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習近平和李強來說,確保政權安全是第一要務,而這又需要經濟成長作為支撐(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GREG BAKER/Pool/REUTERS(德國之聲中文網)兩會前夕,中共政治局舉行了關於平安中國建設的集體學習,習近平在講話中再次提出要把捍衛國家政治安全擺在平安中國建設首位,這讓一些敏銳的觀察者覺察到,當局是否又要將國家安全置於經濟發展之上。人們有此疑慮,和下面這種流傳廣泛的看法有關:中國經濟之所以在疫情放開後的長時間裡萎靡不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當局把對國家安全的考量,放在發展經濟之上,當發展與安全產生矛盾或衝突時,寧可不要發展,也要確保安全。這成了中國官員事實上信守的規則。而現在,川普又重返白宮了,他對中國的關稅戰正在引起兩國的激烈對抗。
習近平為何如此強調「安全」?
上述看法似乎也得到現實有力印證。許多人會舉例說, 2022年召開的中共20大,習在報告中26次提到「國家安全」,遠超19大報告的18次,更比胡錦濤的18大報告4次提到「國家安全」多了22次。相反,20大報告提到「改革」,則只有寥寥幾次,顯見在習的心裡,安全的份量要大於經濟。當局此後還修訂了反間諜法,國家安全機關則大抓經濟間諜,搜查了一家本土和一家美資背景的商業咨詢機構,一時間弄得市場有點風聲鶴唳,亦讓外資感覺在中國投資不安全,甚至一度成為外交問題,以致當局多次出來保證,只要遵守中國法律,在中國投資就是安全的,不必擔心。
20大報告對安全的強調有其背景。中美對抗當時已經進行了五年,中國外部環境惡化。另一方面,20大是習完全排除其他派系,獨攬大權的開始,這也會引起中共黨內對他的不滿。在這種內外聯動下,習關注安全、重視安全——不管是他個人的安全還是政權安全,或者廣義上的國家安全——是不難理解的。這和2017年的19大背景很大不同,更和2012年的18大背景根本不一樣。
在中國,最高領導人重視什麼,那麼在執行環節,為突出這種重視,事情往往會做過頭。安全問題也一樣,還由於安全機關屬於強力部門,少受法律約束,從而在執法中給外界造成一種安全泛化的印象。這確實會影響市場特別是外資的擔憂。然而,如果由此得出國家安全高於發展經濟的結論,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在2023年疫情完全放開後,為了拯救在疫情期間差不多奄奄一息的中國經濟,從總理到經濟官僚,輪番上陣,不斷對外資喊話,對中國經濟要有信心,投資中國,當局在對外開放上也不得不廢除一些阻礙外資進入的法律。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的一個現象,就是開放的力度比之前更大,而輿論曾普遍認為,在美國圍堵下,中國會被迫閉關自守,搞內循環。
一年前,面對經濟急劇滑坡以及各地爆發的反政府抗議,中國官方終於放棄了習近平親自決定、「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的「動態清零」政策。讓我們一起回顧中國怎樣開始向「群體免疫」邁出了步伐。
圖片來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2022年12月7日午後,當許多市民正和往日一樣排隊做核酸之時,中國官方宣佈了改善疫情防控的新十條。除了沒有再提"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外,有關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離,不再查跨地區流動人員核酸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等規定也顯示,中國告別了長期堅持的清零政策,開始通過放鬆防疫措施逐步將社會導向經由感染奧米克戎病毒實現「群體免疫」的道路。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picture alliance就在不到一個月前的11月11日,中國的」清零沙皇「、副總理孫春蘭還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會議上強調,中國日前出台的二十條改善疫情防控措施不是放鬆、更不是「躺平」,要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講話精神,堅定不移堅持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由於所謂的改善疫情防控二十條部分內容與「動態清零」總方針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各地在防疫中「層層加碼」的問題仍然無法真正得到解決。
圖片來源: Liu Bin/Xinhua/IMAGO11月24日,在部分居民被封控已長達100多天的烏魯木齊,一棟高層住宅樓發生火災。嚴格防疫措施導致被封在樓裡的民眾無法逃走、消防人員也長時間不能越過障礙救火。官方稱,火災造成包括兒童、老人在內的10人罹難。該事件最終成為各地爆發反清零、反封控、反政府抗議活動的導火索。很長時間以來,清零政策導致的層出不窮的防疫亂像已經引起民眾廣泛不滿。對許多人來說,比病毒更可怕的是隔離、歧視、封控以及一些防疫人員對權力的濫用。
圖片來源: UGC/AP/dpa/picture alliance烏魯木齊大火在數十所大學和多個省市引發學生和民眾的群聚抗議。反封控、反核酸、反清零成為其主要訴求。上海市民11月26日晚間湧入當地的烏魯木齊中路,高呼「共產黨下台」、「習近平下台」。各地的抗議活動中,許多人高舉白紙,抗議中國政府打壓言論自由。隨著清零政策導致經濟滑坡,民生艱難、失業人口猛增、類似文革的場景重現,民眾的公民意識逐漸覺醒。最突出的事件是中共二十大前夕、2022年10月13日發生的北京市四通橋抗議行動。名叫彭立發的抗議者打出了「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謊言要尊嚴,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領袖要選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罷課罷工罷免獨裁國賊習近平」的橫幅。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儘管對新冠的研究和海外抗疫的經驗已經證明一年多來佔主導的奧米克戎毒株致病力低,死亡率已低於流感,中國官方仍堅持在抗疫之初取得較好效果、習近平親自決策的」動態清零「總方針,目的之一是想顯示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最高領導人決策的正確性。 為此,中國官方仍大力宣傳奧米克戎的危害,將海外放鬆疫情管控稱為」躺平「。由於缺乏真實訊息,當有20多萬員工的鄭州富士康發生疫情後,上萬工人為防感染以及不滿隔離條件而逃出廠區返鄉,令工廠生產面臨巨大危機,iPhone減產。後來招入的員工又因待遇問題暴動,遭到當局鎮壓。
圖片來源: Hangpai Xingyang/dpa/picture alliance中國抗疫初期,身著白色連體防護服的醫務人員被稱為「最美逆行者」。隨著地方組織的落實封控的人員以及警察也穿上這樣的防護服進行核酸檢測、消殺、監控、轉運感染者和密接人員,「大白」成為這些人的代名詞。有關「大白」使用暴力的負面報導和投訴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將他們稱為「白衛兵」。新十條中有關感染者和密接人員可以居家隔離,不再一律強制隔離,不得隨意擴大高風險區,不得採取各種形式臨時封控等條款受到民眾普遍歡迎,反襯了」動態清零」的不得人心。
圖片來源: REUTERS新十條公佈後,一些網民到武漢醫生李文亮的微博帳號下向他報告這個好消息。李文亮在中國疫情初期最早拉響警報、卻遭到「訓誡」,被稱為疫情吹哨者。他染疫身亡後,民眾自發悼念他,表達悲憤。微博用戶在他的帳號下寫道,「凜冬已過,你看到了」,「醫生,我們挺過來了,我們就要自由了」。
圖片來源: AA/picture alliance新十條一旦真正落實,圖中北京某地的這一場景也許不會再次出現。新規公佈後,旅遊平台上的機票、火車票搜索量激增。許多民眾期待能在春節期間外出旅遊或探親訪友。由於奧米克戎傳染性極高,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很快將出現感染潮。過去一年多來,中國的防疫主要放在「清零」上,疫苗接種停滯不前,現80歲以上老年人中,僅有40%的人接種了三針疫苗,因此,保護老年群體,「推進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迫在眉睫。這也是放棄清零政策後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圖片來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儘管今年3月上海出現疫情時,就有專家主張「與病毒共存」,但高層仍然決定封城「清零」。長達兩個月的封城不僅給民眾生活造成巨大影響,也令各行各業的供應鏈、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壓力。近幾個月各地不斷封控加劇了外貿下行的趨勢。德國工商會表示,因中國的封控政策等原因,超過三分之一德國在華企業計劃在中國之外的地方擴大生產,增加多樣化。對於中國現出台放鬆防疫的新政策,德國經濟界大多感到鬆了一口氣。
圖片來源: Chinatopix/AP/dpa/picture alliance為了替新冠政策轉彎做鋪墊,中國近日讓專家出面宣傳奧米克戎致病力低,目前無證據表明新冠有後遺症等等,但部分民眾仍對放鬆防疫的步伐是否一下子走得太大有所擔憂。中國政府一直拒絕批准西方疫苗供民眾施打,同時強調國產疫苗也對防止重症和死亡具有很好的保護力。新政策公佈後,中國很多民眾從先前的囤食品轉為囤藥物,準備迎接感染潮的到來。有專家稱,最終90%的人將感染奧米克戎,但達到群體免疫需要多長時間,尚無專家出面預測。不過,世界盃觀眾席上人們不戴口罩盡情歡呼的電視畫面已經讓中國民眾看到了回歸正常生活的希望。
圖片來源: Tom Weller/dpa/picture alliance 有人可能會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只要習近平不放下安全的心結,中國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以經濟建設為主,即便這個話寫在當局的文件或者領導人的講話裡。倘若這樣來看問題,過於偏頗。在整個中國的戰略環境已被重置的情況下,再像19大之前那樣不考慮或少考慮安全問題,事實上是做不到的。
經濟搞砸 一切搞砸
安全問題不能不考慮,但這不等於會把安全凌駕於經濟發展之上。個中道理不難明白,安全再怎麼重要,也大不過經濟對政權的重要。經濟搞砸,一切都會搞砸,因為經濟是根本,是支撐社會運轉和政權安全的物質基礎,尤其在政權本身的合法性不足的情況下,更需要通過發展經濟來彌補。就此而言,經濟自身就是政治問題,會帶來政權的安全風險。只有把經濟搞好,才能最大程度確保政權安全。當局應該還是理解這一點的。
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去年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關於安全的論述,來看看發展與安全到底孰輕孰重。
恆大勒令清盤,並爆出曾虛增收入5600億,許家印被終身禁入證券市場。中國兩任國防部長被開除黨籍軍籍,秦剛下落仍未公開。中國對台軍事施壓常態化。香港「23條」通過,「47人」案宣判,戴耀廷獲刑十年。
圖片來源: ANTHONY WALLACE/AFP30年的傳統終結:2024年3月的兩會沒有總理記者會。已故前總理李克強曾在2020年記者會上指出,中國有六億人月入不足千元,引起軒然大波。今年兩會上,李強表示經濟增長目標為5%左右。習近平提出「新質生產力」口號,但高科技能否創造足夠就業崗位存疑。與此同時,軍費開支增幅為7.2%,與去年持平。
圖片來源: Florence Lo/REUTERS2024年7月中共三中全會公報稱秦剛為「同志」, 表明他未被完全排斥,但去向仍是個謎。此前6月,前國防部長李尚福與其前任魏鳳和均被開除黨籍軍籍。中共中央政治局公告稱二人均收受巨額錢款,魏鳳和還被指「信仰坍塌」。11月底,中國國防部宣佈,海軍上將、中央軍委委員、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因「嚴重違紀」停職調查。
圖片來源: Artyom Geodakyan/TASS/dpa/picture alliance | Michael Kappeler/AFP/Getty Images2024年1月,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被勒令清盤。3月,中國證監會稱,在2021年崩盤前兩年,恆大虛增收入5641.46億元。恆大創始人許家印被終身禁入證券市場。恆大負債超過2.4兆元人民幣。中國房地產被認為曾貢獻了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並雇傭大量工人。
圖片來源: Bei Piao/HPIC/picture alliance/dpa 2024年11月,中國政府批准10兆元經濟振興計劃,不過,不是用於消費,而是化解地方債務。這一金額被外界認為遠遠不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中國地方債務額高達60兆元。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宣佈將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被認為是14年來第一次:14年來一直是「穩健」。美國總統川普明年上台,預計中國出口可能愈受阻力。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2024年10月底,歐盟宣佈正式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在原有10%的基礎上,加徵最高35.3%的新關稅。在此之前的一年內,歐中就此進行了八輪談判,但歐盟官員稱仍有「重大分歧」。德國汽車製造商反對該關稅,擔心反制。與此同時,包括中國汽車在內的製造業存在產能過剩,在多個國家受到關稅阻擋。
圖片來源: Li Jianan/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2024年9月,中國政府宣佈延遲退休。官方稱,男性60歲退休、女性55歲和50歲退休是50年代依據國情制定,如今特別是老齡化帶來影響。在漸進式延遲下,到2040年,男性退休年齡將達到63歲,女性幹部為58歲,女性工人為55歲。中國社科院2019年曾公佈一份報告稱,養老金將在2035年枯竭。早在11年前,中國政府就已正式提出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但一直受到很大反對聲。
圖片來源: Rolex Dela Pena/dpa/picture alliance2024年1月,賴清德贏得大選,並於5月正式就任。10月,在慶祝台灣國慶演說中,賴清德稱「中華民國已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不過,他同時表示,有決心致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也願意和中國共同因應氣候變遷和傳染病。北京予以譴責,並以軍演回應。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2024年5月賴清德就職後,北京舉行「聯合利劍-2024A」環台演習;10月雙十節講話後,「聯合利劍-2024B」如期而至。軍演模擬封鎖台灣。創紀錄的中國軍機飛越台海中線。12月,賴清德出訪太平洋三國,過境夏威夷和關島。一周後,台灣國防部表示,在日本列島以南水域到南中國海之間,出現近90艘中國海軍和海警船隻,為3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海軍部署。分析認為,中國對台軍事施壓正在常態化。
圖片來源: EASTERN THEATER COMMAND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AFP2024年3月,香港通過「23條」立法。立法會投票,0票反對。這是繼2003年後,港府再度推動23條立法。當年民間憂慮23條侵害自由和人權,引發50萬人在七一回歸紀念日上街抗議,最終擱置立法。此後數任特首都沒再把這個政治敏感話題提上議程。今年兩會期間,中國副總理丁薛祥表示支持香港盡快完成23條立法。特首李家超7月稱,已立法的23條與國安法「渾然一體」。
圖片來源: Hong Kong Information Service Department香港最大規模國安案件「47人」案宣判:法律學者戴耀廷獲刑10年;社運人士鄒家成,被判處7年9個月;前區議會議員趙家賢、區諾軒分別遭判7年和6年9個月;前《立場新聞》記者何桂藍判刑7年;外號「長毛」的前立法會議員、社民連主席梁國雄被判處6年9個月;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被判4年8個月;還有其他被告被判四年到七年。被告中幾乎包含香港所有民主派政黨和許多著名政治領袖,年齡介乎20多歲到60多歲不等,涵蓋不同政治光譜。他們幾乎在同一天被捕:2021年1月6日,警方國安處在全港展開大規模拘捕。兩年後案件才開審。至宣判之日,大部分被告已被關押1356天。
圖片來源: ANTHONY WALLACE/AFP 之所以比較這兩年,而非2023年,是因為這兩年是李強主持的報告。2023年雖是新政府上台的第一年,但那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是由前任總理李克強主持的,且報告重點是總結過去5年的工作,所以可比性差一點。去今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出自李強,反映的是李強對這對關係的思考。
基本來講,政府工作報告對發展與安全的論述,有一個固定模式:在總結上年的工作中,會有一小節提到安全,去年的提法是 「推動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效打擊電信網路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平安中國建設取得新進展」 ;今年的提法是「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嚴防極端案事件發生,依法嚴懲惡性犯罪,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在對當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中,也會有對發展與安全的要求,去年是「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 「堅持底線思維,做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充分準備」 , 「堅持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在堅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更多為發展想辦法、為企業助把力」 ;今年是「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
另外,在對當年政府工作任務的部署中,會有兩處提到安全,分別是第六和第十部分。去年第六部分的標題是, 「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持以高品質發展促進高水準安全,以高水準安全保障高品質發展,標本兼治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維護經濟金融大局穩定」;今年第六部分的標題是,「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在發展中逐步化解風險,努力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的良性互動」。
第十部分,則有專門一段來論述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去年的表述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準,推動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今年的表述是,「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落實維護社會穩定責任制,加強公共安全治理,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依法嚴厲打擊黑惡勢力、電信網路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
從上面的比較來看,報告所談的安全,無論是經濟和金融安全、公共安全還是生產安全,它們屬於廣義的國家安全,表述有側重,但有兩點還是差別明顯,一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部分,今年只有短短一句 「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去年則是三句,分屬於總體要求部分的不同段落。這是否反映了當局今年對安全的要求沒有去年強烈?二是政府工作任務的第六部分,今年把「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放在標題的後半段,而去年把這一句放在標題的開頭,這種順序的調整,可能是意在淡化安全的敏感性。
由此可見,至少在李強看來,安全問題雖然也非常重要,但充其量是經濟和安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而不能由對安全的重視衝擊經濟的主軸,他反映了李強在判斷今年形勢任務時可能更偏重經濟發展。事實上,習也放棄了安全第一的執念,假如他過去有的話。否則,便不會有民企座談會的召開。
2018年中國人大會議采納中共中央委員會提出的修憲建議,取消對國家主席任期的限制。如此,習近平於2023年連任國家主席,保持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權力。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習近平(左)1953年生於北京,父親習仲勳(右)是中共元老之一,當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本圖攝於1958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Pictures From History1968年,習近平與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一樣到農村插隊,落戶在陝北延安。1975年,習近平作為工農兵學員進入清華大學化工系就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1979年畢業後,習近平被分配到中央軍委,成為國防部長耿飈秘書團隊的一員。1982年,習近平出任中共河北省正定縣縣委副書記,次年升任書記。1985年到2002年間,習近平先後任廈門副市長、福州市委書記、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2002年調任浙江省副省長、省委書記。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2007年陳良宇落馬後,習近平調任上海市委書記。圖為2007年6月習近平出席上海特奧會的倒計時活動。此時的習近平,已為進入中央權力領導核心做好了准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 Wang習近平的夫人彭麗媛是著名歌唱演員,兩人有一個女兒。
圖片來源: Reuters2007年習近平、李克強入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構成下一屆領導核心。2012年秋的18大上,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次年人大會議上當選國家主席。
圖片來源: Reuters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的理想目標,逐漸成為中國官方政策和媒體宣傳的一面旗幟。在中國部分民眾為這一遠景所鼓舞的同時,西方世界卻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各方面影響力的增加感到擔憂。
圖片來源: Reuters習近平向來強調軍隊的重要性和對黨的忠誠。2017年7月30日,為紀念解放軍建軍90周年,習近平在內蒙古朱日和基地主持閱兵。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CCTV在美國總統川普推行「美國優先」、從國際事務中抽身的政策之際,中國則愈發頻繁地以積極姿態出現在世界舞台上。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在大力整治腐敗的同時,壓制言論自由和公民社會。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A. Brandon2017年10月中共19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個自信」、「中國夢」被寫入黨章。普遍認為,習近平鞏固了在黨內的核心領導地位。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 Han Guan2018年第十三屆人大批准修憲,取消了鄧小平時期定下的國家主席任期不超過十年的限制,雖然黨內職位並不直接受憲法約束,但這一變化被認為有助於領導層長期連任,為習近平繼續掌權鋪平道路。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期間習近平作為中共總書記開始第3個任期,打破江澤民、胡錦濤以來只任期兩屆的慣例。
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紅二代出身的習近平選中團派代表人物李克強為總理,但他們是否貌合神離外人不得而知,但他們釋放的訊息經常南轅北轍:2021年2月,習近平宣告「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而在此前不久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仍有6億人口每個月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這在中等城市租房都困難。兩屆總理後,李克強於2023年3月到期退休,當年10月不幸去世。新總理李強曾是習近平在浙江主政時的部下,被普遍看作是百分之百的習家軍。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N. Asfouri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