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拜登未來幾周會訪華嗎

2024年9月2日

時評人鄧聿文認為,拜登若在任期內不訪華,將成為首位四年任期內未訪華的美國總統。雖然沙利文的北京之行為雙方高層對話鋪平了道路,但最終決定權在於北京。

如果拜登不在任內訪華 將開創歷史先例(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Mike Segar/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50多個小時對中國的訪問讓外界頗感意外。雖然沙利文和中共外事辦主任王毅舉行過多次秘密會談,但此前都安排在第三國,唯一的一次是去年10月因為習近平去美國參加APEC會議,順道訪美和拜登舉行工作會談,王毅飛了一趟華盛頓,和沙利文協調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此次沙利文特意跑到北京來和王毅進行三天兩夜的戰略溝通,而且是在拜登政府處於「看守」狀態下,美中的這個安排頗有點不尋常,難怪外界猜測,沙利文此趟行程的真正目的,是要和中方協調安排拜登可能的訪華之事。

美國安顧問有八年沒有訪問中國,沙利文也是在任期快要結束前訪華,這本身反映了美中關係的緊張和糾結,儘管如此,對沙利文這趟「畢業之旅」——根據一些中方媒體的說法——有評論給予很高評價,認為是「滿分」,沙利文無論從面子還是裡子,要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從面子來看,不僅習接見了他,也和中共軍委副主席張又俠見了面,算是中方對他的超規格接待;從裡子來看,沙利文此行最大收獲,是讓北京同意舉兩軍戰區領導影片通話,這是在美眾議院前議長佩羅西訪台後中方作出的八項反制措施中涉及軍事的一項,考慮當下的台海形勢和中菲南海衝突,解放軍和美軍戰區領導級別的通話,對防止事態滑向美中軍事衝突非常重要,這也是目前美國對華政策首要目標。

當然,這不意味著中國在美方壓力下就有所「失」,因為兩軍戰區領導的通話同樣符合中國的利益。從北京的角度考慮,當下最大的政治就是恢復經濟,讓國內外對中國接下來的發展樹立起信心,這就要求北京營造一個不那麼壞的地緣政治環境,尤其是周邊不能起大的衝突。而在台海和南海這兩個不僅是潛在而且已經是現實的衝突點,美國的作用非常直接,美方如果管控台灣和菲律賓,這兩地最多只會出現一些小規模的衝突;但如果美方鼓勵乃至放縱台、菲挑戰中國,台海和南海發生大的衝突的可能性就大增。可美方如何管控台、菲,又和中國直接相關。特別在目前階段,儘管拜登政府實質上處於「看守」狀態,但也因為拜登沒有連任壓力,如果他在美中關係上做出在中方看來是魯莽的舉動,比如邀請賴清德訪問白宮,對美中關係的影響將是破壞性的,進而也影響到美國正在舉行的選舉,使得兩黨候選人不得不對華更強硬,由此產生某種變數,並導致美中關係進一步下墜,北京不能不要有提防。

美方的態度轉變

因此,沙利文此訪,同王毅的會談,表明美中高端戰略對話管道並沒有因為美國大選而受到衝擊,對北京來說,提高了在美國大選季和政權交接季美中關係的可預測性,而習和張同沙利文的會面,也凸顯了北京重視與美國的這種戰略對話,有助於中美在一些特別的情況下加深認識、防止衝突和誤判,這對中方當然有利。

此次沙利文和王毅的會談,從中方新聞稿來看,前者表示,同意應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對方,競爭也應當是健康、公平的;美國和中國將長久地在這個星球上和平共存,美國的政策目標就是要找到讓美中關係可持續發展的辦法等。這些表述尤其是「同意應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對方」,如果和2021年3月雙方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舉行的「2+2」會談美方的表態比較,就知道此話從沙利文口中說出,頗不易。安克雷奇的會談,是拜登上任後首次進行的中美高層對話,當時美方出席者是沙利文和國務卿布林肯,中方出席者是前外事委主任楊潔篪和王毅,沙和布兩人用倨傲的語氣對後者說,要「從實力地位出發」和中國打交道——這也成為拜登四年美國對華政策的指導方針之一,後來美國的政治人物,包括拜登在不同場合都強調過這一點——當即引來楊潔篪一通「我們不吃你這一套」的咆哮,據說現場火藥味十足。如今三年多過去了,美方也很少再說這話,沙利文這次終於說出「同意應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對方」,不管是不是因為主場在北京而說的一番場面上的話,能夠這樣說,表明美方姿態的放緩,對中方而言,當然可以起到一種心理上的作用。

那麼,沙利文此次訪華,是否會和中方討論拜登訪華的可能性?中方的新聞稿透露雙方討論了兩國領導人接下來的互動問題。如果說,沙利文這次行程意在美國大選期間穩定美中關係,不排除有這個選項。因為拜登訪華本身構成當前階段穩定美中關係的一部分,至少是有助於這種穩定的努力。

中美外交的可能的「先例」

先來看拜登,他當然願意訪華,否則他就成為美國總統在任四年沒有訪華的第一人。拜登可能不願意開創這個自美中建交以來唯一的「先例」,因為這樣就顯示不出他作為一個老練的外交家的色彩。拜登30多年參議員的公職生涯,大部分時間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渡過,做歐巴馬的副總統,也深度參與對華政策,曾經多次訪華,也同習見過面,所以拜登自詡在對華外交上有豐富經驗。但在四年總統任上,如果因美中關係的惡化而未能訪華,不單是一大遺憾,也破除了他在對華外交上這種老練外交家的人設。可假如他能在餘下幾月訪華,則向美國社會表明,即使他在經濟科技和地緣政治上對中國施以極大壓力,在圍堵和遏制中國上取得了相當大成效,可他仍然能夠訪問中國,足以顯示他在對華外交上手法的老道,並用最後的訪華作為壓軸戲,為他四年總統的任期和公職生涯劃下「圓滿」句號。另一方面,他的對華政策的外交遺產——既競爭又合作;以競爭為主,以合作為輔;在競爭中管控雙方分歧,避免走向軍事衝突,其繼任者也將不得不在相當大程度上予以繼承,哈里斯不用說,假如勝選,至少在初期,她基本會照搬拜登的對華政策;哪怕是川普当選,也不可能公開推翻他的對華政策,就像他不得不一定程度上繼承川普的對華政策遺產一樣,因為這已經形成了一種對華利益結構。

然而,問題在於,拜登能否訪華,不取決於他本人和華盛頓,而取決於北京特別是習近平。一般的看法認為,從現在到美國大選,也就兩個多月時間,拜登還能做成什麼?如果他來中國,和他達成的共識在美國選出新總統後就不管用了,北京為什麼要在此時邀請他訪華?何況,拜登也是一個不履行承諾的總統,之前和他達成的共識經常並不算數。

但是,亦有中方學者持不同意見,認為北京有可能邀請拜登訪華,比如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就研判,在中美領導人通話以及在多邊場合可能碰頭之外,北京還是希望拜登在卸任之前能訪問中國。尤其是美國11月將舉行總統大選,美國政客往往把中國當替罪羊撈取政治資本,如果拜登能訪華,不僅顯示中美關係不能輕易走向分裂,也有助於緩和美國的對華政策壓力。朱峰的這個說法應該不純粹是他個人的評判,也反映了目前北京的一種思路。正如前面所講,拜登訪華讓美中這種既競爭又合同,同時以競爭為主,在競爭中管控分歧的做法形成美中關係的一種結構,要改變這種結構在新總統初期有一定困難,從而不至於使美中關係在換了一個總統伊始就處於一種動蕩中。此外,如果拜登訪華能夠成行,亦預示著在明年一月前,作為「看守」總統的拜登不太可能再出台激烈的對華打壓措施,從而也就減少了這段過渡期中美關係的可能波折。

不管能不能訪華,兩人的近期通話,或者在 10月和11月舉行G20和APEC會議期間兩人見面,則幾乎是可以確定的。而如果拜登訪華,最可能的時間會在11月3日美國總統選舉前,過了這個日子,拜登就沒有必要訪華了。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