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習近平經濟學能奏效嗎?

2022年11月10日

二十大以後經濟政策完全由習一個人說了算。因此,如果要掌握中國經濟今後5-10年的走向,必須把握習近平的那一套「經濟學「。

大權在握的習近平,將會把中國經濟引向何方?
大權在握的習近平,將會把中國經濟引向何方?(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Illegitime Defense

(德國之聲中文網)習近平在二十大的報告中,僅「安全」一詞就提到了91次。在這裡,習的安全概念並非僅僅指軍事、地域戰略上,而且也包括其他各種領域,而經濟安全和技術安全是他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為二十大本身象徵著習至少在黨內暫時解決了政治安全的問題。換言之,派別鬥爭在他的「努力」下已不成為對他個人地位的直接威脅。這從二十大會上他傲慢地處理胡錦濤事件就能看出。至於政治局常委的組成本身,更是體現了他的個人意志,即絕對服從。西方很多觀察家大多從習的個人獨裁預測今後幾年的中國經濟將會更糟糕。然而,筆者以為,至少在今後3-5年內,中國經濟暫時(!)反彈可能性依然存在。 

習近平的經濟學(Xiconomics)

中共面臨所謂經濟安全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於習近平近幾年來蹩腳的經濟政策和清零政策造成的:房地產陷入危機、消費能力軟弱低迷、高漲不下的年輕人失業率 (16-24歲群體的失業率達20%)、對民企的歧視和壓制、地方政府收入大減等等。 習近平經濟學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政治性,比如習近平特別強調要讓國企變強變大,因為這是他理解的社會主義經濟安全的象徵,同時也是中國應對各種經濟衝擊的重要基石。 這裡的細節暫不做詳盡敘述。

通過收稅調節房價 中國樓市何去何從?

02:5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中國經濟也有一部分問題是習近平跟西方特別是美國的互動而產生的。 由於習近幾年的一系列的動作,使得中國跟西方之間的政治互信大大削減,從而加深地緣政治緊張關係。美國對中國在高科技供應鏈上的限制就是例證。另外,從外部環境來看,西方國家自己由於通貨膨脹肯定意味著進口需求的減少,全球糧食和能源短缺,這都會給中國的經濟安全帶來負面的影響。

這裡重新提及習近平的經濟學的意義就在於,二十大以後經濟政策完全由習一個人說了算。因此,如果要掌握中國經濟今後5-10年的走向,必須把握習近平的那一套「經濟學「。 

西方觀察家們一般從上述的理論和實踐出發,斷言中共二十大以後中國經濟將更倒退。但是他們卻忘記了,對於鄧小平以後的中共來說,經濟是該政黨合法性的主要基礎,這對習近平一點都不例外。 這是因為這個原因,習近平在二十大後將竭盡一切力量,來做兩件事: 一是提升國內的內循環,二是保證國際的外循環。 

內循環:國企回歸壟斷

所謂的內循環主要是指提升國內經濟能力。

習近平早就開始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加強國企的力量。今年是全面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的最後一年。所謂國企跟民企的「重組整合「或者是「混改「,就是依靠國家的力量,讓國企兼並民企,切實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加強海工裝備、新能源汽車、工業網路、物流大數據、航空貨運等協同發展平台建設,從而推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和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 國有企業不僅要切實增強自身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還要立足現代產業鏈鏈長企業規模資源優勢和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協同發展。目前,上市公司已經成為混改的主要載體。中國官方統計數據表明,上市公司的總資產佔到了中央企業整體的68%,利潤佔到了86%。

習近平的「混改」就是幫助國企回歸壟斷。2003年中國國資委設立時共有196家央企,到了2012年十八大的時候,是 117家,到現在就剩下96家。企業重組合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做大規模,現在國資委旗下央企96家當中,今年就有49家上榜了世界500強,佔一半多。當然,在中國「壟斷」一詞是個禁區。

內循環的另一個特徵就是用一切力量加強中國的技術競爭能力: 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重申了多次 「科技自力自強」的說法。正是因為很多技術問題也是國家安全問題,中共將比以往更注重用盡各種手段來解決中國技術被西方特別是美國卡脖子的狀態。按照習近平自己的說法,就是要「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像晶片之類問題已成了習近平夜不能寐的問題,中國訊息技術部與晶片公司在二十大剛結束便召開了緊急會議。讓外資嘗到甜頭的前提下,幫助中國提升技術能力,是這種努力的方向之一。今年前三季度的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達到20.2%,這是相當可觀的。 當然,即便有「新型舉國體制」,中國是否能達到既定的目標,比如,在2025年晶片自給率要力爭達到70%——2019年僅有30%——這裡還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 

內循環的第三方面就是解決房產與消費問題。習近平面臨的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曾在過去十多年給中國經濟貢獻四分之一產出的房地產業正在走下坡路。而中國約70%的家庭財富與房地產掛鉤。房價的下跌使得買家房產現在的價值要低於他們所同意支付的價值,這使得他們為支付抵押貸款而苦惱。這一切,逼得習近平已經在修改他自己的「房住不炒」的理論,為現實讓步,即一線以外的城市一開始松綁限購。但即便這樣,房地產的興旺日子已過。但下跌的速度可減緩,不至於像外界描述那種崩潰。 

外循環:留住外資 擴大外貿

目前那種把習近平看成是只關心內循環的意見,顯然有它的邏輯性的錯誤,因為,外循環直接能幫助內循環。 

外循環一般指的兩部分。一是在中國國內創造更好的環境,留住現有的值得留的外資,同時,吸引更多「有價值「的西方資本。所謂有價值的資本指的是技術含量高、增值可能性大的項目投資。今後幾年中國的所謂的高水準對外開放就是正對帶著高科技的資本。中國將比以往更注重吸引全球資金、技術、人才等優質要素和產品,目的是打破外部對中國的圍堵打壓。具體做法之一鼓勵外資在華設立研發中心。 二十大剛結束,發改委等六部門便公佈了「穩外資十五條」,為的是便利國際商務往來。可見一斑。而習近平自己也為進一步開放發表各種言論。 

除了吸引技術含量高的投資外,目前歐洲各國的能源危機,肯定會造成歐洲鋼鐵、化肥、電池等能源密集型企業將業務轉移出歐洲,而中國正在等待消化他們。 

但是這一點也是肯定的,習近平的所謂開放,不會影響他對國企做大做強的努力。換言之,正是通過國企在國內的壟斷,即便開放了,外企可能也沒有太大的用武之地。還有,中國的進一步開放是建立在一種對民企不平等處理的前提上的。靠著政權的力量,習近平相信,中國的不平等現象暫時不會造成像西方社會的反彈。 

外循環的另一方面就是對外貿易其中也包括一帶一路。中共官方認為,中國受能源危機的衝擊並不明顯,而歐美和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價格暴漲,在中國有意壓低成本(通過薪水、能源因素)的努力下,勢必會使製成品的出口帶來很好的機會。要知道,在經濟最為發達的廣東省,臨時工薪資水準退回到20年前,每小時薪水只有9塊錢,甚至5、6塊錢。換言之,在中國的工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這種外循環的犧牲品。 

世界經濟引擎光環不再 外企想撤離中國市場?

04:18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因為直接跟內循環和外循環有衝突,現有清零政策必定改變。這一點習近平心裡早就明白。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不久前公開表示,中國執行的清零抗疫政策很快就會出現重大變化。有消息稱,10月31日中央已經成立一個籌備重新開放的委員會,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領導。該委員會正在考察來自美國、香港及新加坡有關新冠疫情的數據,評估重新開放的可能性,目標是最晚在明年3月開放。王滬寧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製造一種理論能把以前的清零政策說成是無比正確的,同時又把現在的轉折也說成習近平英明領導的結果。 

團隊問題

西方觀察家一個誤導性的解讀是,習的團隊即他的政治局常委班子都是他的應聲蟲,所以經濟不會有改變,甚至會更糟。這種推測有一定理由,但無法解釋可能出現的經濟反彈。 是的,習新挑選的團隊都是些絕對忠誠他的人。但在推動經濟發展也是政治任務的前提下,一些除了習近平之外的關鍵人物的表現就值得重視了。以明年三月要當總理的李強為例。

在上海期間,李強與包括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馬雲在內的科技企業家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疫情期間,他也是支持在中國使用西方開發的mRNA疫苗而不是國產疫苗的少數高級官員之一。儘管習近平由於政治理由,那時沒有批准使用外國研發的新冠疫苗。但習這次在德國總理肖爾茨訪問期間,對德國疫苗在中國領土上使用的鬆動,意味著習客觀上在接受李強的建議。還有,在上海期間,李強主持了來自特斯拉等項目的外國投資;特斯拉斥資20億美元在上海建廠,這是該公司在美國境外的第一家工廠。在李強的推動下,特斯拉被允許在中國全資擁有。

以上的一切,說明了李強並非是一個絲毫不懂生意經的人。當然,在重大關鍵問題上,李強選擇與習近平保持一致的立場,這是毫無疑問的。 

總之,習近平的第三任內將是測驗中共經濟政策關鍵時期。 就如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自己說的,中共將「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