實力而言,雖然中國正在快速追趕美國,但至少在未來10多年裡,無論是單項還是總體國力,美國要強過中國,何況美國還有眾多盟友和夥伴,並且堅守道德和價值高地,難以想像,在這種形勢下,華盛頓會主動同北京言和。而北京也難以做出大的退讓。一旦在底線問題上失守,華盛頓會不會得寸進尺,步步進逼?北京將退無可退,其後果不但讓其他國家認識到,中國不過是泥塑巨人,硬不起來,從而跟在美國後面紛紛向中國索要好處;也無法向國內民眾交代,何以在底線問題上一讓再讓,鑑於中國民族主義的熾熱,民意只會把北京看作膽小鬼。

因此,雙方若不妥協,就只能一報還一報。

這對雙方當然是考驗,然而無疑對北京更不利。我曾指出,拜登會比川普让北京更難處理。後者一味對中國施以極限打擊,看起來爽,但由於它是以耗損美國的實力為代價的,事實上給了北京擴充戰略的空間,只要中國挺住攻擊,後面就無大礙。但拜登的戰法將令北京頭疼,注重人權和規則,提升實力,多邊包抄,北京要尋求突破點不是那麼容易的。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