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教育

客座評論:留學應該多元化

沈凌
2018年9月15日

作為一名老「留德華」,經濟學者沈凌驚訝地發現:中國井噴的留學潮中,留學目的國仍一如既往地集中於美、英、澳、加,絲毫沒有多元化的趨勢。對此,他提出了讓出國留學多元化幾點建議。

Ausländische Studenten in Deutschland Universität Aussicht auf bessere Bildungschancen
最近幾年,每年中國的出國留學人數達到五十萬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十年來,中國人出國留學呈現井噴態勢。按照中國教育部的數據,最近幾年每年的出國留學人數達到五十萬之多,與中國每年六七百萬的大學新生人數來比較,佔了差不多百分之八,而按照一所大學每年招收一萬人計算,差不多在中國教育"市場"上憑空多了五十所大學。這既有利於促進中國和世界的交流,也有利於培養人才並促進經濟增長。

另外,參考中國教育部與外國教育機構的數據,中國近年來每年去美國的留學生人數達到了三十萬,佔整個出國留學生的60%。按照每年五萬美元的學費計算,這相當於美國對中國的服務出口達到150億美元。

現如今,美國總統川普老是拿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說事兒,其實中國只不過多出口了一些低檔商品而已--每一個美元的出口商品,中國人能夠賺到的不過是其中的五六美分。但是美國就不一樣啦,這高等教育的學費,其邊際利潤極高。因為他們的固定投入幾十年前都已經投完了,中國孩子不去,美國不少大學想要維持目前的規模,只能虧錢。所以這幾十萬中國學生入讀美國大學,實際上就是給美國大學輸了500CC的血。當然,美國的大學多,品質好,去美國留學能夠學到一些世界領先的技術,這是大部分家長把孩子送去美國念書的理由。

位居留學目的國第二和第三的是英國和澳洲。近年來每年都有大約五六萬人去這兩個國家留學。如果再加上加拿大,90%的中國留學生去了上述英語國家。而這些英語國家基本都是對外國學生收取高額學費的國家,每年中國人為此支付大約200億美元。

性價比高的歐洲大學少人問津

然而實際上,在世界大學排名中,歐洲大陸國家並不比英語國家差多少。例如,在泰晤士大學排行榜上,歐盟國家(除英國外)進入前兩百名的大學有大約50所,佔比四分之一。特別是荷蘭、德國、法國、瑞士等國的高等教育水準,基本和英美大學相當。其中德國還是現代大學理念的創造國,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就是複製了德國大學的理念,才建立了這所百年不衰的中國好大學--北京大學。而且,基於公立教育的理念,歐洲大陸國家的大學基本都是免費的。對中國學生來講,性價比非常高。

但是目前在這些國家留學的中國學生佔整個中國留學生的比例遠不到四分之一,實際上連百分之十都沒有。比如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就只有大約四萬人,每年來德國留學的人數不到一萬人。

這其中,一方面是由於語言問題,去德國或者法國留學,都需要學德語或者法語,而這些語言在中國中學階段很少有相應課程。大部分中學畢業生對重新學一門語言有為難情緒。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們對留學歐洲大陸國家的宣傳很少,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比較少。讓大部分家長形成了習慣思維,出國就一定要去英美國家。

本文作者、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經濟學者沈凌圖片來源: privat

如何實現留學多元化?

不過,這種情況或許將在未來發生變化。中國教育部剛剛通過把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在高中作為正式外語課程的條例。下一步是不是就可以在全國範圍的大中城市,增加以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為第一外語的高中數量呢?同時,在以英語為第一外語進行教學的高中,廣泛開展第二外語教育,破除英語獨大的情況。

其次,除了語言問題,還有留學訊息問題。教育部應該出面和各國開展高等教育推廣工作,力求讓高中學生有渠道瞭解非英語國家的留學途徑,消除目前的訊息不對稱。

復次,做好不同國家的學制銜接工作。例如德國是基礎教育13年制的,而中國是12年制的,這樣直接留學德國會有一年的差別,那麼就可以在中國或者德國開設預科學習班,促進交流;也可以允許部分成績達標的中國學生直接申請德國大學。

總之,在美國對華政策出現搖擺的今天,特別是美國總統甚至於打算拒絕中國學生申請特定專業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反思這四十年來對英語教育的態度,盡量多元化,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也增加和世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交流與學習。

作者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經濟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