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談到政治問題時,多數歐洲人相信美國與歐洲之間的差異,就如同歐洲足球與美式足球間的鴻溝。如同美式足球般,美國民主是屬於美國的內部游戲。侯選人可以在失去多數普選票的情況下入主白宮,這樣的選舉系統在美國人看來或許正常,在外人眼裡並不合理。但無論存在哪些差異,歐洲還是能借鑑美國選舉的一些教訓。英國劇作家斯托帕德(Tom Stoppard)在1972發表的作品《Jumpers》中詼諧地寫道:"投票不是民主,計票才是。"今年的美國大選驗證了這個說法。
民主的本質在於,輸家能接受失敗並承認選舉結果。美國總統川普对選舉公平性的攻擊,不僅破壞美國的聲譽,而且可能預示著可能的不幸-有爭議的選舉將在美國國內外激增。
民主無法防止分裂
對於陷入分裂的國家中的不同政黨人士而言,民主最大的威脅不是破壞既有規則,而是其它黨派的勝利。越來越多人做好玉石俱焚的準備,只為防止對手上台。在這樣的壞境下,法院、中央銀行或自由媒體等中立機構面臨了淪為政治武器的風險。
美國大選也讓我們學到,在受到新冠疫情衝擊最嚴重的社會中,更可能加劇現有的分歧,而不是促進國家的統一和團結。美聯社的一份分析指出,在人均新增病例最高的376個縣中,絕大多數選民(佔這些縣的93%)支持川普。
歐洲應把美國的情況看作一次警告:如果延長封鎖並關閉經濟,我們的社會可能會開始出現類似於我們在美國目睹的爆炸性混亂。
雖然人們經常讚揚民主能彌合現代社會中的分歧,但美國過去四年的經驗顯示,民主政治可能強化並加劇這些分歧。選舉揭露出民主黨和共和黨不只是兩個政黨,在選戰中更成為各自為政的兩個國家。這場政治戰爭不會因為川普败選而終結。
人口結構具有決定性
歐洲人還可以從美國的經驗中學到,政治人口結構經常決定命運。數字很重要。一旦數字改變,權力便會更迭。人們在對民主的陳述中一直堅持,選舉的勝利是由選民的心態轉變而決定。但權力也可能因為選舉機構的偏移被顛覆。這樣的情況發生在當具有強烈集體偏好的新一代出現時,例如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西方民主國家。當數量龐大的新選民加入政治並將其重塑時,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許多國家在引入普選制度,或是出現大規模移民後,也會有這樣的結果。拜登之所以能在亞利桑那州或喬治亞州取得出色成績,不是因為選民心態改變,而是人口結構發生變化。
所以許多本土主義者認為移民增加不僅構成經濟或文化威脅,也會成為政治威脅,這樣的想法不足為奇。無論在美國或歐洲,多數群體對於自己可能成為少數群體的憂慮,都會成為本土民粹主義崛起的最強助力。
歐洲的議會制在體制上能更好地防止政治極化,但波蘭的例子顯示,這個體制並不一定是最好的防禦方式。如果我們不找到彌合城鄉、教育程度和老少政治偏好差異的方式,歐洲民主將被美國式的兩極分化所感染。
"川普前時代"一去不復返
美國的經驗也告訴我們,絕大多數支持拜登的新一代人已經準備好除去社會中的民粹主義包袱。但當談到年輕一代的政治承諾時,歐洲人應提防避免將美國夢照單全收。
歐洲30歲以下民眾所佔的人口比例低於美國。劍橋大學民主未來研究中心近期的研究指出,無論從絕對值或與其他年長族群的比較值來看,全球各地的年輕世代對民主的不滿逐漸增加。事實上,將選票投給拜登並不意味著不受民粹主義的多數主義吸引-尤其是如果它來自左派。
美國還要一段時間才會正式公佈誰是下任總統,而且人們可能要到一月中旬才會得知誰將控制參議院。但即使是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歐洲都不該像過去幾十年那般依賴美國。民主黨重返白宮並不意味著"川普前時代"將回返。
歐洲有理由擔憂,川普的第二次次任期可能將破壞歐盟提上議程。如今這樣的風險顯然已經消失,但歐洲如果想等待拜登為歐洲指路,那就大錯特錯。現在該是時候由歐洲接觸華盛頓,根據大西洋兩端的現況,提出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願景。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先是小布希,然後是歐巴馬,再到川普,執政近16年的德國「鐵娘子」經歷了一任又一任的美國總統……而如今,拜登成為了梅克爾執政生涯中的「第四任」。
圖片來源: Maurizio Gambarini/dpa/picture alliance這是梅克爾與拜登在2009年11月的照片,這位德國總理看上去心情大好。當時,梅克爾剛剛在美國國會發表了講話,而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幾句話就把梅克爾逗笑了。時隔十多年,梅克爾與拜登再次在白宮會面,想必依舊和諧,應該比她和川普相處容易不少。
圖片來源: Reynolds/dpa/picture alliance 這是2019年底北約峰會間隙梅克爾與川普会面時的圖片,兩人看起來關係不太好。無論是伊朗問題,還是貿易問題或者北約,梅克爾與川普在許多問題上的看法相距甚遠。兩人不僅無法認同對方的政治主張,外界認為兩人的私人關係也很緊張。美國CNN曾引述消息人士稱,川普曾在與烏克蘭總統通話時,稱梅克爾「笨」,受俄羅斯的擺布。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這是2018年6月加拿大的G7峰會上。當時這張照片引發全世界的討論。梅克爾是在試圖向川普解釋世界問題嗎?還是她在問,誰是西方世界的真正領袖?坐著的川普,是這裡唯一說得算的人嗎?
圖片來源: Reuters/Bundesregierung/J. Denzel2017年3月,梅克爾首次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晤川普、與新聞界見面時客氣地問了這一句。豈料,主人毫無反應,且有意瞥向另一邊。事後,他說,他根本就沒聽見梅克爾這一問。
圖片來源: Reuters/J. Ernst看得出來,這位女總理和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他任內最後一次在柏林訪問時親切互動。這是2016年11月,川普当選新一屆總統後數天,歐巴馬似乎有意要將捍衛西方民主的責任轉交給梅克爾。美國媒體競相譏嘲道,她現在是自由世界的女首領了。
圖片來源: Reuters/F. Bensch2011年6月,白宮,身著晚禮服的梅克爾從歐巴馬手中接受自由勳章——美國的最高文職勳章。她因對歐洲政治所作的努力而獲此殊榮。觀察家們指出,這一頒獎亦是德美關係良好之證明。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2015年6月,在巴伐利亞的阿爾卑斯山麓舉行的G7峰會上,歐巴馬和梅克爾之間幾乎可稱友誼的關係已微露端倪。這位聯邦總理能確信,將得到美國在氣候保護問題上的支持。然則,隨著川普当政,情形大變。
圖片來源: Reuters/M. Kappeler喬治‧沃克‧布希總統首晤梅克爾後便對她充滿好感,她對自由的熱愛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媒體上解釋說,這種熱愛與梅克爾的前東德經歷有關。2006年7月,在聖彼得堡G8峰會上,他從後面為梅克爾輕輕按摩;驚訝之餘,這位女總理不禁高舉雙臂。布希總統顯然是出於好意這麼做的。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A. Nemenov2006年7月,在梅克爾選區的一次燒烤餐會上,笑容可掬的喬治‧沃克‧布希將一塊烤乳豬肉放入梅克爾的餐盤裡。梅克爾邀請他訪問自己位於梅前州(Mecklenburg-Vorpommern)的選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PA/G. Bergmann2007年11月,梅克爾帶著丈夫約阿希姆‧紹爾(Joachim Sauer)去了德克薩斯州的克羅福特( Crawford)農莊,看望歐巴馬的前任喬治‧沃克‧布希。他帶倆人看了一處小峽谷。在政治上,那時已經涉及了一個在川普当政後又引發爭議的議題:伊朗局勢。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Kugler2017年7月,在赫爾穆特‧柯爾的葬禮上,前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為這位故去的德國老總理髮表了充滿幽默而又傷感的悼詞。他說,「我愛過他」。回到座位上去時,顯然十分動情,他不由自主地握住了梅克爾的手。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M. Murat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