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新質生產力」 是一貼聖藥嗎?

2024年3月10日

在兩會期間,習近平的「新質生產力」一概念更是成了一個無人不提及的亮眼的詞匯。參會的人又是解讀釋義,又是歌頌讚揚。 但它是否能解決當今中國的經濟問題的一貼好藥,還是值得質疑。

杭州的一家智慧型製造工廠
杭州的一家智慧型製造工廠圖片來源: Costfoto/Nur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質生產力"最早由習近平去年9月到黑龍江考察時提出。他的原話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中國的《經濟日報》發表的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題為"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對習近平的術語進行瞭解讀。盛朝迅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相對於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是指大量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網路、雲計算等新技術與高素質勞動者、現代金融、數據訊息等要素緊密結合而催生的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

無新意

暫且不談這個詞是否是習的發明,從本身含義來說,此概念是在沒有什麼新意。因為除了通過追求使用最新的技術,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引領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沒有其他的新意。因為這個理念在"中國製造2025" 的設計中已經體現出來了。

但之所以讓官員們和專家們如此圍著這個概念轉,一方面體現了一種有組織跟西方競爭的雄心,即要在黨的領導下,在世界技術層面當領頭羊, 走在西方前面;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的政治精英包括習近平目前都處於一種對中國今後的發展焦慮之中,也是因為習近平個人以為這是他給當前的中國經濟的困境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但在一個一言堂的國度,對習近平提出的概念能做比較公正評估,實在罕見。 首先,我們必須問,習近平為什麼提出這樣的概念? "新質生產力"是否真有那麼神?實現它的前提是什麼?在實現過程中可能出現哪些問題?

物質主義的思維

凡是瞭解中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都知道,共產黨人喜歡稱自己是"唯物主義者"。 所謂唯物主義就是以現世的一切事實和物質存在為基準來做對社會的判斷。 那些存在於人腦中的概念以及見不著的所謂屬於上層建築範圍的制度等等,都不是唯物主義者主要要關注的事。筆者這裡不想從哲學的角度對唯物主義做進一步的分析。之所以提及此概念,是因為筆者以為,共產黨人從哲學的"唯物主義"到現實社會的"物質主義"只是咫尺之遙。而習近平目前熱衷的"新質生產力"正是他作為一個物質主義者的表現。

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在考慮解決經濟問題時,人們一般期待的是,從技術、生產、金融、人口、制度、社會公平等各方面來考慮,從而尋找出一個公正地解決問題的途徑。 但習近平作為一個物質主義者,思路就顯得很簡單。他把所謂的新質生產力看成是一貼能治萬病的好藥。而這裡他目光就集中在技術、生產上,即高精尖的技術以及高效率的生產。

習近平去年9月提出的「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在兩會期間成了一個無人不提及的亮眼詞匯圖片來源: Florence Lo/REUTERS

而這樣,制度改革就不是目前的首要任務之一了。 而實際上,中國迄今為止在經濟上帶來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制度造成的。 譬如,中國地方政府所謂的土地、房地產經濟問題,其根源就在於中國現有的制度安排包括稅收制度、以及提拔官員時唯GDP的制度造成的。 又如,中國官方對企業界中的國有和私人企業有區別的對待,對戶口制度造成社會極度不平等的驚人的容忍,對社會保險如此剋扣的財政投入。這些都是制度層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中國目前經濟困境的根源。但當局從幹部們自己的利益出發,就是不願意對這些領域進行徹底的改革。

幾個疑問

這種物質主義的視角必然是過分看重了先進的技術。在這裡,暫且不論中國是否能順利地、以最快的速度達到習近平的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目的。僅從理論層面,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首先是個測量標準問題。即到底到什麼程度和範圍算是實現了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實際上並非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因為一個系統性的技術進步必定會涉及組織和制度等多個方面的變化,但是,準確地衡量它的進步程度,是個相當難的事。而傳統的生產力測量方法可能無法完全捕捉到新質生產力的貢獻。

從社會公平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即便有,在中國整個製造業也是鳳毛麟角,它的好處肯定不能讓所有人都享受到。如每次歷史上技術發展一樣,技術的發展很容易導致不平等加劇,並進一步加大社會和經濟的分化。況且,中國不少在工廠和農村勞作的人,他們跟高科技一點瓜葛都沒有。 他們不僅不可能是新質生產力的得利者,而且原來傳統的生產方式更是可能因為先進的技術出現,而使得他們失去飯碗。 這就等於進一步擴大失業的人群。

不利的國際環境

除此之外,如果談論高精尖的技術,那就應該看到中國目前的發展環境並不順利。由於習近平政府造成的在西方國家政治信任度低,使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對中國高級晶片使用和生產的限制。儘管中國自己在努力地打破這種封鎖,但是否能在短期和中期實現自己的目標,其不確定性相當大。 而從客觀的情況看,新質生產力通常依賴於前沿技術的應用,而這些技術可能尚未成熟或者存在限制。例如,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和物聯網等技術在某些領域可能仍然處於發展階段,其應用受到技術可靠性、數據品質等問題的制約。再有,對高科技的基礎研究是無法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好長時間的。

從供需雙方來看,這裡還有一個市場需求和接受度問題:新質生產力的成功往往也受到市場需求和接受度的影響。如果市場對新技術或新商業模式缺乏認可或者由於某種原因接受度低,那麼新質生產力的應用可能會受到限制。以電動汽車為例。中國政府現在把電動汽車看成是"新質生產力"的一個代表性產品。 中國在國內銷售已經由於國人的有限購買力達到了飽滿程度, 而中國政府也不打算在進一步提高國民的購買能力。而現在,唯有靠國際市場賺取利潤。

2月26日,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商比亞迪的一艘汽車運輸船首次停靠德國不來梅港,卸下了3000 輛電動汽車。圖片來源: Lars Penning/dpa/picture alliance

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都開始保護自己的市場,保護自己的製造商,於是正在設置一道道門檻,使得中國的電動車無法在短期和中期內佔取相當大的市場份額。 而如果是這樣,中國就出現生產過剩的問題。這樣勢必無法滿足原先的期待,政府也就無法獲取足夠的稅收,來彌補其他領域的不足。

總之,"新質生產力"體現了習近平領導的中共在跟西方民主國家競爭中、在技術上佔優勢的野心。有野心也許比沒有野心好。但它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 中共當局在推廣這個用語時,似乎在傳播一個訊息,就是以往的發展模式以走到它的極限。這不錯。是到了換一個發展模式的時候了。但對轉換一個發展模式的首先要做的事不是完全拋棄所謂的"傳統的生產力",而是從制度上開始一個根本的改變。 要不然,"新質生產力"永遠可能是一個空中樓閣。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