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教育

從兒子的獎學金想到的中德考評制度的異同

沈凌
2018年10月14日

中國大學的獎學金並不完全是獎勵「學習」的,它試圖把學生各個方面表現都包容在內,然後給出一個總的獎勵。德國則不然。

Freie Universität, FU Berlin
柏林自由大學的圖書館大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eBROKER/B. Claßen

(德國之聲中文網)兒子到亞琛理工大學留學第一學年,十二門功課拿了9個1.0,平均成績1.2,由此申請到了大學獎學金(為期一年)。這個對大部分中國家長來講很陌生的數字,我卻很熟悉,我充分瞭解它的困難程度。德國計分是五分制,1.0是最高分,4.0是及格線。按照我的經驗,德國大學寬進嚴出,最後能夠畢業的比例大約在50%左右,這體現在每門功課的成績上,不及格率要遠高於中國大學。而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講,這個第一學期又特別難熬,因為語言往往不是很過關,坐在課堂上像霧像雨又像風,一會兒教授就宣佈下課了。所以,聽到兒子傳來的好消息,有點兒忘乎所以,忙不迭地曬在朋友圈內。

德國大學本來就是免費的,相當於人人享受美國大學的"半獎"(免學費在美國是一種獎學金等級),由此,本科階段的德國大學獎學金就遠少於美國和中國大學。我在波昂大學念書的時候,想都沒想過免費讀書之外還能拿錢。於是我問兒子怎麼回事。原來第二學期的時候,有同學告訴他,可以自己申請,於是兒子就簡簡單單地填了一張表格,現在通過成績審核,就拿到了。

最受外國學生青睞的5所德國大學

01:1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看著兒子很得意的樣子,我忽然感受到德國大學的激勵制度和中國大學的區別所在。想當年,我在浙江大學讀本科的時候,也是年年都拿獎學金的。但是每年的獎學金越拿越少,為什麼呢?不是我的成績越來越差,其實我在班裡的成績排名還是很穩定的。原因是我越來越"脫離組織"(內容很豐富,限於篇幅,不再細說,你懂得)。在中國大學,獎學金並不完全是獎勵"學習"的。我們試圖建立一個很龐大而全面的考評體系,把學生的各個方面表現都包容在內,然後給出一個總的獎勵。比如寢室衞生的考評也被按照一個複雜的轉換系數,納入到最後獎學金的考慮範圍中,諸如此類。

這樣一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首先,中國大學的考評貌似很全面,卻不能解釋它是如何給出各個方面表現的權重的。比如寢室衞生的分數和高等數學的分數,如何取一個加權平均,得到總成績呢?這個權重相當重要。理解不了這一點的朋友,自動複習初中數學。

不論我們的大學考評老師如何殫精竭慮設計這個權重,不可否定的是:市場最終對學生的評判是多元化的。一個高科技企業或許特別看重一個學生的專業能力,寢室衞生不在考慮範圍之內(權重為零);一個政府機構或許就比較注重學生對公共物品的負責態度(權重較大)。所以,大學給一個綜合的獎學金,並不能讓這個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展示給用人單位一個清晰的訊號:你這個獎學金究竟說明你很聰明呢?還是你很願意為人民服務?

但是德國的獎學金就是單純獎勵學習成績,不存在這個問題。那麼德國的大學畢業生如何向用人單位展示他是一個很有公益心的人呢?沒問題,你可以告訴應聘單位你參加了什麼公益組織,服務了什麼項目和時間,出具相關的證明等等。

本文作者沈凌博士圖片來源: privat

總之,學校給你一個平台,讓你自己去選擇你願意並特別有能力從事的活動,最終獲得一份獨具個性的履歷表。這樣走向市場,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這不正是兩千年前,我們的孔老夫子教育我們的"因材施教"嗎?為什麼兩千年後,在全世界推廣"孔子學院"的孔子後人,卻忘記了這個重要的教育原則,一心只想生產千篇一律的學生了呢?

其次,學生一般不太搞得清楚,這個複雜的評價體制到底是如何給出最終結果來的。於是,"黑箱"操作就多起來了。特別的關係或許能夠帶來一定的好處,加入學生會或許能夠建立這樣的特殊關係,於是網上盛傳大學生幹部的官味濃烈。而德國大學給我兒子的獎學金,條件似乎很簡單。因為申請表並不要求你提供寢室衞生的情況,顯然這就不是考慮因素。估計他們也就是單純地按照成績排了個名次。

而社會活動那種難以用分數和名次衡量的東西就不用打分的辦法,你究竟是否出色,讓別的評價體制發揮作用,為什麼一定要用分數呢?實際上,德國學生對社會活動非常熱心。經常可以看到學生會組織的活動,包括抗議德國政府的行動。

大學並不是什麼象牙塔,我們的大學生也未必生活在真空裡。什麼樣的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走向社會,就會鑄就社會上的形形色色的制度,反過來也一樣。這樣"綜合全面"的考評制度也充斥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大家可以對號入座,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作者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經濟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