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假新聞與政治交流

Andreas Ross 法蘭克福匯報
2018年12月24日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員Andreas Ross認為,這是「假新聞」時代所需要的:政治家們必須改變交流方式;公民們應該更耐心傾聽。

USA Halbzeitwahlen 2018 | midterms | Eklat Jim Acosta, CNN & Donald Trump, Präsident
Fake News這個詞與川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圖片來源: Reuters/K. Lamarque

(德國之聲中文網)"假新聞"現象之主要問題並非概念不清,而是事情本身。然而,它到底為何物?政治家們的謊言?調查不充分的新聞?憤怒公民們有選擇的接受?敵意宣傳?網路上由"機器人"自主發出的消息?富於創意者杜撰的爆炸性新聞,以賺取廣告收入,因為網民們樂於點擊每一個荒唐的訊息?或者,"假新聞"是人們自己不願聽的所有一切?

從根本上說,"假新聞"現象涉及的乃是信任危機,而這一危機,即使不存在混亂的分析,也已難克服。因為,在數字化"土石流"衝擊下,很多參與者失去了支點。然而,解開繩團,原該是第一步。亂像一片恰恰有利於原本就不在意真相的人們。

只要看一眼"假新聞"這一標籤的歷史,你就會認識到這一點。它的興起得益於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戰;它之模糊不清而成為戰鬥用語得益於勝選人川普。

在選戰後期,外界得知,一批又一批臉書新聞在馬其頓問世,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充斥其間:教宗方濟各呼籲把票投給川普;一名與希拉蕊‧克林頓結盟的聯邦情報局探員被發現遇害身亡。它們與政治無啥關係:川普乃本年之故事,因此可以通過此類聳人聽聞的消息掙錢,不需要出版社或電台電視台的"社交網路"幫了大忙。

圖片來源: DW

評論員們指責川普,明目張膽扭曲事實,開闢了"假新聞"疆域。而大多數傳媒則大謬不然,堅信克林頓會贏得選舉。川普大大利用了這一失誤,宣稱"傳媒"才是撒謊者。自那時起,每一方都指控另一方,傳播"假新聞"。對討論而言,這是一種毒害。不僅是在美國。

當然,在政治中,欺瞞、撒謊和不信任,並不新鮮。新的地方在於經由網路的極端化。只需耍點小聰明,每個人都可贏得大量受眾。不懷好意的玩家們也就利用了這一點。比如,俄羅斯:安安然然從遠處通過假訊息宣傳戰給西方民主制的驅動裝置裡摻砂。編程機器人是這一發展的組成部分,但絕非其終點。軟體的學習能力愈強,與操控網上討論方向的"假公民們"的戰鬥便愈困難。

同時,傳統媒體也難以從企業角度對數字化做出恰當回答。越是同自身以及數字轉型糾纏不休,眾多編輯部便越難以為繼:一方面,應利用新的網路參與手段,記者們的耳朵應更貼近公民;另一方面,媒體該捍衛自己的管理者角色,駕馭訊息洪水。其它做法在一個分工社會裡不會有意義。

然而,分工基於信賴,而很多公民已經不願相信傳媒,也不信任政界。政治交流危機所涉及的面也要廣大得多,絕不止於呼籲機器人消息須註明、管理"社群網站" 須強化、网络抵抗能力須增強。這個危機首先是自找的。要求"實話實說"的呼聲不絕於耳。政治交流從來都被視為是一種藝術,能將複雜的實事內容包裝在簡明的訊息裡。不過,一旦要傳達的是一個被迫建立在妥協基礎上的政府政策,這一手法便會很快捉襟見肘。

過去數年,政治家們有了新經驗。在有關自貿或有關聯合國移民公約的討論中,"普通"公民們會問及仲裁性的細節或《人民習慣法》一類抽象方案。由於政黨和議會也實行分工,因此,並非每個政治家都能對所有問題都提做出明確的回答。反過來,很多選民也只是從網上獲得某種論點的碎片,而並不詳細瞭解各條約內涵的機會和風險。而一旦雙方均指控對方提供假訊息("假新聞!"),則不再有真實可言。

其實,政界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有很多東西需要隱瞞。政界必須嚴肅對待公民,提供更多的解釋,告訴人們:這個,我們實施了;那個,還沒有。直言困難所在,雖與市場營銷的簡單做法相悖,但政治交流不是做洗衣粉廣告。不過,有上下文的"實話實說"需要的確想瞭解實情的公民。這麼多嚴肅態度還是需要的。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