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如果從北京的九三閱兵讀出中國的全球治理主張,讓你覺得過度聯想,那麼我要告訴你,這是北京自己說的。中國官方宣稱,上合天津峰會的最大成果,就是習近平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議。
上合峰會和九三閱兵前後只差了一天。參加峰會的多數成員國領導人也上北京出席九三閱兵。這不是巧合,而是北京的刻意安排,不僅僅是為了便利這些領導人觀禮,還是為了突出這兩者的聯結——對習近平在峰會上拋出的全球治理倡議,九三閱兵要借抗戰的歷史意義以及先進武器的展示做一個注腳。
很多中國人還沉浸在9月3日北京天安門的這一幕:浩蕩的步伐、整齊的方隊、劃破長空的戰機、沸騰的人群、城樓上的領導人,構成了一幅極具震撼力的畫面。但如果把這次閱兵僅僅理解為一次紀念抗戰的儀式——雖然這是它的直接目的——未免低估了其要傳達的意涵,它與我們當下所處的世界,其實有很深的關聯。也就是說,在全球秩序搖擺不定的今天,北京要以歷史記憶為資本,以軍力展示為載體,參與未來規則的重寫,在全球治理中取得領導地位。可以說,這正是北京借此次閱兵,要表達的主張。
在中國政治文化裡,閱兵並不只是軍事展示,而是一種「禮」的現代延續。古代的王朝有「朝會「」大典」,今日中國有逢五逢十的大閱兵儀式。這些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政治傳統的繼承。「禮」意味著秩序,秩序意味著正統。九三閱兵不僅把中國在抗戰中的角色固定在「東方主戰場」的敘事中,還通過宏大的形式,讓國家權威和民族記憶在視覺上重疊。每一次齊步走、每一次整齊劃一的轉身,都是在向國內社會傳遞一個訊號:國家依舊強大、政權依舊穩固、未來依舊掌握在我們手中。
中國尋求全球治理話語權
這種「禮」的政治功能在中國語境裡是被接受甚至期待的。人們熟悉這樣的節奏:大典來臨,歷史被重新回望,民族的傷口被再次縫合,而未來的願景也被隆重鋪陳。正因如此,九三閱兵在國內的作用遠遠超過一場簡單的紀念活動。它是一種再造集體記憶的方式。通過它,抗戰的意義被重新定義——不僅是過去的勝利,更是今天北京提出國際秩序主張的「合法性」所在。
外界可能覺得這是「歷史的政治化」,但在中國語境裡,這是「歷史的現實化」。歷史不是死的,而是被不斷召喚、被不斷重塑的。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抗戰勝利的世界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不僅僅是紀念過去,而是為當下的國際政治鋪設道義舞台。北京借此強調,既然在當年的全球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那麼在今天的全球治理中,也理應擁有「重大」話語權。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九三閱兵和上合峰會上的「全球治理倡議」可以放在同一條邏輯線上。前者提供了歷史合法性,後者提出了制度主張。歷史和未來在這裡被一根線穿起來:我們不是偶然崛起的國家,而是有歷史貢獻、有道義資格的力量;我們不僅要在經濟上強大,還要在制度設計上掌握話語。
然而,北京也非常明白,一個國家的道義力量和經濟實力雖然也很重要,但世界秩序的根基,最終取決於你的軍事實力強不強。任何國際規則、制度倡議,如果缺乏軍事硬實力的支撐,終究難以為繼。這就是國際政治的現實。因此,北京才要在這次以紀念抗戰為名號的閱兵典禮上,展示一批先進武器,目的不僅是告訴中國人民,中國從此不會再受外敵的侵凌,你們盡可以享受和平的美好;也是向全球尤其南方國家——北京認為,全球治理倡議代表南方國家利益——看到中國軍事實力的強大,從而支持北京的全球治理倡議。
可見,閱兵的形式和倡議的文本,看似風格迥異,一個是鐵血的硬實力展示,一個是文辭的軟話語提出,但它們的目標是相同的:在全球秩序重塑的關口,為中國贏得主導地位。
不可否認,世界確實正處於劇烈的變化中——用北京的話說,處於百年未有之變局。美國的霸權力不從心,歐洲的自主性始終搖擺不定,俄羅斯因戰爭而陷入困境,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對舊秩序越來越不滿。換句話說,這是一個缺乏穩定錨點的時刻。誰能提供有說服力的敘事和方案,誰就可能在未來的秩序塑造中佔據優勢。北京深知這一點。九三閱兵是敘事,全球治理倡議是主張。敘事提供道義高度和實力支撐,主張提供方向指引。
儘管這次閱兵是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社會矛盾頻出的背景下,這讓它在國內顯得頗具爭議,持自由主義思想的一些中國人對北京極其奢華的閱兵儀式頗不以為然,但在中國的政治邏輯裡,這樣的儀式正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手段。經濟有波動,社會有焦慮,那麼就需要一種更高層面的「共同記憶」來穩定信心。閱兵就是這種信心的象徵,它雖不能直接解決就業或房價問題,但在心理層面能製造一種穩定感:國家更加強大,未來會更加美好。
對內加強凝聚,對外輸出倡議
這種穩定感在國際舞台上同樣有用。對外,北京要讓世界相信,它不是一個追求擴張的修正主義國家,而是現有秩序的守護者和新秩序的提供者。強調抗戰的正義性,就是在強調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合法身份」。強調全球治理倡議,就是在宣告中國願意為未來體系貢獻公共產品。雖然閱兵展示的先進武器和軍事實力會被西方以及和中國有領土衝突的少數國家看作一種威嚇,然而在不滿國際治理秩序的多數全球南方國家看來,中國的軍事實力是對未來新秩序的一種保障。因此,兩者結合,就是「歷史正當性」與「制度正當性」的雙重疊加。
從更高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戰略的雙向操作」。一方面,中國需要國內社會的團結與信心,於是用閱兵來凝聚;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國際社會的認可與支持,於是用倡議來輸出。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反而是互相補充的。就此而言,九三閱兵是「向內的政治秀」,而全球治理倡議是「向外的制度秀」。二者合在一起,才是中國完整的戰略敘事。
當然,這條道路並不平坦。靠閱兵凝聚的內部信心,如果國內的治理和發展水準在短中期內得不到較大改善,有可能快速流失;另外,要讓國際社會真正接受中國的全球治理方案,僅靠歷史敘事和軍力展示也不夠。治理需要資源投入、需要規則妥協、需要對外提供切實的公共產品。這意味著未來北京要在氣候、金融、科技、發展援助等多個領域付出更多責任。換言之,如果說九三閱兵強調的是「我們有資格」,那麼全球治理倡議強調的就是「我們有擔當」。資格和擔當,兩者缺一不可。
長平觀察:閱兵與抗議——「打倒紅色法西斯,推翻共產黨暴政!」
這也讓九三閱兵的含義更複雜。它既是一種自信的宣示,也是某種不安的掩飾。自信在於,中國確實具備了展示軍力和話語的能力;不安在於,中國依舊面臨諸多內外挑戰。正因如此,這場閱兵才會顯得有些矛盾:它既要對內凝聚人心,又要對外宣示力量。
雖如此,九三閱兵與全球治理倡議的結合,透露出的還是北京的一種雄心,要在歷史與未來之間架起橋樑,用記憶支撐秩序,用秩序引導未來。在全球秩序可能改寫的關鍵時刻,北京要告訴世界,我們不僅是當年的戰勝國,也是未來的規則制定者。
在此意義上,九三閱兵是一場歷史與未來的交接儀式,而全球治理倡議,則是這場儀式的延續與展開。兩者合在一起,構成了中國在新時代的戰略敘事:不只是參與者,更是塑造者;不只是繼承者,更是設計者。
這就是九三閱兵真正的含義。它讓我們看到,一個國家如何把歷史轉化為資源,把記憶轉化為資本,把過去的勝利轉化為未來的主張。而這種轉化,或許正是全球秩序新一輪較量的關鍵所在。西方社會需要清楚地瞭解這一點。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