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如果馬克思活到今天?

2021年5月4日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特裡爾,一個相對富裕的猶太中產家庭。他如果今天還健在的話,那今年5月5日就是他的203歲生日。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一個德國學者和實踐家,其理論給整個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這些變化是好是壞,在當今這個不穩定的、但同時也是令人振奮的世界,重新審視他的思想遺產依然有其重大的意義。

Karl Marx
1875年的馬克思肖像照圖片來源: Friedrich-Ebert-Stiftung/AdsD/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馬克思1835年10月就讀於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他的政治生涯始於1842年,擔任新成立的激進民主的《萊茵報》的編輯,在普魯士國家的審查條例下,該報不得不在第二年停止出版。然後他搬到了巴黎,1845年被驅逐到那裡。1848年,他被驅逐出了他在比利時的新住所。回到德國後,馬克思創辦《新萊茵報》,並參與了萊茵地區的革命-民主潮流。雖然他在1849年"煽動叛亂"的審判中被宣告無罪,但隨後他被作為無國籍人驅逐出境。他與家人在倫敦度過了最後的流亡生活,直到他去世。

由於馬克思創造了百科全書式的理論,尤其是系統性地批判資本主義的理論,因而被後人捧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他長期以來受到了許多人各個方面的讚美和非議。

非議者大多把馬克思的理論與後來俄羅斯十月革命以來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等同起來。 筆者以為,把兩者混淆在一起,這有點過分地冤枉了他。當然,馬克思的理論遠非十全十美,而且確實漏洞不少,但仍有很多值得思考回味之處。所以至今,他的思想火花不時被人提及,也是正常的。

記得筆者在80年代上海大學期間,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同齡人成立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那時專門請復旦大學哲學系的導師們來講課,同時一起討論馬克思的文獻和時政。可以說,那時是我比較緊密地接觸馬克思思想的階段。

86年後,我特地去了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念哲學專業,因為那裡有以哈貝馬斯為主的著名的新馬克思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學到了不少東西,而最主要的就是馬克思的批判精神。正是因為對馬克思的敬仰,還在當初的東德特意購買了43卷的德語版的馬恩全集。

柏林牆倒塌後,西歐的幾個國家的學者繼續努力編輯出版馬恩全集。在"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Internationale Marx-Engels-Stiftung,IMES)帶領下,準備在2025年之前編輯出版114卷的馬恩全集。目前已出版了65卷。

在當今的中國,儘管當局依然把馬克思看成是馬克思主義的奠基者,並時常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但事實是,即便在共產黨高級幹部內,真正去認真地探索馬克思思想、看馬克思原著的已是寥寥無幾。至於在百姓的眼中,"馬克思主義"無疑已成了說教或是諷嘲。

"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馬克思把工人推翻資本主義的革命看成是解決資本主義矛盾唯一的途徑,這也許是他的理論中一大敗筆。由於他認定了資產階級與勞工階級的矛盾不可調和,所以他默認了殘酷的、血跡斑斑的革命運動的合法性。這似乎也違背他把人的生命、人的價值置於最高的原則。而且,他的革命論似乎為後來列寧領導的俄羅斯革命和中國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同時,應該承認,馬克思當初聚焦的是西歐特別是英國的資本主義,換言之,他是個歐洲中心主義者,他對歐洲以外(包括俄羅斯和亞洲)的地區並非感興趣,更談不上深入的研究了。 在1881年寫給維‧伊‧查蘇利奇的信中,就俄羅斯的現象,儘管他聲稱"它能夠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佔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但並沒有提供像他對於西歐資本主義研究那種系統性的論據。

列寧等共產主義領袖是否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圖片來源: Imago/Itar-Tass

這種情況必然導致了後來的政治領袖們(列寧、史達林以至與以至於毛澤東)有很大空間"發展馬克思主義"。實際上,馬克思也許已經意料到他的理論會被後人"繼承發展"後,走上教條化,甚至可能歪曲他的本意,所以他跟自己朋友多次說過,他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如果馬克思活到今天,可能有一個對他來說很大的困惑:即那些自稱"社會主義"的國家,照理是應該已經消滅資本、消滅了私有制,杜絕了人類不平等,政治比傳統的資本主義更自由的社會。但現實確實,社會主義國家不僅保留了資本主義的一切,而且拜金主義、商品拜物主義比比皆是,好多公司996如同正常,試圖維護勞工利益的律師、記者被鎮壓。至於言論自由,可能還比不上馬克思後期居住的英國。這樣的社會主義,馬克思能接受嗎?

馬克思也許沒有預料到傳統資本主義的自我轉型,即從殘酷的原始資本主義到今天的"社會資本主義"(social capitalism),當然也沒預料到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這並非是說,今天的資本主義完全人道化了,也不是說,當今的西方民主制度到達了完美的地步,相反,問題依然很多。但是,相比較,如果從馬克思對人類的異化的批判角度來看,當今哪個社會制度更異化,應該是一目瞭然的。至於一個與世界資本主義共存的所謂的社會主義,同樣地存在著資本、勞動者、管理者的衝突和矛盾,但執政者大多明顯地站在資本的一方。為工人階級服務成了一個空洞的口號。如果馬克思活到今天,想必肯定不會沉默。

馬克思著名的異化理論

在此,筆者並不想細談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倒是想特別介紹一下馬克思的對資本主義批判另一個視角,這就是他著名的異化理論。 所謂異化,即本來事物或人類有其自然的發展軌道,但是,由於外界的作用,改變其發展的正常性。馬克思揭示了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基礎性的、普遍的表現形式,即"物化"(Verdinglichung)或"商品拜物教"(der Fetischismus der Ware)現象。物化與商品拜物教這兩個概念是有差別的。就物化概念來說,它本來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因為任何性質的勞動,包括馬克思所肯定的作為自由自覺活動的勞動,都會把人的精力物化在勞動的產品中。馬克思這裡所批判的物化同時也是異化的物化。

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商品拜物教還有兩個衍生物:一是貨幣拜物教。二是資本拜物教。

不管物化還是商品拜物教,其根源是私有制。馬克思說,私有制使人愚蠢而片面,"以致一個對象,只有當它為我們擁有的時候,就是說,當它對我們來說作為資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們直接佔有,被我們吃、喝、穿、住等等的時候,簡言之,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

馬克思認為,跟私有制相輔相成的,就是分工。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由於馬克思認識到分工是和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聯繫在一起的,即"分工,分工的階段依賴於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準",即馬克思理論中,工人感到自己失去對自己從事的勞動的控制的狀況。隨著流水線作業和分工的細化,勞動異化作為結果之一在現代社會體現得越來越明顯。

卡爾‧馬克思 帶來了多大爭議?

04:1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總之,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主要體現在勞動的異化,進而也體現在人的本身的異化。那麼什麼樣的勞動才是正常的勞動呢? "我的勞動將是自由的生命表現,因此是生活的樂趣。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它是生命的外化,因為我勞動是為了生存,為了得到生活資料。"

共產主義的生活方式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闡述了自己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

實現人類勞動從謀生勞動向樂生勞動的轉變,才能徹底揚棄異化需要。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努力發展生產力,只有當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時,人類才有可能使其勞動超越謀生的水準,進而成為樂生的需要。

筆者以為,儘管共產主義作為一個全球的圖像,也許是一種美好的憧憬,但僅僅從實現這個美好社會需要的幾乎是無限制的資源來看,難以想像是否能成真。但馬克思描述的共產主義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思考。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提供了如下的一個共產主義的生活方式:

在共產主義的社會,"…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換言之,共產主義的社會由於物資資源相當豐富,謀生勞動也成為多餘,所有的勞動都是樂生勞動。 只有這樣,人的價值才體現出來。而在當今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情況下,馬克思想像的那種物質豐富的情景大概永遠不會出現。但是,如果強調,如果一個人能把謀生勞動與樂生勞動化為一體,那豈不是也體現了馬克思的倡導的生活方式?

同時要指出的是,馬克思關心的共產主義的生活方式,直接關係到每個人實實在在的自我實現。而不是徒有虛名的集體。

從馬克思的描述中看,一個人有選擇權是一個很重要的實現人的價值的前提。 一個社會給個人提供的選擇(工作、愛好等)越多,異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另外,從馬克思的描述來看,在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保證情況下,一個社會提供給社會成員的有閒時間越多,個人的自我實現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關心社會的投入也會越大。

馬克思在他的描述中提到"批判者",也就是有政治評論或藝術批評能力的人,這並非隨意。馬克思的一生就是一個典型的"批判者"。而批判是需要自由的。這就意味著,有充分的政治自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

當然,馬克思描述的共產主義的生活方式隱含一個明顯的錯誤,那就是嚴重忽視了專業分工的積極意義。要知道,做一個高品質的獵人、牧人、批判者,都需要專業的訓練,更不用說一個牙醫、建築設計師了。但總體來說,他想像的共產主義的生活方式確實是人"正常化"而非"異化"的體現。

馬克思與當今世界

很難說,當今世界的左派們在那些所謂"社會主義國家"裡能找到馬克思想像的共產主義社會哪怕是一點的痕跡。如果馬克思活到今天,那他會說,今天的國際政治矛盾的主體依然是現代的資本主義,但是,現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資本主義的競爭,即市場資本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打著社會主義名義的國家資本主義,在勞動以及人類異化方面不比市場資本主義更弱。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也許會很欣慰,因為正是有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資本主義的存在,他的批判資本主義的思想火花將不斷被後人傳接。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