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習近平二十大前後的幾件頭疼事

2021年10月25日

當今世界,令各國政要頭疼的事不少。這一方面跟政治人物的領導力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其身處環境的各個因素集合造成。而對中國來說,由於政治制度不同,頭疼的事也不同,起因也不一樣。政治學者張俊華嘗試就此進行一番梳理。

Xi Jinping Vize Präsident China
2012年,習近平正式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明年他可能打破慣例繼續連任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按計劃,習近平明年已決定,打破鄧小平以後的"十年"執政的游戲規則。而這一舉措,並非提手之舉,也需要一個特別的環境。可偏偏在這幾個月內,中國國內外的發展並不如願。為了明年的順利連任,現在正是展示領導人成果的時候,畢竟現在的共產黨也是以"成果"為導向的。如果設計的政策與結果不同,自然會使其頭疼。至於習近平,比較其幾個前任,更是個願意把所有決策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物。這樣,一旦某些領域有問題,責任自然也就要統統歸咎到他的頭上了。

經濟與能源

首先在經濟方面, 2021年,中國現在正面臨著不斷強勁的結構性的逆流衝擊。"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不斷出現,第三季度GDP增4.9%低於預期,宏觀數據顯示中國滯脹(停滯性通貨膨脹)風險正在上升。出口和房地產是拉動中國經濟疫後復甦的主要動力,而現在,中國經濟三駕馬車已經有兩駕(出口和消費)跑不動了。在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更可能成為拖累經濟的因素。習近平從去年開始幾項措施諸如在平台經濟反壟斷、對校外培訓行業的打擊等,對整體經濟並未有什麼積極的效果。至於農業,今年水災頻發,對糧食收獲肯定有負面影響。再看技術,喊了幾年的技術升級、高端製造業的口號,但實際進展,跟本來宏偉設想距離很大。

再看能源,本來設計好的中國大步邁向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卻在今年還沒到冬天就露了餡:俄羅斯對中國供氣管道的故障,懲罰澳洲出口造成的中國優質動力煤短缺,加之本來為了達到雙碳目標,而讓很多煤電停產, 造成全國的"電荒",從而拖累了經濟復甦步伐。為此,中央政府不得不為石化燃料松綁。但山西大水卻又拖了增加煤電的後腿。而習近平發誓要保住甚至發展現有的製造業,這也意味著保住中企和外企利用中國的資源來為中國以外的國家生產,為了應對電力短缺,中國將提高煤炭生產6%。於是乎,顧不得什麼氣候變化峰會的事了。本來設計的中國領袖好好在今年世界氣候變化峰會演示一下"中國典範",可現在習近平迴避此峰會已成定局。

再看一帶一路。自2015年以來,幾乎每年都轟轟烈烈開慶功會,但自全球疫情擴散以來看來並沒有那麼順,就連最"鐵"的巴基斯坦,好多項目跟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項目一樣,處在走走停停的狀態。加之疫情和其他各種關係,使得負債之國都越來越無法承受還債的壓力。 這樣,至少在最近一二年習近平無法如期張揚自己提倡的一帶一路的"偉大"成果。

最後看外交領域。至今,戰狼外交精神依然旺盛,但往往適得其反。疫苗外交也走到了其極限。繼香港"第二次回歸"後,現在的目標就是台灣。為此,中方各方面的動作不少,但是,卻引起了本來還是謹慎用事的小國以及歐盟的反彈。至於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反應則更為明顯。最近,歐委會執行副主席兼競爭事務專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發言表示,歐盟需要加強與台灣的合作、確保台灣民主自由,並指希望台灣成為《歐洲晶片法》的重要夥伴。

"有利的外部環境"?

如此看來西方國家將加強跟台灣經濟貿易以及社會方面的交流,已成必然。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本月20日在《人民日報》刊文,大贊習近平外交思想,表示中國在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上全面維護,在台灣、涉港、涉疆、涉藏、涉海、人權等問題上"敢於亮劍"、"堅決鬥爭",為國家發展創造了有利外部環境。在這個時候談論"有利的外部環境",真不知道他是否有意地在"低級紅高級黑"。

當然,令習近平欣慰的是他的連任的準備工作似乎在"順利地"進行,黨內各派顯然已沒有實力阻止習近平打破先例的連任。 理論上來說,通過反"腐敗"等手段,清除政敵,黨內反對他的勢力至少是現在處於偃旗息鼓的狀態。但人們知道他的潛在敵人並非在睡覺,他們暗地在等著他出洋相。

現已拍板的在下個月8-11日召開十九屆六中全會準備工作表明,面對著目前各方面的不順,習不可能在經濟外交等方面太拔高吹捧自己。但另一方面,為了保證他在明年打破鄧小平以後的"十年"執政的游戲規則,從而的順利連任,必須創造一種氛圍。首先在人事方面,各省的黨委書記做了更新。 僅在10月19日一天,雲南、黑龍江、江蘇、江西、湖南、西藏、廣西等7省區換書記,遼寧、山西省委副書記職位亦有調整。 其次,正在全力準備發表中共中央的第三個決議,即《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這個月政治局聽取了該決議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的情況報告,修改後將決議稿提請11月份召開的六中全會審議。

第三份"歷史決議"

此一決議非同小可。迄今為止,中共在歷史上一共通過兩個歷史決議,分別是1945年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兩個歷史決議都是在中共歷史的關鍵轉折點上做出的總結,分別確立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核心地位,成為進入毛澤東時代和進入鄧小平時代的標誌。而建黨以來第三份、估計很快會通過的 "歷史決議"就意味著習近平完全確立了他在黨內絕對領導地位。而且,此決議草案在這個月被政治局討論並基本通過,意味著這裡象徵著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因為2021年是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習近平本人的即將到來的連任恰好是在第一個百年結束、第二個百年開始之際。

客座評論:習近平為何要做第三份歷史決議

強調這一點對他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習近平2012年任中國一把手以來,保證共產黨不像蘇聯共產黨那樣變色,而且要更紅,也就是說,黨對各個領域的掌控比以往更全面更精密。全國聽黨的話,全黨聽習近平的話,已成政治生活的一切。

但即便2022年習近平的連任順利,習的做法實際上還是為共產黨領袖今後在"有序接替"問題上提出了新的挑戰。儘管習近平自己在最近還說,"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而他的連任,一方面是為今後黨領袖的接班定下一個新的規矩:即以後再也沒有頂多十年在位之說。而另一方面,黨的第一領導到底如何接替的問題,其實遠非得到解決。本來在胡錦濤時期被認為可能會培養成下下一代接班人的候選人之一胡春華至今還沒有進入政治局,而另一個候選人孫政才則在2017年便被徹底掃離了政治舞台。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提及接班人之事。

作為連任的另一個準備工作,就是提出一套新的行動理論 - 共同富裕方案是他的新設計。習在最近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說,"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準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 這是習對鄧小平路線(先讓一部人富起來)的修改。按照9月28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中國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所以鄧小平的使命已完成,而下面應該是習近平賦予的使命了:但問題是如何操作,並無具體化。習近平說,"一些發達國家工業化搞了幾百年,但由於社會制度原因,到現在共同富裕問題仍未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 真不知道,習近平在說這個話的時候,是否把歐洲國家也放進去。或者說,中國官方如果誠實的話,那自己也應該承認,其貧富懸殊不比"一些發達國家"更好一些。

共同富裕目標下的"伏筆"

而上面習的講話中, 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時間點定在2032年,很值得回味。因為預計到2027年,即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結束,中國都無法完全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因此又有了第四個任期的"需求"。這意味著必須保證他至少從2022年起兩次的連任,事業才能實現。

最近一整套經濟金融領域的動作 (反壟斷、處理恆大事件等),已經讓人看出"共同富裕"政策的雛形。而這些政策將進一步強化控制企業和社會的管理,這不禁使那些富有成就的民企老闆心寒顫抖。

延伸閱讀:習近平推「共同富裕」 富豪瘋狂做公益

在外交方面,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政府在西方國家的信任度越來越低,其最大表現,體現在西方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的寬松地向中國技術轉移,尤其是那些敏感技術。換言之,今後跟西方政界的關係將會越來越差,以至於以往那種政治信任似乎今後幾年也很難再度扳回。當然,習近平自己也知道,中國還是一個大市場。中國的製造工業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所以中國必須不斷地放出些誘餌,即慢慢地向外開放一些領域。但即便這些誘餌,也許能換到一些西方實業界繼續留在中國,並在自己的西方政府那裡去為中國遊說的可能。但這也無法換回習想要的關鍵的東西:高精尖的技術。因為即便西方實業資本也明白,如果我的技術給你了,明天靠什麼吃飯?換言之,西方政府是從安全角度考慮,從而收緊對中國的技術轉移,而西方資本和實業界則是從今後的競爭著想,也不想把自己的最拿手的一招奉獻給中國。

而正是這樣,問題就來了:儘管中國自我研發能力自然令人贊賞,但一旦中國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通過順利地獲取西方高精尖技術,要達到工業和經濟升級的目的,至少也許不能在習近平接下來的一二個任期內實現,即2022-2032年。 而如果是這樣,中國的經濟單靠自己的力量大幅度升級的幾率很小,而在這個基礎上的共同富裕,只能通過提高稅收等手段來實現。而這對本來稅率已經很高的中國百姓來說,不是一件好事,而對富人階層來說更可能是一種剝奪或者是"被共享"。

跟胡錦濤不同,習近平是一個雄心壯志、不斷要表明自己始終是能成功的人,這也許不僅是一種本能,而更是一種壓力。因為權力越集中,這種壓力也越大。那麼,在2022年他連任成功後,可以設想,未知數和不穩定因素太多。 一旦出現長期的經濟滯長,"制度的優越性"體現不出來,這將是習近平連任後更頭疼的事。而為了扭轉此困局,轉移視線就成了必然,而台灣是一個迴避不了的目標。儘管在近3年內武力奪回台灣成本依然太大,但拿下台灣佔領的東沙群島,可說是一舉兩得,因為這樣一方面可對台灣威懾、顯示中國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會中國南海對鄰國和西方各國起敲山震虎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國將進一步強化對台灣的壓力,制定一系列台獨人員和機構的黑名單,以圖迫使台灣就範。

總之,不管是連任前還是連任後,習近平頭疼的事不比世界其他政要少。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