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其在《鄉下人的悲歌》中對「鄉巴佬」群體所流露出的態度:萬斯看到了他們的問題,卻並未設身處地地體諒他們的痛苦圖片來源: Jim Lo Scalzo/UPI Photo/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萬斯 的成名作是其2016年所出版的自傳性回憶錄《鄉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這是一部關於美國鐵鏽地帶底層貧困白人階層的危機錄:作者不僅以親身經歷刻畫了他們的無望與無助,同時亦以「規訓」之目光處處審視著他們的不堪,譬如粗魯、缺乏責任感、不夠勤奮努力等。
在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福柯眼裡,「規訓」實則是一種權力的應用,乃為隱秘性的控制。在《鄉下人的悲歌》中,萬斯之所以處處流露出對原生階層的「規訓」心態,是因其自小受到了躋身中產階層的外祖母的嚴厲教育,並在入伍期間經歷了嚴格的軍事化管理;最後,其借助退役軍人權利法案(G.I. Bill)進入大學,並於耶魯接受法學」規訓」,從而一舉打破階層藩籬,躍身成為社會精英。
因此,在《鄉下人的悲歌》之中,萬斯展現的實乃一種毋容置疑的雙重性權威敘事:此種權威敘事一是來自於其地道的親身經歷,二是來自於其精英身份的話語權與俯瞰視角——因此,其未必能百分之百地克服單一性、簡化性與片面性——畢竟,更多與萬斯相同出身背景之人,甚至不知怎樣識別一個個能接受「規訓」的機會,從而有望改善自己的命運。
萬斯的「規訓」型外交 既然「規訓」的背後是隱形的威權,通過一系列「規訓」而成功的萬斯,顯然較為與民粹主義共情。因為,在民粹主義眼裡:一個最核心問題是誰能代表真正的人民——類似的疑問,既見於難民政策之下的歐洲,亦見於全球化浪潮中製造業衰落的美國;而民粹主義領袖,又通常熱衷於將自己化為道德的想像。
於此不難理解:為什麼起初曾將川普斥為「希特勒」的萬斯,在從政道路上竟然與之愈走愈近,並產生貌似越來越強烈的崇拜之情。此次白宮會晤之中,最為直接的轉折點,是萬斯一再強調川普总統與眾不同的「偉大」,並強烈要求烏克蘭「感恩」。
梅爾茨如何看待白宮鬧劇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此前不久,為了在德國大選之前拉抬德國右翼民粹政黨選項黨(AfD)聲勢, 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公然「教訓」歐盟建制派 「打壓異見」,「壓制言論自由」,甚至將其比喻為「比俄中更可怕的「內部威脅」;並斷然拒絕會見東道主總理肖爾茨 ——顯然,這是對德國政治生態的刻意羞辱。而近日於美國白宮之內,其作為東道主卻勒令客人再三對主人表示感謝 ,甚至使得局勢失控之後,客人被直接轟出白宮。
顯然,不管是作為客人還是主人,萬斯的「規訓」表演所取得的實際成效,實在與其口中所強調的「外交」風馬牛不相及。在現代性的國際外交禮儀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則是「平等」,即無論國家大小強弱,起碼應在國際舞台上以平等性姿態相互傾聽交際;而萬斯的霸凌態度,卻在一個帝國主義早應遠去的時代,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弱國無外交」。而這一幕,不僅深深刺痛了危機之中的烏克蘭民眾,亦使得各方觀察者們深覺不忍與嘆息。
「烏克蘭的悲歌」 顯然,在白宮霸凌事件之中,需要反省的並非一直基於事實敘事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甚至亦非態度先前不乏溫和與真誠的川普总統,而是萬斯這位高高在上,動輒大怒、甚至對客人指指點點的副總統。正如其在《鄉下人的悲歌》中對「鄉巴佬」群體所流露出的態度:他看到了他們的問題,卻並未設身處地地體諒他們的痛苦;並且,面對弱勢的他們,其採取了全然抽離於其外的俯瞰角度。
在這場鬧劇之中,被轟出白宮的澤倫斯基即使在全世界媒體之前遭受了粗魯的羞辱,卻仍在事後忍辱負重地重申了對美國的感謝之情,並再度聲明願意繼續簽署礦產協議。顯然,對深陷危機的烏克蘭人而言,如果說上周五曾在新聞鏡頭之前或因自己的總統遭受羞辱而傷感,這一次,當川普总統斷然停止軍援,他們所要面對的,卻首先是浴血奮戰之後的失望與無助——並且這一次,最沉痛的心靈打擊,首先是源於自己所信靠的盟友。
事實上,與俄羅斯的恩怨情結,誰也沒有烏克蘭最具發言權,猶如白宮裡忍不住抱怨普丁多次打破協議的澤倫斯基總統——筆者在此只想指出或許仍具現實觀照意義的一例:當年在史達林獨裁的農業集體化政策之下,作為糧倉而被利用與掠奪的烏克蘭卻爆發了嚴重的大飢荒;縱然英國記者瓊斯(Gareth Jones)等竭力揭發出人吃人的慘劇,但由於當時英國政界希望聯手蘇聯制衡納粹德國,百萬餓殍的悲慘遭遇被「更高」的外交利益所輕輕掩蓋。
而時至今日,主權獨立的烏克蘭因種種原因想要決定自己的命運。不管俄烏之間發生過怎樣複雜的爭執,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最終以野蠻武力挑起戰爭 、令眾多生命慘遭傷亡的是俄羅斯一方;並且,在目前仍然懸而不決的美烏礦產協議 之中,需要明確安全保障的是烏克蘭一方。不管川普等人急推礦產協議的真實意圖為何——究竟是為了諾貝爾和平獎,抑或為美國爭取經濟利益(萬斯日前訪談所言),抑或是拉攏俄羅斯圍堵中國的地緣戰略,均不能將烏克蘭視為完全的犧牲品。
延伸閱讀——烏克蘭有哪些重要礦產?
結語 最後,再度令人難以適從的是:萬斯副總統雖然日前(3日)在節目訪談中承認自己引發了白宮鬧劇,但隨後卻對著鏡頭旁若無人地哈哈大笑。顯然,其對當時震驚全球的場景,仍然沒有絲毫愧疚、顧慮或歉意,那麼,此時的萬斯,與其筆下那些不負責任的「鄉巴佬們」,真實區別又在哪裡?雖然其口口聲聲是為了「和平」,但任何「和平」路徑,均應以尊重、合理而公正的方式進行,而非其所擅長的蔑視與「規訓」。
或許,筆者自身亦與萬斯們一樣,無法切身體會到烏克蘭人真實的痛苦;但卻亦和萬斯們甚至川普总統自我標榜的一樣,願俄烏戰爭盡早結束——只是,這必須是以相對公義、體面的方式,能夠在困境中帶給烏克蘭人慘遭戰爭蹂躪的心靈以真實的寬慰。而在萬斯當眾「規訓」澤倫斯基之時,自己第一時間想到的,竟是兩年前短暫偶遇的一位烏克蘭「女鄰居」——其用手機直接對著我的狗狗拍照,甚至沒有來得及說「你好」,然後才比劃告訴說:她在故鄉也有這樣一條狗狗,他一定在跟著她的丈夫在城中巡邏,所以她也要趕回去了……
兩年已經過去,不知她和她的丈夫、那條狗狗是否還活著?不知那匆匆趕往故鄉廢墟之人,是否一切可還安好?如果她還活著,那天也在看電視轉播,抑或為自己、為家人、為狗狗、亦為前途未卜的烏克蘭的命運而落淚,那麼,作為普世老百姓,我也真想陪她一同哭泣,並隔空給她一個最為真摯的擁抱。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這場戰爭至今已持續三年。戰爭造成成千上萬人死亡,令數百萬人無家可歸,大片地區被摧毀,而如今烏克蘭人最擔憂的是,這場戰爭將如何結束。 圖片來源: Serhii Chuzavkov/Avalon/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 2021年底的衛星圖像顯示,俄羅斯軍隊和重型武器正在俄羅斯小鎮葉利尼亞(Yelnya)附近集結,該鎮靠近白俄羅斯邊境。2021年11月11日,美國時任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警告俄羅斯總統普丁不要入侵烏克蘭。但此舉未能阻止普丁。2022年2月24日普丁下令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
圖片來源: Maxar Technologies/AFP 2022年2月24日的軍事行動中,多枚火箭襲擊了烏克蘭多座城市,包括首都基輔、敖德薩(Odesa)和哈爾科夫(Kharkiv)。基輔一座軍事大樓被擊中後著火。儘管莫斯科方面堅持稱之「特別軍事行動」,但事實上一場全面戰爭已經爆發。
圖片來源: Efrem Lukatsky/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數周之內,烏克蘭軍隊成功將俄軍趕出了北部城市。然而俄軍撤離後,戰爭罪行浮出水面。布查(Bucha)地區的平民遭受折磨和屠殺的影像傳遍了全球。當局報告稱,布查地區共有超過 1100名平民被殺。調查人員表示,此次大屠殺是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戰略性」暴行。
圖片來源: Serhii Nuzhnenko/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根據莫斯科方面的說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原本只打算持續三天時間。然而三年過去了,戰爭仍在繼續。根據智庫「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的最新報告,目前俄羅斯控制著烏克蘭約20%的領土,主要集中在東部。這張照片拍攝於2023年5月的頓涅茨克(Donetsk)。
圖片來源: Sofiia Gatilova/REUTERS 「公然違反國際法」——俄羅斯在吞併地區舉行「公投」 2022年9月,俄羅斯單方面吞併了烏克蘭四個地區——盧甘斯克(Luhansk)、頓涅茨克(Donetsk)、扎波羅熱(Zaporizhzhia)和赫爾松(Kherson),總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一年後,這四個地區被納入俄羅斯地區選舉。在一次被稱為「公然違反國際法」的投票中,普丁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在四個地區均以超過 70%的得票率獲勝。
圖片來源: Alexander Ermochenko/REUTERS 烏克蘭戰爭導致數百萬人逃離家園,歐洲爆發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難民潮。據聯合國統計,烏克蘭境內有370萬人因戰爭流離失所,超過600萬人向西逃往歐洲,主要前往波蘭和德國。
圖片來源: Filip Singer/EPA-EFE 2022年,俄羅斯對烏克蘭南部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圍攻長達82天。該市遭到猛烈轟炸,最後烏克蘭守軍被圍困在鋼鐵廠內。俄羅斯轟炸一家醫院後,一張孕婦被緊急撤離的照片震驚世界。這張照片由烏克蘭記者拍攝,後來憑借紀錄片《馬里烏波爾的20天》(20 Days in Mariupol)獲得奧斯卡獎。
圖片來源: Evgeniy Maloletka/AP/dpa/picture alliance 克裡米亞大橋(Crimea Bridge)全長19公里,是歐洲最長的大橋,連接俄羅斯南部與克裡米亞半島。2022年10月,烏克蘭發動爆炸襲擊,導致與公路橋並行的鐵路橋上一貨運列車上7個油罐被點燃,公路橋部分路段受損坍塌。2023年7月,克裡米亞大橋再次因烏克蘭軍隊襲擊而受損。
圖片來源: Alyona Popova/TASS/dpa/picture alliance 2023年6月6日,卡霍夫卡大壩(Kakhovka Dam)發生爆炸,導致水庫中的水湧入第聶伯河(Dnipro River)。烏克蘭和俄羅斯互相指責對方實施了破壞行為,但事發時該大壩是由俄羅斯控制。這場洪水引發了一場環境災難,摧毀了數千座房屋,可能還造成了數百人死亡。事後有記者發現,俄羅斯方面故意少報了死亡人數。
圖片來源: Libkos/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俄羅斯對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實施了系統性打擊。研究人員指出,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一年後,烏克蘭76%的熱力電廠被摧毀。至2024年9月,這一比例上升至95%。此外,烏克蘭電網也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大範圍停電,尤其在冬季,大規模停電也令人道主義危機進一步加劇。
圖片來源: Sergey Bobok/AFP 2024年8月,烏克蘭武裝部隊首次對俄羅斯境內發動攻勢,在邊境,烏軍幾乎沒有遭遇抵抗,並一度控制了庫爾斯克地區(Kursk)約1400平方公里土地。但之後,三分之二佔領區域重被俄軍奪回。
圖片來源: Roman Pilipey/AFP/Getty Images 俄羅斯和烏克蘭都使用無人機進行偵察、監視和定點攻擊。專家表示,目前烏克蘭戰場上至少有100種不同類型的無人機,大小從玩具到小型飛機不等。2024年3月,烏克蘭宣佈,年產無人機可達400萬架。
圖片來源: Serhii Nuzhnenko/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REUTERS 三年戰爭給烏克蘭留下了永久的傷痕。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許多城鎮因遭到俄軍炮火襲擊如今已成「鬼城」。位於頓涅茨克地區的博戈羅季奇內鎮(Bohorodychne)於 2022年6月遭受俄軍猛烈攻擊,現在幾乎成了一座空城。
圖片來源: Mykhaylo Palinchak/SOPA Images/ZUMA Press Wire/picture alliance 並非整個烏克蘭都處於戰爭前線。在遠離戰火的地方,生活仍在繼續。商店、咖啡館和餐館照常營業,人們通過安裝發電機來應對停電。
圖片來源: YURIY DYACHYSHYN/AFP 美國總統川普曾表示,他希望在「24小時內」結束烏克蘭戰爭。然而,他至今未能實現這一承諾。無論是川普与俄羅斯的「親密關係」、他近期施壓烏克蘭讓其與美國簽署礦產協議,還是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口水戰(川普称其為「未經選舉的獨裁者」),都引發了烏克蘭及其盟友對美國是否會繼續支持烏克蘭的擔憂。
圖片來源: Ukraine Presidency/ZUMA/picture alliance
DW 中文有 Instagram !歡迎搜尋 dw.chinese ,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呂恆君(Dr. Hangkun Strian),華裔德籍漢學家,曾求學於韓國延世大學、檀國大學,並執教於韓國弘益大學、慶州大學等多所高校。此後在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及興趣領域為文學史、電影、國際關係、基督宗教本土化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5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