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按計劃,習近平明年已決定,打破鄧小平以後的"十年"執政的游戲規則。而這一舉措,並非提手之舉,也需要一個特別的環境。可偏偏在這幾個月內,中國國內外的發展並不如願。為了明年的順利連任,現在正是展示領導人成果的時候,畢竟現在的共產黨也是以"成果"為導向的。如果設計的政策與結果不同,自然會使其頭疼。至於習近平,比較其幾個前任,更是個願意把所有決策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物。這樣,一旦某些領域有問題,責任自然也就要統統歸咎到他的頭上了。
經濟與能源
首先在經濟方面, 2021年,中國現在正面臨著不斷強勁的結構性的逆流衝擊。"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不斷出現,第三季度GDP增4.9%低於預期,宏觀數據顯示中國滯脹(停滯性通貨膨脹)風險正在上升。出口和房地產是拉動中國經濟疫後復甦的主要動力,而現在,中國經濟三駕馬車已經有兩駕(出口和消費)跑不動了。在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更可能成為拖累經濟的因素。習近平從去年開始幾項措施諸如在平台經濟反壟斷、對校外培訓行業的打擊等,對整體經濟並未有什麼積極的效果。至於農業,今年水災頻發,對糧食收獲肯定有負面影響。再看技術,喊了幾年的技術升級、高端製造業的口號,但實際進展,跟本來宏偉設想距離很大。
再看能源,本來設計好的中國大步邁向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卻在今年還沒到冬天就露了餡:俄羅斯對中國供氣管道的故障,懲罰澳洲出口造成的中國優質動力煤短缺,加之本來為了達到雙碳目標,而讓很多煤電停產, 造成全國的"電荒",從而拖累了經濟復甦步伐。為此,中央政府不得不為石化燃料松綁。但山西大水卻又拖了增加煤電的後腿。而習近平發誓要保住甚至發展現有的製造業,這也意味著保住中企和外企利用中國的資源來為中國以外的國家生產,為了應對電力短缺,中國將提高煤炭生產6%。於是乎,顧不得什麼氣候變化峰會的事了。本來設計的中國領袖好好在今年世界氣候變化峰會演示一下"中國典範",可現在習近平迴避此峰會已成定局。
再看一帶一路。自2015年以來,幾乎每年都轟轟烈烈開慶功會,但自全球疫情擴散以來看來並沒有那麼順,就連最"鐵"的巴基斯坦,好多項目跟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項目一樣,處在走走停停的狀態。加之疫情和其他各種關係,使得負債之國都越來越無法承受還債的壓力。 這樣,至少在最近一二年習近平無法如期張揚自己提倡的一帶一路的"偉大"成果。
為了維護中國國家利益,中國的外交官、學者們如今已經不再避諱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度,並且常常是以對抗的方式應對摩擦和分歧。這一風格被外界稱為「戰狼外交」。而這一詞是怎麼來的,「戰狼外交」的代表人物都有誰,這一策略產生又了什麼樣的影響?
2015年,由吳京自導自演的軍事題材電影《戰狼》上映後受到歡迎。中國媒體搜狐新聞報導,該片票房達到5.45億人民幣。吳京繼而在2017年推出了續集《戰狼2》,片子同樣賣座。這部電影民族主義情緒相當濃厚,其中的一些台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中國護照不能讓你到達世界上每個地方,但他能讓你從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回來」廣為流傳。而幾乎在同一時期,川普出任美國總統,中美爆發貿易戰。中國外交作風漸漸強硬,這種新的外交風格開始被形容為「戰狼式外交」。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Weihong北京近年來一改鄧小平定下的韜光養晦外交基調。CNN指出,與過去幾十年素來溫和的中國外交官們相比,「戰狼外交」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類型。這些中國外交官不會發表冗長的聲明,而是在推特和其他社群網站平台上,對任何針對中國或共產黨的批評進行直接回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 Ohde中國的外交官們最初並沒有否認這種表述。根據中國官媒央視報導,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今年5月曾表示,中國堅持走和平路線,然而因為世界上有「狼」,因此中國需要「戰狼」來捍衛國家尊嚴。圖為《戰狼2》劇照。
圖片來源: Koch Films「戰狼外交」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其言論多次引發爭議。比如3月,他在推特上提出,可能是美軍把新冠疫情帶到了武漢。 「五眼聯盟」外長發出針對香港問題的聲明後,他在例行發布會上回應,不管他們長「五隻眼」還是「十隻眼」,只要膽敢損害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小心他們的眼睛被戳瞎。最近一次引發爭議是趙立堅發布的一則抨擊澳軍在阿富汗戰爭罪行的推文以及相關圖片。澳洲總理莫里森表示,中國政府完全應該為這條推文感到羞恥。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中國駐澳洲大使成競業4月威脅說,如果澳州政府繼續推動調查新冠病毒源頭(圖為冠狀病毒結構示意圖),中國民眾可能抵制澳洲的产品或者旅遊。中國駐巴西大使楊萬明則針對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的兒子指責中共「專制政權」的說法,在推特上稱他去了一次邁阿密後「感染思想病毒」。
圖片來源: Reuters/NEXU Science Communication《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最近發出「戰狼嗆聲」,聲稱若是蓬佩奧及以上美國官員訪台,中國應該在台北超低飛行動,宣誓中國主權。學者金燦榮(見圖)曾表示,中國塊頭大了,物理上再繼續韜光養晦已經做不到了,他在2018年11月的一次講話中說,中國GDP是日本的2.5倍,現在蹲下來也比日本高,怎麼韜光養晦。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yodo可北京的「戰狼外交」未能改善中國的國際處境,相反,地緣政治變得進一步惡化。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學者漢森(Fergus Hanson)指出,由於中共開始表現得日益「咄咄逼人」,其在澳民眾輿論中的形象「急轉直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站出來反對中國「戰狼外交」,明確表示對於新疆再教育營和限制香港自由的反對。
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中國外交部最近也不滿「戰狼外交」的說法。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一次論壇發演講時表示,給我們貼「戰狼外交」這個標籤,至少是對中國外交的誤解。他還指出,中國從來就是禮儀之邦、以和為貴,從沒有主動挑釁別人,也沒有跑到別人家門口更沒有到別人家裡去挑事,「是別人到我們家門口耀武揚威,我們不得不奮起自衛」。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Dela Pena 最後看外交領域。至今,戰狼外交精神依然旺盛,但往往適得其反。疫苗外交也走到了其極限。繼香港"第二次回歸"後,現在的目標就是台灣。為此,中方各方面的動作不少,但是,卻引起了本來還是謹慎用事的小國以及歐盟的反彈。至於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反應則更為明顯。最近,歐委會執行副主席兼競爭事務專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發言表示,歐盟需要加強與台灣的合作、確保台灣民主自由,並指希望台灣成為《歐洲晶片法》的重要夥伴。
"有利的外部環境"?
如此看來西方國家將加強跟台灣經濟貿易以及社會方面的交流,已成必然。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本月20日在《人民日報》刊文,大贊習近平外交思想,表示中國在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上全面維護,在台灣、涉港、涉疆、涉藏、涉海、人權等問題上"敢於亮劍"、"堅決鬥爭",為國家發展創造了有利外部環境。在這個時候談論"有利的外部環境",真不知道他是否有意地在"低級紅高級黑"。
當然,令習近平欣慰的是他的連任的準備工作似乎在"順利地"進行,黨內各派顯然已沒有實力阻止習近平打破先例的連任。 理論上來說,通過反"腐敗"等手段,清除政敵,黨內反對他的勢力至少是現在處於偃旗息鼓的狀態。但人們知道他的潛在敵人並非在睡覺,他們暗地在等著他出洋相。
現已拍板的在下個月8-11日召開十九屆六中全會準備工作表明,面對著目前各方面的不順,習不可能在經濟外交等方面太拔高吹捧自己。但另一方面,為了保證他在明年打破鄧小平以後的"十年"執政的游戲規則,從而的順利連任,必須創造一種氛圍。首先在人事方面,各省的黨委書記做了更新。 僅在10月19日一天,雲南、黑龍江、江蘇、江西、湖南、西藏、廣西等7省區換書記,遼寧、山西省委副書記職位亦有調整。 其次,正在全力準備發表中共中央的第三個決議,即《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這個月政治局聽取了該決議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的情況報告,修改後將決議稿提請11月份召開的六中全會審議。
第三份"歷史決議"
此一決議非同小可。迄今為止,中共在歷史上一共通過兩個歷史決議,分別是1945年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兩個歷史決議都是在中共歷史的關鍵轉折點上做出的總結,分別確立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核心地位,成為進入毛澤東時代和進入鄧小平時代的標誌。而建黨以來第三份、估計很快會通過的 "歷史決議"就意味著習近平完全確立了他在黨內絕對領導地位。而且,此決議草案在這個月被政治局討論並基本通過,意味著這裡象徵著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因為2021年是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習近平本人的即將到來的連任恰好是在第一個百年結束、第二個百年開始之際。
客座評論:習近平為何要做第三份歷史決議
強調這一點對他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習近平2012年任中國一把手以來,保證共產黨不像蘇聯共產黨那樣變色,而且要更紅,也就是說,黨對各個領域的掌控比以往更全面更精密。全國聽黨的話,全黨聽習近平的話,已成政治生活的一切。
但即便2022年習近平的連任順利,習的做法實際上還是為共產黨領袖今後在"有序接替"問題上提出了新的挑戰。儘管習近平自己在最近還說,"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而他的連任,一方面是為今後黨領袖的接班定下一個新的規矩:即以後再也沒有頂多十年在位之說。而另一方面,黨的第一領導到底如何接替的問題,其實遠非得到解決。本來在胡錦濤時期被認為可能會培養成下下一代接班人的候選人之一胡春華至今還沒有進入政治局,而另一個候選人孫政才則在2017年便被徹底掃離了政治舞台。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提及接班人之事。
作為連任的另一個準備工作,就是提出一套新的行動理論 - 共同富裕方案是他的新設計。習在最近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說,"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準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 這是習對鄧小平路線(先讓一部人富起來)的修改。按照9月28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中國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所以鄧小平的使命已完成,而下面應該是習近平賦予的使命了:但問題是如何操作,並無具體化。習近平說,"一些發達國家工業化搞了幾百年,但由於社會制度原因,到現在共同富裕問題仍未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 真不知道,習近平在說這個話的時候,是否把歐洲國家也放進去。或者說,中國官方如果誠實的話,那自己也應該承認,其貧富懸殊不比"一些發達國家"更好一些。
共同富裕目標下的"伏筆"
而上面習的講話中, 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時間點定在2032年,很值得回味。因為預計到2027年,即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結束,中國都無法完全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因此又有了第四個任期的"需求"。這意味著必須保證他至少從2022年起兩次的連任,事業才能實現。
最近一整套經濟金融領域的動作 (反壟斷、處理恆大事件等),已經讓人看出"共同富裕"政策的雛形。而這些政策將進一步強化控制企業和社會的管理,這不禁使那些富有成就的民企老闆心寒顫抖。
延伸閱讀:習近平推「共同富裕」 富豪瘋狂做公益
在外交方面,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政府在西方國家的信任度越來越低,其最大表現,體現在西方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的寬松地向中國技術轉移,尤其是那些敏感技術。換言之,今後跟西方政界的關係將會越來越差,以至於以往那種政治信任似乎今後幾年也很難再度扳回。當然,習近平自己也知道,中國還是一個大市場。中國的製造工業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所以中國必須不斷地放出些誘餌,即慢慢地向外開放一些領域。但即便這些誘餌,也許能換到一些西方實業界繼續留在中國,並在自己的西方政府那裡去為中國遊說的可能。但這也無法換回習想要的關鍵的東西:高精尖的技術。因為即便西方實業資本也明白,如果我的技術給你了,明天靠什麼吃飯?換言之,西方政府是從安全角度考慮,從而收緊對中國的技術轉移,而西方資本和實業界則是從今後的競爭著想,也不想把自己的最拿手的一招奉獻給中國。
而正是這樣,問題就來了:儘管中國自我研發能力自然令人贊賞,但一旦中國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通過順利地獲取西方高精尖技術,要達到工業和經濟升級的目的,至少也許不能在習近平接下來的一二個任期內實現,即2022-2032年。 而如果是這樣,中國的經濟單靠自己的力量大幅度升級的幾率很小,而在這個基礎上的共同富裕,只能通過提高稅收等手段來實現。而這對本來稅率已經很高的中國百姓來說,不是一件好事,而對富人階層來說更可能是一種剝奪或者是"被共享"。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中共建政以來,按照官方的說法,已經歷了五代「中央領導核心」。而在他們之前,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幾乎已被人遺忘。
圖片來源: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陳獨秀(1879-1942)1915年創辦了《新青年》雜誌,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人之一。1920年起參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在一大上當選中央局書記。1927年辭職,1929年因與當時共產黨領導層意見不合被開除黨籍。陳獨秀的政治命運複雜坎坷,他是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後來接受過托洛茨基主義,曾被國民政府拘捕監禁。中共建政後長期對他的官方評價是走上了「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路線。
圖片來源: CPA Media/picture alliance博古(1907-1946)本名秦邦憲,生於杭州,曾留學蘇聯。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接替王明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書記。由於紅軍在他的領導下連遭重大損失,他在遵義會議上退出中共領導集體。1946年博古在國共和談期間,因飛機失事遇難。
圖片來源: CPA Media/picture alliance張聞天(1899-1976)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留學蘇聯。回國後張聞天來到中共根據地瑞金,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遵義會議後,張聞天被推舉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在陝北隨著毛澤東權力的擴大,張聞天的地位逐漸下降。中共建政後,他曾任住蘇聯大使、外交部副部長。1959年,張聞天被劃為「彭德懷反黨集團」成員,受到批判。
圖片來源: Public Domain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在1935年的遵義會議後逐步確立了其黨內領導地位。中國官方將毛澤東定位為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以及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思想被列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指導思想之一。但是毛澤東從上世紀50年代起主導或發動的反右、大躍進、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等運動造成中國社會千萬人死亡、經濟蒙受巨大損失、文化遺產遭嚴重破壞、社會結構出現深層斷裂等危害後果,這也讓他在官方之外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儘管如此,1998年出版的《時代》雜誌仍將毛澤東列入20世紀100名最重要的人物。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United Archives/WHA劉少奇曾經被毛澤東視作接班人選之一。他曾先後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和中國國家主席。有看法認為,由於劉少奇反對毛澤東倡導的「三面紅旗」並且在四清運動上與毛澤東產生激烈矛盾,最終導致二人關係破裂。文革開始後,劉少奇被迅速打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並被冠以「叛徒、內奸、工賊」的頭銜。1968年,劉少奇被永遠開除出黨、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次年,他在放逐、拘禁中於河南開封病死。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為劉少奇全面平反並恢復其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一切名譽。
圖片來源: Imago/Xinhua周恩來是中共開國元勳之一,建國後一直擔任總理職務。中國史學界和很多國外史學家認為,周恩來顧全大局、相忍為國,盡力使用各種管渠道,以不同方法減少動亂之影響,也曾被江青等人稱為「滅火隊長」。鄧小平曾在中共黨內高層談到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作用時說過兩句話。一句是:「如果沒有總理,文化大革命的局面可能更糟。」另一句是:「沒有總理,文化大革命也不會拖得那麼久。」美國漢學家費正清這樣比較周與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風格的總理,相比之下,毛澤東更像一位真龍天子,他可以在風雲變幻的雲霧中恣意縱橫,時隱時現,而周恩來則不同,他彷彿一直在權衡時勢,修補殘局。」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毛澤東生前指定華國鋒為自己的接班人,並留下遺言「你辦事,我放心」。華國鋒在毛澤東逝世後,與汪東興、葉劍英等聯手逮捕「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成為黨政軍最高領導人。他被普遍認為是「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的提出人。因為與鄧小平在政治路線上相左,1980年年底華國鋒被迫退出中共核心領導集團。2008年8月20日,華國鋒因病在北京逝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至今仍被中國官方稱作「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一生未曾擔任過中國國家元首、中國政府首腦或中共最高領導職務,但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9年11月辭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一職前,外界普遍認為他是實際的最高領導人。2018年紐約時報中文網刊發的一篇客座評論中評價鄧說:「從鄧一生的革命經歷看,雖然他是個務實派,但本質上,鄧是共產主義的信徒,身上還帶有傳統中國遺留下來的專制DNA。……這是他作為改革者的歷史侷限性,也使得中國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跛足的改革——只有經改,沒有政改。」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上世紀80年代初,胡耀邦進入了中共最高領導人的行列,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不過,力推改革的他引起了黨內其他元老的不滿。到了1986年前後,鄧小平等元老認為胡耀邦縱容"資產階級自由化"、縱容"全盤西化"。1987年初胡耀邦被迫辭去總書記職務。賦閒的他,依然受到黨內改革派、知識分子、學生群體的歡迎。值得一提的是,胡耀邦被迫辭職時,黨內高層人物中只有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力挺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89年4月15日,74歲的胡耀邦因突發心肌梗塞而去世。隨後,民眾對這名中共前總書記的悼念活動不斷升級,最終演變成了大規模的天安門民主運動,最終遭致鎮壓,釀成「六四」慘案。在胡耀邦去世至今的30年間,這名推動平反"文化大革命"期間冤假錯案、主導"真理標準大討論"的中共前總書記,一直是「敏感詞」。圖為1986年,東德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昂納克訪華期間,在胡耀邦的陪同下參觀南京長江大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趙紫陽被視為中共領導集體中的開明派。70年代末他在四川主政時期進行了中國全國最早的人民公社改建鄉政府的試點,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並取得很好效果。當時有順口溜:「要吃米,找萬里;要吃糧,找紫陽。」1987年,趙紫陽接任胡耀邦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除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外,他還積極提出並設計政治體制改革方案,推進改革開放的深化,曾一度被認為是鄧小平的接班人。但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中,趙紫陽因公開表示同情學生和反對武力鎮壓,而招致鄧小平、陳雲、李先念和李鵬等人的不滿,被免去黨內外一切領導職務,最終在軟禁中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16年,於2005年逝世。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在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出任總理的政治人物中,除了開國元勳周恩來之外,李鵬無疑是其中資歷最深者。在其政治生涯中,李鵬擔任了十年總理(1988年到1998年),十五年政治局常委(1987年到2002年),還曾擔任五年名義上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大的常委會委員長(1998年到2003年)。但是,李鵬在中國政壇及社會中的名望卻幾乎是歷屆總理中最低的。這一點直到其去世也沒有改變,而其症結無疑是1989年的六四事件。北京學者章立凡對李鵬的評價是:「儘管在任內乏善可陳,且有六四事件的巨大陰影,但李鵬實確實忠實於中共信仰或其執政利益。所以我覺得他也就是一個比較符合中共標準的共產黨人。」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UIG八九民運爆發後,時任總書記趙紫陽因反對鎮壓學生而失去權力,在一些中共元老們的推薦下,鄧小平最終決定用江澤民取而代之。當時僅擔任了短短兩年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從原來的政治局委員直接躍升為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總書記。德國符茲堡大學的中国问题专家列維評價江澤民時說:「在大部分外國觀察家眼中,他被視為一個機會主義者。」北京學者章立凡認為,江澤民是一個「比較張揚個性,有表現欲」的領導人,「善於彈奏樂器,時不時還唱首歌。他不斷的用各種方式來表現他的才藝」。2000年,也就是上任十年之後,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並最終將這一理論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相提並論,寫入中國憲法及中共黨章。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除了初期經歷了六四後的外交孤立和經濟動蕩之外,在江澤民隨後的政治生涯之中,中國總體局勢相對平穩,先後迎來加入世貿組織、香港回歸和申辦奧運和世博會成功等重大事件。2002年,江澤民辭去中共總書記職位,將權力交給被普遍視為鄧小平隔代欽定接班人的胡錦濤。但是,江澤民並沒有同時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直到2005年才徹底完成「交班」。除此之外,退休之後的江澤民依然時常出現在媒體上,出席各種活動。歷史學者章立凡分析說:「中國政要跟西方政要的不同。雖然鄧小平廢止了終身制,但實際上鄧小平並沒有廢止老人幹政。江延續了這種老人幹政的傳統,整個胡錦濤時代都處於老人幹政的狀態之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胡錦濤是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其任內的政治體制也被一些媒體稱作「胡溫體制」。胡錦濤在執政期內延續了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政策,強調「不折騰」,以較為低調的姿態保證了中國經濟十年的快速上升,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反對者批評胡溫政府在一些重大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問題上採取迴避態度或者應對不力,給外界以十年不作為、擊鼓傳花的印象。有看法認為,「老人幹政」之下,「胡溫體制」實際上是「九龍治水,互不相讓」的寡頭體制,造成腐敗橫行、軍中權力被架空、政法委變成獨立王國的局面。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大上,胡錦濤卸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由習近平接任。胡錦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位一次交出所有權力的非終身制最高領導人。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溫家寶於2003至2013年間擔任國務院總理,是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主政下的重要領導成員。2013年3月,溫家寶卸任前夕,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評價他是「胡錦濤主政下最高領導層中唯一一個敢於提出政治改革的人。他曾間接表示,他可以想像,可以把中國村一級的選舉制度提升至縣和地區一級,可以允許更多民主。他也是將民主和自由稱為普世價值的唯一最高級別官員。但是,溫家寶在其10年任期中沒有做出過努力,讓設想成為現實」。《中國影帝溫家寶》的作者余傑認為,溫家寶任內「中國政治大幅退步,經濟上更造成國進民退」。2012年10月25日,美國《紐約時報》大篇幅刊發關於溫家寶的家族成員在溫家寶擔任領導崗位期間,藉機貪污了至少27億美元巨額財富的相關報導,引發各界轟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pa/P. Grimm出生於1953年的習近平是中共元老習仲勳之子,也是首位擔任中國最高領導職務的「紅二代」成員。習近平上任之後,盡顯強人政治作風,與前兩任形成較大反差。針對黨內,習近平開展聲勢浩大的反腐運動,導致包括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在內的大批官員入獄。與此同時,政府對於社會的控制也變得更加嚴厲:媒體管束更為嚴格,民間維權運動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對於新疆西藏以及香港等自治地區的政策也顯得更為強硬。與此同時,在對外政策方面,力推「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中國產品開闢新市場,同時也被視為北京拓展政治影響力的嘗試。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K. Cheung 2018年,中國全國人大投票通過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使得習近平有可能長期執政。許多評論認為,習近平本人的強勢風格以及圍繞他個人的形象宣傳,是毛澤東之後歷代中共領導人中最為突出的。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Xinhua/J. Peng 跟胡錦濤不同,習近平是一個雄心壯志、不斷要表明自己始終是能成功的人,這也許不僅是一種本能,而更是一種壓力。因為權力越集中,這種壓力也越大。那麼,在2022年他連任成功後,可以設想,未知數和不穩定因素太多。 一旦出現長期的經濟滯長,"制度的優越性"體現不出來,這將是習近平連任後更頭疼的事。而為了扭轉此困局,轉移視線就成了必然,而台灣是一個迴避不了的目標。儘管在近3年內武力奪回台灣成本依然太大,但拿下台灣佔領的東沙群島,可說是一舉兩得,因為這樣一方面可對台灣威懾、顯示中國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會中國南海對鄰國和西方各國起敲山震虎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國將進一步強化對台灣的壓力,制定一系列台獨人員和機構的黑名單,以圖迫使台灣就範。
總之,不管是連任前還是連任後,習近平頭疼的事不比世界其他政要少。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