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布林肯這個遲到的對華政策演講可以用「鎖住中國」四字來描述它的核心意涵,它建立在以下的判斷基礎上:(1)中國不僅具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而且是唯一具有這種能力的國家,如果讓北京的願景實現,那麼過去75 年來保障世界持續進步的普世價值觀將會得到顛覆。換言之,拜登政府確認,中國不僅要改變現行的國際秩序,而且要改變二戰以來美國和西方主導的價值觀。(2)未來十年是美中競爭的關鍵期,對美而言具有決定性作用;也即在未來十年,美國和西方輸不起這場競爭。(3)然而,鑑於中國是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國應對從氣候變化到新冠疫情等各種超越意識形態或與意識形態關聯不大的挑戰的能力的一部分,這些挑戰還包括不擴散和軍備控制、打擊非法麻醉品、糧食安全、全球宏觀經濟上的協調等,以致美中「都不得不與對方打交道」,兩國需要和平共處,華盛頓也隨時準備就各種問題加強與北京的直接溝通。
延伸閱讀——客座評論:中美外交緩和一個新起步?
所謂「鎖住中國」,就是在中國的周邊,尤其在東亞和西太平洋區域,建立一堵規則的高牆,不讓中國的影響力越出中國,至多讓中國的影響力保留在西太平洋地區,即把中國鎖住在西太。因為中國的勢力已經擴散在西太,要把中國趕回有困難,但決不能讓中國的影響力越出西太向全球擴張。它包括這幾個要點:
一是美國不尋求同中國發生衝突或打新冷戰,不尋求阻止中國作為大國發揮作用,發展經濟或促進本國人民的利益,也不尋求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
二是美國不指望北京改弦更張,而要塑造北京所處的戰略環境,以推進建設一個開放和包容的國際體系的願景;
三是美國捍衛和加強以維護和平與安全、保護個人和主權國家的權利並使所有國家能夠共存與合作的國際法、協議、原則和機構機制;
四是美國將在未來十年採取「投資、協同、競爭」的戰略,投資於美國國內的實力基礎,同美國的盟友和合作夥伴網路協同,以更好地與中國競爭。
可見,「鎖住中國」的含義不是要打敗中國,而是建立盡可能廣泛的包圍圈,用規則去鎖住中國,用布林肯的話說,美國「所有這些行動都致力於捍衛並在必要時改革應當讓所有國家受益的基於規則的秩序」,並「希望引領一場在技術、氣候、基礎設施、全球衞生和包容性經濟增長方面力爭上游的競賽」,從而阻撓和壓制中國力量的上升,限制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擴大。
華盛頓時間11月15日晚間,北京時間11月16日上午,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影片會晤。雙方強調了他們有責任確保兩國不會走向衝突。
圖片來源: Susan Walsh/AP Photo/picture alliance華盛頓時間11月15日晚間,北京時間11月16日上午,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影片會晤。《華爾街日報》評論說,此次影片會晤「為這兩個大國間的緊張關係降溫,兩位元首試圖管理雙方存在分歧的問題,並尋求找到溝通方式來避免衝突」。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美中兩國領導人曾於今年2月和9月分別通過一次電話。此次的線上影片會晤實屬首次。
圖片來源: Yue Yuewei/Xinhu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習近平在開場白中對拜登說:「今天是我們第一次以影片的方式會晤,當然這個不如直接面對面,但也很不錯,看到老朋友感到很高興。」路透社指出,在中國,「老朋友」這個詞意味著親近,可顯示彼此熟悉和信任的程度。2011年,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曾邀請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拜登訪華。當時除了在北京舉行歡迎儀式,習近平還陪同拜登前往四川成都進行訪問。
圖片來源: Lan Hongguang/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 今年6月有媒體問拜登,他是否可能以「老朋友打給老朋友」的方式給習近平打電話,為WHO的新冠溯源調查人員尋求訪問渠道。當時拜登回答說:「讓我們把話說清楚。我們彼此都很瞭解。我們不是老朋友。這純粹是工作關係。」路透社報導稱,在習拜視訊會議之前,白宮發言人普薩基又被問及那段話。她說:「嗯...我可以確認...他仍然不認為他是『老朋友』,所以這一點仍然是一致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時殷弘說:「我們中國人稱某人為老朋友時,意思是我們已經認識很久了。但『老朋友』並不一定意味著他還是真朋友。」
圖片來源: Ng Han Guan/dpa/picture alliance習近平在影片會晤中強調,台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原因是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製華」。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他說,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歷屆美國政府對此都有明確承諾。拜登則強調美國在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的指導下,繼續致力於「一個中國」政策,稱美國強烈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損害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行動。
圖片來源: Daniel Ceng Shou-Yi/picture alliance中國外交部在會晤後公佈的新聞稿中稱,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希望台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據美國之音報導,白宮資深官員在記者會上被要求證實拜登是否說出了「不支持台獨」的話。這位官員沒有直接作出回答,但表示白宮官員們已多次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久前,拜登稱若中國對台發動攻擊,美國承諾會保衛台灣,暗示美國之前奉行的對台灣地位的「戰略性模糊」政策發生了變化。不過之後白宮官員收回了這種說法,稱美國的對台政策沒有變化。
圖片來源: Daniel Ceng Shou-Yi/picture alliance會晤結束後白宮發出的新聞簡報中稱,拜登對中國在新疆、西藏和香港的做法以及更廣泛的人權問題表達了關切。新華社報導稱,習近平在影片會晤中說:「我們願在相互尊重基礎上就人權問題開展對話,但我們不贊成借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他還說,文明是豐富多彩的,民主也是豐富多彩的。民主不是一種定製的產品,全世界都一個模式、一個規格。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要由這個國家的人民自己來評判。如果因為實現民主的形式不同就加以排斥,這本身就是不民主的行為。
圖片來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在談及中美經貿關係時,習近平說,在商言商,不要把中美經貿問題政治化。雙方要做大合作「蛋糕」。他還提出,「美方應該停止濫用和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打壓中國企業」,「美方應該重視國內宏觀政策外溢效應,採取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拜登則敦促中方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並希望看到兩國貿易官員之間的會談能取得進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 Ohde拜登在會晤開場致詞時強調,美中關係需要一些常識性的「護欄」,防止「競爭」轉為「衝突」。他說,美中雙邊關係「在我看來不僅對我們兩國,而且坦率地說,對世界其他地區都有深遠的影響」。習近平說:「中美兩國是兩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輪,我們要把穩舵,使中美兩艘巨輪迎著風浪共同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紐約時報》分析認為,兩位領導人都表示願意以一種避免世界兩大強國之間發生衝突的方式處理分歧。僅此一點就可以為今年兩國關係會發生重大摩擦的可能性降溫。
圖片來源: Susan Walsh/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中美競爭與對抗
拜登上台之初,曾提出在實力的基礎上和中國打交道,對中國既競爭又合作也對抗的對華政策。但在實際中,這三者很難做到界限分明,運用自如,特別是競爭和對抗,在美國已把中國定義為頭號戰略對手的情況下,難以劃清它們的界限,所有的競爭都含有對抗的元素,是帶著一種對抗的心態去競爭的,這樣就難免滑向對抗,即使是出於需要同中國合作,也是一種競爭性合作,不可能為兩國關係的惡化起到休止符的作用。既然最後只剩下一種對抗關係,那麼中國也只能以對抗對對抗。從兩國關係一年多來的演化來看,正是如此。這當然不可能達到拜登政府的戰略意圖,中美關係從而只有更壞,沒有最壞,這樣下去,不可避免的終極宿命,就是打一仗,通過戰爭來決定勝負。台灣大概率會是美中決戰的戰場。
延伸閱讀——布林肯對中戰略演說:北京威脅更勝俄羅斯
很多人正是用此種思路看待美中關係。雙方都有鷹派,想往這個方向引導。拜登政府或許是覺得美國社會為美中最後一戰還遠遠沒有做好準備,又或認為在雙方都有核武的情況下,戰爭的代價美國也無法承受,還有可能是在拜登發出武力保衛台灣的表態後,中國幕後的警告起了作用,總之,從布林肯的演講看,拜登政府剎了車,意識到過去的競爭合作對抗「三部曲」有問題,於是改為投資、協調和競爭新「三部曲」。
內政外交 雙管齊下
新的對華戰略在態度上似乎有所軟化,它不提對抗,和老「三部曲」的一個最大不同,是將對華關係、對華戰略置於美國的同盟關係、印太戰略框架下,作為後者的一個組成部分。老「三部曲」明顯只針對中國,新「三部曲」嚴格來說,不全針對中國。美國加強對國內競爭力、創新和民主的投資,雖然直接的動因是中國,可確實也需要大幅改正,比如美國老舊的基礎設施,創新能力的下降,以及川普对美國民主的破壞等,需要修復;對盟友和合作夥伴的網路協同,則有助於追求共同的目標,促進共同的事業。新「三部曲」的「競爭」是直接針對中國而來,但也只有在前兩者做好的基礎上,才能更有力地和中國進行競爭。將中國置於同盟關係之下,凸顯拜登政府的優先目標是發展好同各類盟友的關係,在印太建立不同層次的網路和盟友圈,它們組成一個印太戰略框架,將中國置於該框架內,以鎖住中國。
一年前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中國領導層或許抱著一種矛盾心態:一方面期待新總統一改川普任性好鬥的風格,華盛頓能與北京重新對話;另一方面又擔心民主黨人上台後,其原本對華不友好的路線讓目前的對抗勢態加劇。這一年來,美中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圖片來源: Bildagentur-online/Ohde/picture alliance2021年2月10日,拜登在上任3周後首次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兩人就新冠疫情丶氣候變化及防止武器擴散等議題交換意見。拜登還談及中國經濟政策丶香港丶新疆人權丶對台施壓等美方關切話題。習近平則表明,台灣丶涉港涉疆等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希望美方謹慎處理。9月初,兩人再度通話,華盛頓方面稱,拜登傳達的訊息是,美國希望確保「動態保持競爭」,在未來不會出現任何情況使雙方轉向「無意的衝突」。11月16日,習近平與拜登首次影片通話(圖),從公開報導看,議題及相關表述並未超出之前兩次通話的范疇。
圖片來源: Jonathan Ernst/REUTERS中美官員3月18日在阿拉斯加舉行拜登上任後兩國首次高層會談,參與者包括中國外長王毅、國務委員楊潔篪,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會談明顯帶有對抗氣氛,美方表示,如果中國希望重建雙邊關係,應該改變自己的行為;楊潔篪則批評華盛頓進行長臂管轄,王毅警告美國將無法「遏制」中國。會談被媒體形容為「各說各話」、「針鋒相對」,最終「不歡而散」。
圖片來源: Frederic J. Brown/REUTERS2021年3月美中阿拉斯加高層會晤前夕,華盛頓宣佈對包括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內的24名中國大陸及香港高官進行制裁,禁止金融機構與其發生業務往來。美方稱制裁原因是北京方面持續打壓香港的政治自由。中國全國人大此前通過決議,對香港的選舉制度進行改革,被認為使香港民主派參政參選空間進一步壓縮。北京回應稱會「採取必要反制措施」。
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拜登上任後,美國擴大了對中國公司的制裁名單。2021年6月4日,拜登簽署一項行政令,自8月2日起禁止美國人交易首批包括華為,中海油等59家中國公司的證券。11月,美國延長對中國「涉軍企業」投資禁令,延續川普时代的措施,禁止美國實體投資被與中國軍方有關的中國公司,並對原有名單作了更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M. Schiefelbein美國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圖)於7月25日至26日訪問中國,在天津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外交部副部長謝鋒等官員會談。此次會晤氣氛也並不融洽。謝鋒指責美國應為兩國關係陷入僵局負責,並敦促美方無條件撤銷對中方領導人、官員、政府部門的制裁,取消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停止打壓中國企業,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等等。舍曼在會談中強調,美方不希望讓「激烈和持續的」美中競爭「轉變為衝突」,美國希望確保通過「護欄和界限」,「負責任地管理兩國關係」。
圖片來源: Phoenix TV/AP Video/picture alliance9月底,滯留加拿大3年的華為前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與美國檢方達成協議,將針對她涉嫌銀行欺詐一事撤銷起訴,孟隨後獲釋回到中國。幾乎與此同時,在孟晚舟被捕後不久在中國被逮捕並被押的兩名加拿大人也得以獲釋回國。美國政府對此表示歡迎。這被稱為中、美、加三國之間一項高風險的「換囚」活動。 有評論稱這項進展有助於緩解中美緊張關係。
圖片來源: Jin Liwang/Xinhua/AP/picture alliance 2021年裡,中美分別任命了駐對方國家的新大使。接替崔天凱任中國駐美大使的是秦剛。拜登則任命本已退役的伯恩斯(R. Nicholas Burns,圖)任駐華大使。兩人均為資深外交官,有豐富的政府工作經驗。伯恩斯雖沒有太多中國經歷,但被視為穩健、務實。秦剛也被視為謹慎型丶而非「戰狼式」的外交官。
圖片來源: Rod Lamkey/CNP/picture alliance11月16日習近平與拜登線上峰會後,中國官媒和美國國務院當天證實,中美將放寬對來自對方國家記者的簽證限制。自2020年初川普政府將部分中國駐美媒體列為「外國使團」後,雙方均對彼此駐地記者進行限制。華盛頓要求中國官方媒體駐美機構削減60名中國籍雇員,並限制中國籍記者簽證,而北京則驅逐了《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及《華盛頓郵報》的11名美籍駐華記者。之後,許多新申請中國簽證的美國媒體工作者也無法順利取得記者簽證。中美兩國現相互保障現任常駐記者在遵守防疫規定前提下可以正常往返對方國家。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Y. Bogu12月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禁止進口來自中國新疆的商品。未來不管是全部或者部分在新疆製造的商品,都會被預設為涉及強迫勞動丶不得進口,除非公司能夠提出「明確和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其供應鏈中沒有強迫勞動,則可有機會上訴。
圖片來源: VCG/imago images12月6日,美國政府正式宣佈將對2022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即美國官員將不會出席北京冬奧。理由是「中國在新疆正在進行的種族滅絕丶反人類罪以及其他侵犯人權的行為」。 中國大使館發言人批評美國此舉是將體育政治化,表示:「事實上,沒有人關心這些人是否會來」。不過12月底有媒體報導,美方為數十位為奧運團隊提供支持的中低階官員向中國提出簽證申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月19日證實,中方已經向美方由政府官員組成的團隊部分成員審發了相應簽證。
圖片來源: Noel Celis/AFP/Getty Images 雖然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政策和手段有變,但它對中國的定位、方針和目標沒變,布林肯的演講透露出的依然是遏制和圍堵,遏制中國的實力,限制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只不過更多強調運用「規鎖」的方式,即用規則鎖住中國。實際上,拜登政府過去一年對中國實行的技術限制,經貿脫鉤,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等,繼承的還是川普时期的做法,儘管布林肯表示美國不會試圖切斷中國經濟同美國或同全球經濟的聯繫。拜登也把美中競爭塑造為價值觀之戰,是「民主和專制」的競爭,並通過地緣政治的集團化來遏制中國。美國的印太戰略是以美日美韓、四方安全對話、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印太經濟框架組成的,拜登政府並不諱言這種多層次的組合以遏制中國為目的。美蘇冷戰表現為地緣政治的集團對抗和意識形態上的制度對抗,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其實也不脫這兩點,本質上依然是一種冷戰心態,是一種新冷戰,從而同布林肯宣稱的決心避免和中國進行新冷戰相反。
延伸閱讀——客座評論:中美臨近攤牌,兩種情形習近平最有可能攻台
故可想而知,北京對布林肯這次演講的反應非常負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她的推文中說,布林肯的「這番講話聽起來更像是針對中國發起全面戰略競爭或戰爭的宣言」。華用了「戰爭」二字,說明北京完全不願接收布林肯弱化批評中國的調子所釋放出的某種「善意」,原因在北京看來,布氏演講透露的拜登政府的對華新戰略「鎖住中國」,和川普的極限施壓,在動機、意圖和手段上沒什麼兩樣。既然拜登政府認為未來十年是美國鎖住中國的關鍵期,北京會持同樣的想法,認為未來十年是中國突破美國遏制和圍堵的關鍵期。
中美阿拉斯加會晤 雙方互不相讓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